基于新课程视域下小学生“减负增效”策略研究
2020-08-20郭婷婷范士龙
郭婷婷 范士龙
摘 要:现今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然而小学生却依然存在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2013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在“小学不留书面形式家庭作业”“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等几条规定引起广泛争议的同时,也意味着小学生将迎来新一轮的“减负”热潮。文章将在新课程视域下探究造成负担过重的社会成因、学校成因、教师成因和家长成因,并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对策探究。
关键词:新课程;纵向流动;素质教育
一、 “减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几年来,过重的负担已经严重影响了部分孩子的健康成长,虽然各中小学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为学生“减负”而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但收效甚微。首先,从心理方面来看,由于学校是一个大环境,学习竞争、学生相处、毕业升学必不可少,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经历和考验,但是如果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引导不当,对学生来说会对自己的学校生活带来困扰,因此心理方面会出现变化,焦虑和忧郁的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的出现,从而引发长期的学习心理失衡,更有甚者引发一系列恶性事件,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最终害人害己。其次,从生理方面来看,由于社会和升学的压力影响,在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不断延长、作业量日益繁多,因此学生会想方设法缩短自己的自由支配时间为代价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正常的睡眠休息时间、娱乐运动时间。因此学生生理负担日益加重,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营养不良、缺乏睡眠,学习效率降低,并且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生理疾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次,从素质教育方面来看,对于课本中的“死知识”就是单纯地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记住的东西,对于此类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学生机械化记忆方法用时过长过多,占用了学生自由创造和自由活动的时间。以上三个方面紧密联系,密切相关,所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学习负担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 小学生负担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成因
教育是社会纵向流动的主要通道,也是改变自身阶级的基本通道。所谓的纵向流通和改变阶级其本质就是社会竞争,正如学者顾明远提到,当前国内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较重的死结“并非是教育机构打上的,而是当前社会各种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整体上而言就是当前社会竞争在教育领域中的集中展现”。课业取得的成绩被当作是衡量个人能力的标杆,成绩好,便是能力高,也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社会选拔评价制度、社会价值学习观、教育投入与需求的失衡等使得学生负担过重。而小学时期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强制时期,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承担着这份负担。
(二)学校成因
从西周及其以前的成均之学和虞庠之学到私学官学再到如今的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机构,承担着来自政府、社会和家长的三重压力,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使得教师和家长往往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以此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以此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虽然小学尚未存在严酷的升学压力,但学校为获得较高的认可度,加大教学力度,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压力。新课改虽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但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形式并未发生改变。
(三)教师成因
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忠实践行者,自始至终都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同时社会各界也对教师给予培育祖国花朵此类高级目标,教师担任崇高的责任,也会对学生给予更高层次的要求,新课改对教师的使命有了重新的定义,更多地强调合作引导,而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的角色。但是个别教师的教育理念未能与时俱进,由于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和素养的缺乏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和一系列学生问题等。当然,教师的位置处境也很尴尬,可以说想给学生减负的是教师,因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负担很重。不想减负的也是教师,多重压力在教师身上体现,教师有为国家和家庭培育未来希望的责任,又要承担家长寄予的重托和学校升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在留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时非常纠结,学生成绩直接成了导火索,一旦出现较大浮动,家长的埋怨、学校的责罚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师以后的职称评定和工资级别。
三、 “减负增效”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加大执行力度
从196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学生课程砍掉一半的建议到2018年12月28日教育部牵头九部门印发中小学《减负三十条》,历时将近半个世纪,减负问题依然处在教育领域前沿,由此可知减负的执行成效并不高。政府应完善小学生减负政策的顶层设计,提出具体的可执行的减负手段,使教育部下属的教育部门有据可依,同时适当放权,允许教育部门根据当地的情况适时进行调整,以使得减负政策能够落到实处。例如,四川省就曾发布《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根据本省的自身情况对减负政策进行了调整,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教育部门应对教师进行职前职中培训,使即将入职的教师及在职教师对于减负政策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正如斯腾豪斯(Stenhouse)所说,“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如果没有教师的减负意识,减负就不能落在实处。
(二)学校加紧落实政策
虽然各地都根据教育部的“减负”精神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强制性的“减负”规定,但是这些规定、措施到了下面落实时,大都成了表面文章。这些规定、措施的出台从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真正落实的情况却令人担忧,因为在某些层面上这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有悖,因此学校对于此类政策的执行力略差。再加之一些检查领导循规蹈矩,以检查汇报主要检查方式,對于相关制度和政策落实的情况有所失察,则政策的完全落实很难进行。所以给学生“减负”,并不是喊喊口号,做表面文章,应上下一心,加大对文件的落实,执行政府的政策。在必要时,应制定硬性规定,强制执行,确保这些“减负”文件真正落到实处。对于教育部门发布的减负文件,学校部门应提高其执行力,加紧落实,不能让减负成为表面工程。其次学校应在本身权利的基础上进行元治理,学校应改变其评价方式,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学校首先应该意识到: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才能与我国所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理念不谋而合。再者还应更多地采取发展性评价,而不能多采取总结性评价。应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而非关注在学习阶段末所形成的学习结果。
(三)教师方式转变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应具有减负的自知之明,针对自己所掌控的课堂应采取行之有效的减负策略,而不能仅以讲授通识课程为主,课上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而不能仅停留在浅层学习,课后作业应以创新性布置为主要方式,所谓的“减负”是在课业量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学习效率,相对设置更多的有效作业,并不是缩减学生课业和简单的作业堆积,应以质为主而非以量取胜,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同时就要求给教师“加负”。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加负”对教师的要求则是通过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变通教育方式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新的教学模式、教育水平的提高和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挥使学生感觉到轻松的课堂气氛也能达到甚至超越机械模式的效果。
(四)家长观念转变
中国家长思想中普遍存在对子女期望过高的问题,都期望将子女培养成固定的人才模样,这与国外的教育理念大相径庭,国外是以培养重视人文精神、擅长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的合格公民为教育理念。对于家长们来说,孩子们睡眠不足,作业做到很晚,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是家长更加矛盾的是如果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不努力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何况现在的起跑线越来越早,甚至已经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家长的本心是孩子的健康成长,可是家长如果从现实出发,在辛苦的学习和灿烂的未来之间考虑,大多数家长不得已做出艰难的“理性”的“增负”选择。这样的“囚徒困境”能真实反映家长的心理,这也是减负工作所面临的现实难题。现阶段为小学生减负就是要转变家长观念,并非只成绩优秀这一条道路,培养优秀的子女,并不是强迫,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其乐趣选择自己的道路。小学阶段正是玩心重,探索世界的阶段,家长强迫式的教学往往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迪.小学生学业负担的成因分析:以Y市小学生为例[D].河北:淮北师范大学,2017:32-33.
[2]田雪.论小学阶段减负政策的公平补偿[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7):89.
[3]马婷.小学生学业负担来源、影响及减负對策分析[J].考试研究,2019(6):17.
[4]罗菊.基于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中小学生减负路径[J].课程教学研究,2016(8):30.
作者简介:
郭婷婷,范士龙,吉林市长春市,吉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