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途径探讨

2020-08-20张晋红

现代经济信息 2020年15期
关键词:途径高职院校

摘要:面对我国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当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理念,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重视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的要求,充分保障自身内部治理体系的科学性以及完善性,促使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进一步优化,推动学校治理向着新台阶跃进。在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当确立科学的办学指导观念与思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意识到优化治理中提高质量的关键是优化学校内部的组织关系,完善并优化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本文就高职院校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的途径作出探究,以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机构;途径

作为我国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应当将区域性以及应用性作为办学的任务和目标。在办学的过程中,很多利益相关者都会对其产生影响,需要更加多元化的治理形式,学校内部组织结构、权利运行以及制度都存在各方面的不足,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向着现代化大学制度发展的进程迈进,由此也成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面对当下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当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对结构调整以及经济转型对于人才的要求进行适应,保障自身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与科学,促使内部治理改革不断推进,确保内部治理能力以及运行效率得以提升,对内部治理进行优化与改革,将自身办学活力充分的展现出来,保障自身的办学效率得以提升。

一、内部治理与利益相关者

(一)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作为治理理论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1975年被首次提出,随后在经济制度以及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其含义包括企业内的制度安排,也就是所谓权衡企业权利的机制以及企业进行决策的机制。在高职院校中应用内部治理,我国学者则认为其是包括各种治理的主体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和治理主体与治理客体的相互关系。高职院校在大学治理指理念之下的制度化结构就是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结构,其是高职院校监督自身的内部治理工作的一种管理体系,其能够妥善地安排高职院校内部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治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统治,权利以及权威是其最基本的要素,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并维护公共秩序。但是站在实际含义方面,治理与统治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治理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各个主体关注的重点,公共权力的中心不仅仅只是政府,同时在公共部门同样应当是多元化发展;其次,作为治理过程中的基础,协调是民间组织、私人机构、公关甚至政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的管理。进而建立起一个相互依存的治理体系,进而满足预期的目标;最后,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很多团体都会制定一些制度,这些制度或许是一整套规则或者是一种活动安排,且可以通过各方进行协商的方式安排这种制度。因此,在管理、社会以及经济等方面治理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效调节社会矛盾。在治理理念下政府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以及理念进行创新优化,将协商以及合作作为基础,将更加有效的公共政策运行到社会实际中,促使社会更加高效的进行运作。与此同时,对于公共事物的管理社会应当积极地参与,要明确政府既是合作者又是促进者与协调者,对于政府组织的各种公益互动应当积极地参与,促进社会和谐有序以及有效地运行。

(二)利益相关者

在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中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能够凸显高职院校典型利益相关者的特性,相较于企业,高职院校有明显的不同,其属于一种非盈利性质的组织,社会效益最大化是高职院校的根本追求,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协助才能够完成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理念。美国相关学者最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高职院校领域中进行应用,其认为高职院校的拥有者并不仅仅是教授或者學校董事,还应当更加广泛的包括公众、捐赠者、政府、校友以及学生等,这些都是高职院校的拥有者,学校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行政主管、学生以及教师。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组织而言,学生、教职工、学术性综合机构、行政组织以及党组织等都是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高职院校的治理中之所以能够使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其根本就在于在高职院校中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以及地位都是不同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治理工作的过程中,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学生谋取最大化的利益,同时还应当对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的利益进行保护。当然,在开展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有关管理者不能单单因为自己具备某些权力或者是地位就开始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要在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积极地寻找一个平衡点,对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进行兼顾并尽量保持平衡。以此才能够充分保障高职院校在开展实际内部治理的过程中结合各个组织的力量,形成同一个追求目标共同协作努力,充分保障高职院校的社会效益。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治理的过程中充分兼顾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价值,能够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

二、现行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

作为一种微观层面的治理,内部治理是高职院校内部机构以及制度不断演化的一个过程,更是现代高职院校微观制度的一种要素。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需要充分参照各自组织结构的诉求、特征以及功能属性,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治理主体中合理地划分决策控制权,促使他们的价值诉求充分具备程序性以及制度性,并且能够在组织的结构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促使相互依赖以及相互制约性的有效作用于治理主体的权利之中。对一所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应当观察该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治理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及时的作出应变与反应,判断其能否将高职院校内部的资源在学校的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的配置,能否将高职院校的资源最大化,促使高职院校的办学需求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为了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寻求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对于教育的改革一直在不断的深化,对于学校治理以及制度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建立制度的过程中通常都会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其对原有内部制度性障碍所带来的问题感受更加深刻,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对自身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能够保障内部治理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得到完善,保障内部治理结构能够将自身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促使高职院校的运行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保障教学效率得以提升。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高职院校要对自身内部治理结构的问题以及现状进行及时的明确与梳理,充分满足现代化大学的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改革不断地进行深化,保障现代化大学制度得到全面的落实,促使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机构发生转变。

三、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功能的实现

(一)创设全员参与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环境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合理化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全员参与高职院校的治理,而怎样让高职院校全员都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治理工作中是开展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第一步。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为全校师生创办一个全员参与内部治理的环境,积极尝试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内部治理宣传与动员,改变以往师生是由学校进行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错误理念,树立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实现学校内部治理的管理理念,充分结合组织的目标以及个人的意愿,引导高职院校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内部治理工作中,将自身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让学生以及教师明确自身在内部治理工作的地位以及责任,将其享有的权利以及义务向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明确,倡导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能够积极的承担自身的责任,将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内部治理的主动性充分的调动起来。

(二)了解内部治理结构中各个利益主体的诉求

高职院校在开展内部治理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在治理目标以及治理方式上各个利益主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往往会采取不同的观点看待治理目标的结果评价观点,再加上各个利益相关者都更加重视自身的利益,在开展实际的内部治理过程中发生一些摩擦和矛盾必不可少,进而导致对一些资源产生严重的浪费。因此,为了保障高职院校的利益能够得到维护,兼顾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是高职院校开展内部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深入的了解内部治理结构中各个利益主体的诉求,深入基层,重视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客观的事实进行合理的评价,重视各个利益主体的不同诉求,搭建一个公平的平台保障各个利益主体能够行使自身的权利,形成一个利益主体相互制约和监督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制度设计

作为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的内部治理结构与各个利益主体的权利以及学校内部治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有着直接的关联关系。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各个高职院校内部原有的利益主体与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严重影响了大学内部治理机构改革的进展。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与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政治资源都有着很高的相关性,市场、观念、文化以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其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些问题想要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单单依靠美好的愿望以及一腔热血是万万不行的。因此,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对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将稳定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对高职院校的章程进行不断的完善与优化,做好市场、政府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工作。其次,还需要积极地对内部议事规则以及决策程序进行完善,及时建立相关的监管部门,积极借助社会、企业组织、行业协会以及中介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内政治理结构的可靠性,形成监管的运行机制,保障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一)办学理念的优化

高职院校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就是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更是教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举措,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能够保障现代化大学制度的可靠性,确保自身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为区域内的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换、科学研究甚至为企业的员工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因此,在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参照自身职业教育的特征,对职业教育的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究,充分契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并可行的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对内部结构进行深入的优化与完善,树立全新的办学理念,保障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率、治理能力以及教学质量都能够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内部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优化

高职院校内部组织机构的关系相对复杂,内部结构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关系。高职院校应当积极的借鉴其他的成功經验,充分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实现从行政主导模式向利益相关者模式的方向进行转变,这同样也是我国今后的高职院校开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高职院校治理模式,其实施应当在一定的框架之下,建立一个各个利益相关者平等互信的基础评价,对彼此之间的利益差异进行充分的承认与尊重。对于高职院校进行内部利益相关者优化的过程中,针对重大的问题,特别是在涉及到利益相关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应当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沟通与协调,化解冲突达成共识,最大化高职院校的治理效益。究其根本,还是应当处理好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要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完成个性工作,这是未来我国高职院校内部内部利益相关者优化的必然选择。

(三)内部审计的优化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治理中重要的环节,在开展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过程中同样应当重视内部审计的优化。受制于内部审计的一些特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其实是一种相对独立,这种相对的独立是因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都是高职院校的内部工作人员,审计工作的对象也是高职院校内部,所以难以保障内部审计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委派专人进行内部审计工作,充分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地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章程以及大学制度,充分保障各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以及完善性,树立科学的办学制度思想与理念,对自身的定位进行明确,大胆创新,对内部机构改革的进行不断的深化,将高职院校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并配置到组织结构中,切实将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处理,对内政部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进行优化和完善。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当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结构,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保障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推进,促使高职院校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曾辉.混合所有制下高职院校“企业学院”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7(5):57-62.

[2]胡玲丽,张继恒.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以构建学生主导下的治理结构为视角[J].职教论坛,2012(19):21-23,35.

[3]陈向阳.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基于268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00-105.

[4]邢晖,邬琦姝,王维峰.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现状及优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2):31-39.

[5]吴益群,范可旭,吴丽华.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人事制度改革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7(8):8-11.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第三方嵌入视阀下的高职内部治理研究》(18SA0111)。

作者简介:张晋红(1968—),女,汉族,四川成都人,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途径高职院校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