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放养式”教学
2020-08-20易松春
易松春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放养式”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思想上“放膽”、内容上“放开”、形式上“放活”是教师开展“放养式”教学时要把握好的三点。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放养式”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1-12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13-0018-02
所谓“放养式”教学,就是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拥有主动权和自主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认知与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管”固然重要,但适当的“放”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展“放养式”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把握好三点。
一、在思想上要“放胆”
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主从型”的师生关系,已不再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思想上“放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好“放养式”教学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调整心态、转变角色,大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其想象和创造意识,发挥其最大潜能。
首先,要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转变,由教书匠型教师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转变,并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是长者,真正视学生为朋友、为伙伴。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是要求教师先要有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去体会他们的感觉,才能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想法和做法比较幼稚,个性容易偏激,甚至普遍存在逆反心理。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更不能希望学生都遵从自己的意志去发展。在教学中,要善于用表扬的方式去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宽容的方式对待学生的缺点,真诚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改正缺点,不断进步。
二、在内容上要“放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内容上“放开”,创设形式多样的学习情境,是开展好“放养式”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思考、深入探究。
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在讲解“打赢蓝天保卫战”内容时,利用图片展示人来人往、摩肩接踵的场面,以及大气、水污染,被砍伐的森林,被屠杀的野生动物等,设问:“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到底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国采取了哪些国策和发展战略?”这就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也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其次,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解决道德与法治课中所存在的抽象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讲解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利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形式,设计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认识社会巨变”一课,教师可选取若干反映不同时间段的社会景象的短片,制作成PPT,播放给学生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从时代的变迁中,体会社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人身权益”内容时,可选择播放诸如某玩具厂每天对全厂数百名工人搜身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明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受法律保护,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形式上要“放活”
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甚至比拥有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在形式上要“放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开展好“放养式”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多交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不同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绝不能苛求成熟与完善。
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真棒”“你分析得真好”“这个建议很独特”等,或“不要紧张,慢慢说”。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让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活跃思维,释放心理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疑。学生只有在学习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才会对学习有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会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充分恰当的鼓励和肯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提问,互相回答。许多学生的问题虽然看似古怪、幼稚,但其中一些问题蕴含着深刻的含义,甚至有深奥的哲理;有时会给师生带来欢快的笑声,笑过之后又使学生明白了新的道理。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四、结语
总之,“放养式”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决定了教师的“牧羊人”角色定位,教师在课堂中管理、引导、提供服务,就像给“羊群”寻找更多的草地一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以满足不同“羊群”(学生)的需要,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实践、自我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方 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