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0-08-20李丹

考试周刊 2020年73期
关键词:做数学激趣教学做合一

摘 要:“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针对传统的教授法,他指出:“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应当怎样学,怎样学就应当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他认为“教学做合一”,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通过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知识和创造力,成为“真人”。文章基于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解析陶行知先生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观、即:以做激趣、以做探索感悟、以做拓展提升,从而激活课堂氛围,打造高效课堂,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等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做数学;激趣;感悟;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主动参与特定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和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所提出的这种“活动化、实践化”的理念,其实正与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不谋而合,都突出了学习知识中实践的过程,即“做”的过程。那如何将“做”的方法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发挥“做”的价值呢?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 “做”中激发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指出:“唤起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必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那怎样才能在“做”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位王姓小朋友,爷爷想教孙子看图说话,于是他把孙子按在小板凳上,然后手持一叠图片,抽出一张就问孙子“这是什么?”过了一会儿,孙子不愿再学,想离开小板凳,爷爷把他按住,说尽好话,仍没有用,孙子逃掉了。爷爷很不高兴,暗自想,自己好歹也是国内某领域的知名专家,怎么就无法教自己的孙子?几天后孩子来到外公家,这些卡片就随身携带,外公也教孩子這些卡片,但他的教法是先把所有的卡片撒到地板上,然后对孩子说:“外公的老花镜不见了,我们一起来找吧!”外孙兴奋地趴在地上找,一会儿手拿“眼镜”的图片高兴地说:“外公的眼镜找到了”。随后孩子得到了外公的表扬。

上述案例中折射出的问题无疑是怎样激发孩子的兴趣才是有效的。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一定是个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也一定会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教学,来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我是这样导入的:请8个学生上台做抱团游戏。游戏规则:根据教师报出的数字,相应数量的学生抱在一起;其余的学生做裁判,齐喊“抱—抱—抱成团”。

第一轮:教师报“2”。正好抱成4组,过关。

第二轮:教师报“4”。正好抱成2组,过关。

第三轮:教师报“3”。抱了2组,还剩2人。

这时候教师进行小结:这个游戏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还有一种是“有余”。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正好”和“有余”。

学生都喜欢玩游戏,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在游戏中、在“做”中直观理解“正好”和“有余”,寓教于乐。同时也会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通过“做”达到唤起“兴味”并用全部的精神去做事情的目的。

二、 “做”中探索、感悟、发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因此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被动接受,因为做了才能真正体会和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做,从中理解发现。

继续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为例。课前我给每位学生准备了若干根小棒,有12根,13根,14根,15根,16根等等。在导入抱团游戏之后,我继续延用小棒玩“抱成团”的游戏。

活动要求:

(1)抱成团的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

游戏开始:“抱—抱—抱成团”,4。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摆法进行展示,引发思考,进一步感受“正好”和“有余”。

接下来,对于“有余”的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继续抱团小棒,通过观察和对比,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在“做”中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除数一定比余数大。

抱团游戏继续延伸,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保持。组织学生经历把“学生抱成团”转化成“小棒抱成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正好”和“有余”,在“做”中探索、感悟、发现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切实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推理能力。

三、 “做”中巩固深化,提高能力

陶行知主张教与学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学与用的一致。所以他提倡“行动的教育”“手脑并用”。数学知识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小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加以选择,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南、西、北》为例。认识方向是苏教版教材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教学难点,在生活中辨认东南西北的方向更是难中之难。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方位认识缺乏生活基础。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怎样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弥补这一不足呢?

在教学中,我尝试引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唱跳操,力求改善学生对方向认识的先天不足,提高教学效率。唱跳操,顾名思义,就是用一边跳动作一边把答案说唱出来。

案例描述:

师:我们知道每天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

生1:东面

师:现在面向东面站立。

(学生全体面向东面站立)

师:你前面是什么方向?

生2:东

师:后面呢?

生3:西

师:左边呢?

生4:北

师:右边呢?

生5:南

师:下面大家跟着老师边指边说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生说到什么方向就伸长手臂指到什么方向。说方向时带着说唱的方式: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师:现在大家面朝东面站立。你能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吗?

生1:教室的东面有黑板。

生2:教室的西面有板报。

生3:教室的南面有储物柜。

生4:教室的北面有窗户。

师:说得很好。现在每个人面朝东面,一边指着一边说说教室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

(学生全体起立,手指东面,用说唱的方式一边指一边说)

师:如果我们面朝南,那么你的前方是什么方向?后面是什么方向?左面和右面又是什么方向呢?请你们面朝南面,说一说。

生1:我的前面是南,后面是北,左面是东,右面是西。

师:现在说的方向和刚才面朝东时说的不一样了?为什么前后左右方向变了?

生2:因为我们站的方向变了。

生3:我们面朝的方向也不一样,原来朝东,现在朝南。

师:看来面朝的方向不一样,那你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就会变。但是东面这个方向变了吗?

师:刚才我们面朝东面站立,指一指东面。

(学生一齐伸手指向东面)

师:再朝南面站立,再指一指东面。

(学生继续伸手指向东面)

师:东面变了吗?

生:没有

师:无论我们面朝什么方位站立,东面永远都是这个方向,不会变。

……

在認识方向这个能力上,孩子们普遍能力很强。我运用“唱跳操”的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代入到问题中,然后通过看、比、指、唱,找出答案。

在上面的案例描述中,对于唱跳操的作用,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概念,面朝太阳升起的地方站立,指一指东南西北,并唱出来,帮助学生第一次确定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二是物位对应,面朝东面,指一指,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既帮助学生利用教室里各方位的标志性物体记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是对方位知识的运用强化;三是理解内化,通过指一指,唱一唱,让学生理解站的方向不一样,前后左右相对的方位是会变的,但是东南西北的方向是不会变的;四是体会方向之间的联系,通过唱跳操,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之间的相对关系。

通过唱跳操的方式来认识方向,很好地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突出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必然会爱上唱跳操这样的教学方式。通过这样一边跳一边又有韵律地说,既直观形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方位的认识与理解,学生在学习中动静结合,帮助记忆,巩固知识。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既是他对丰富人类创造教育理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是他给我们留下的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形势下,应将其化作我们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实际行动。在数学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有效引导学生学数学,做数学,自主探究实践,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不断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雷玲.教师要学陶行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李丹,江苏省镇江市,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滨江小学。

猜你喜欢

做数学激趣教学做合一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激趣 导思 引探
小学语文教学之我思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
职高体育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研究
在“做数学”中建立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