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给数学课堂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2020-08-20张春萍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新课传输数学阅读、习题课阅读练习与课后教师阅读指导等方面,旨在加强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而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关键词:阅读;小学数学;中、高年级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中有一关键内容就是提升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进而加强数学知识的发现能力。城乡接合部的小学生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需要有效阅读,才能更好发掘其中的数学条件,进而以良好的逻辑思维解答数学问题,为数学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一、 新课传输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城乡接合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自对数学材料的阅读,如课内教材与课外材料等。其中学生接触最多的则是数学教材中的资料,往往在新课传输中,教师通过创建情境的形式为学生呈现资料。因为数学材料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学生有高效的阅读才能理解与掌握内容。据此教师要重视新课中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此提升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数学情境中阅读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篇幅较大,包含材料说明、介绍等,并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所以教师在课堂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关于问题的挖掘,盡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知道关键词,在此基础上挖掘隐藏的条件,令问题更有指向性。例如问题: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1000米,每天放学的时候,小明和他的爸爸同时从学校与家出发,小明的速度为70米/分,爸爸的速度为130米/分,两人经过多长时间会相遇?此问题的解答,学生最先进行的就是阅读题目,明确问题要求,找出条件本质。通过将实际的问题进行数学语言表述,学生就可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只能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此问题,明确总路程为1000米,相遇时两者的时间相同,再结合两者的速度,边阅读边列出算式。
(二)在阅读中转化学生语言
当学生阅读数学问题之后,就可引导其思考与解决问题,并在该过程中树立解题思想,深化阅读。学生在阅读解题中,教师引导其借助图形,使用公式进行解题,进而将题目中的情境通过直观形式展示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转化能力。也就是说,阅读数学问题后,学生将数学语言转换为符号,进而对数学问题的认知更加深刻。例如上面问题,学生阅读后还可以通过绘画示意图的形式,表示家与学校的路程,并标注小明与爸爸相遇的点和所求问题,借此学生就可通过看图解答数学问题。
(三)在数学材料中找寻解题条件
学生转换数学语言之后,就可进行深入阅读,找寻材料中与数学变量有关的信息,进而通过信息的整合,找出解题方法。此是学生深入阅读的重要环节,需要学生结合阅读材料的背景,对其中涉及的信息整理,为列式计算做铺垫。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学生找寻解题条件的能力,作为评价其阅读能力的指标。如果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出现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提点下,马上明白,找出解题条件,建立解题思路,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快速解决问题。同样以上面问题为例,画出小明与爸爸相遇的图示后,在添加原问题条件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或者合作添加题目中的隐藏条件,扩展原问题条件,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建立数学算式。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接触的数学问题,与低年级不同,难度更大,更多问题需要间接求解,即一个数学列式不能直接求出答案,而是要经过两到三个列式才可求出最终答案。所以新知传输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列式后重新阅读材料,分析自己列式与材料中要求的内容是否一致,以此保证解题的准确性。如上述问题,学生通过列算式与方程的形式解答,如果是列算式,需要先求出小明与爸爸每分钟行走的总速度,然后再用路程除以总的速度,就可求出相遇时间。解答过程为:70+130=200(米/分),1000÷200=5(分),最终求出正确答案。
二、 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做习题时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强弱,反映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对于习题的阅读,实质上就是审题,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深度阅读,才能精准把握题目要点,进而快速解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习题的时候自主阅读,将每一个数学问题都当做一个数学材料,并在此挖掘信息。主要过程为:
(一)精读题干,确定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知识点后,就可通过习题的练习,巩固并运用知识,进而内化数学基本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思路与解题方法,最终内化与迁移知识。如果学生在阅读问题的时候就出现问题,如审题有遗漏或者偏额,解题方向就会出现问题,解出错误答案。只有深入阅读问题,找出条件与问题,才能快速解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题目,锁定数学问题。例题:需要使用42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养殖动物区域,长与宽的比为4∶3,求这个养殖区域的面积。在学生阅读下,教师让其叙述场景,可借助鞋带或者绳子当做篱笆,创建养殖区域,并确定该区域的长与宽,最后求出面积。
(二)找关键词与变量
通过阅读找出题目中的变量与关键词,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知道问题描述什么内容,进而知道解答的问题,培养中、高年级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找关键词,掌握变量关系,进而开展深度学习。例如上述例题中,学生在阅读中找到关键词,如篱笆长42米,围成长方形,长与宽的比为4∶3,求长方形面积。学生可以通过划线法确定关键词,待全部找出后,提取有效信息后,就可以进一步分析问题。
(三)在转化语言时构建数学模型
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但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还包括学生是否可以将这些数学语言充分转化。教师可以通过树形图、专业数字符号帮助学生体现题目表征。例如问题:长方体鱼缸的长为2米,宽为1.5米,高为1.5米,里面水深1米,在鱼缸中放入一条鱼,水面上升到1.1米,请问这条鱼的体积是多少?此问题给出的条件很多,教师需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排除非本质条件,找出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如这条鱼的体积为水上升部分的体积,计算公式为长×宽×高,其中的长和宽在题目中就直接体现,而高在题目中没有直接体现,需要学生计算求得,确定算理。水上升的高度就是本次鱼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高,为1.1-1=0.1米,此问题中有很多干扰项,只有学生排除干扰,建立对应数学模型,然后再整合信息,正确运用数据计算。
(四)整合信息解决问题
数学习题课中的阅读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在学生之前阅读基础上,完成对问题中信息的整合,并完成问题的解答。但是基于中、高年级学生对信息整合能力差,不能更好完成整合,所以很难解决数学问题。基于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进而将题目中的信息与数学模型结合,进而解决现实问题。例如房屋装修时,因造型需要,将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瓷砖切割成面积最大的扇形,求出此部分面积与剩余材料的面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根据文字信息绘制图形,并根据此构建总的数学模型,即瓷砖面积=扇形面积+剩余部分面积。并以此深入分析条件,分别计算,如总的正方形瓷砖的面积是多少?根据正方形瓷砖的边长,再求出扇形的面积,接着根据总数学模型就可求出剩余部分的面积。此阶段的學生还不知道扇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经过对图形的分析,知道此正方形中扇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半径为8厘米的圆形面积的14,此部分扇形的面积就为14×圆形的面积,最后再用正方形面积减去扇形面积,就可求出剩余面积,进而完成问题的解答。此类习题的解决主要是在阅读后,构建图像信息,然后列式解决,此对学生深度阅读要求很高。
三、 课后数学阅读教学策略
高效的数学阅读不止在课中开展教学,教师还要通过课外途径来培养,紧扣教材内容,还要添加课外对应的数学史或者辅助教材等书籍,进而从阅读的角度,深入挖掘。以数学史相关材料为例,数学知识也经历了一段长时间的发展过程,并在此阶段中不断注入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内容。我们将数学史融入实际生活中,并融入了概念与公式等内容,十分重要。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在不断阅读中完成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了解,进而提升其思维能力。所以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入数学史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并使学生能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数学知识点,加深认知,进而完成数学问题的快速理解和解答,其思维可以更上一层楼。
四、 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教师开展数学阅读教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并能在阅读中获取更多有用信息,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中、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辉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例谈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20,6(5):80-81.
[2]王园园.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4):106.
[3]李华.当新媒体遇上数学阅读:对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35):16-17.
[4]陈爱华.重视数学阅读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9(18).
[5]宋仕昆.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
[6]陈巧珍.完善阅读策略,促进有效数学教学[J].新教师,2020(2).
[7]宋跃萍.小学低段“数学阅读”实践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教师版,2009(7).
[8]陈先强,郝玉静.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阅读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2).
[9]喻叶红.让“阅读”炫动数学课堂:浅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2(29).
[10]张志红.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几点尝试[J].科学大众,2006(8).
作者简介:
张春萍,福建省漳平市,福建省漳平市桂林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