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指导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复发性抑郁障碍的疗效
2020-08-20陈钊来
陈钊来
(湖南省湘潭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 湘潭411100)
复发性抑郁障碍是临床常见的精神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减退及思维迟缓等,甚至出现社会功能减退,封闭自己,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1]。因此,积极给予科学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既往临床治疗主要以常规药物为主,但对于缓解情绪低落、抑郁方面无较强针对性,疗效有待提高。艾司西酞普兰属于抗抑郁药物,针对性强,具有作用快、副作用少等特点,在基因检测指导下可充分发挥药效,目前已成为临床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2~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复发性抑郁障碍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基因检测指导下艾司西酞普兰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2018 年5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200 例复发性抑郁障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51 例,女 49 例;年龄 21~72 岁,平均(46.53±4.50)岁;病程 1 个月 ~4 年,平均(2.53±0.49)年。观察组男 47 例,女 53 例;年龄 20~71 岁,平均(45.58±5.17)岁;病程 1 个月 ~3 年,平均(2.48±0.4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均符合《精神病学》[4]中复发性抑郁障碍相关诊断标准;经我院精神科确诊为抑郁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存在恶性肿瘤及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近期接受过其他抗抑郁研究者;有严重自杀倾向;不认可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行单纯艾司西酞普兰(国药准字 H20184142) 治疗,口服,10 mg/ 次,1 次 /d。3~5 d 后根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将剂量增加至20~30 mg/次。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基因检测指导下行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初始剂量5 mg/次,1 次/d;入院后第14 天,多数患者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给予1 次常规凝血功能化验,待患者意识清醒后,抑郁情绪显著,血压升至205/130 mm Hg(1 mm Hg=0.133 kPa)。对症处理后,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将艾司西酞普兰剂量增至15 mg/次,1 次/d;入院后第21 天,多数患者无明显好转,存在腹痛、头痛及四肢不适,之后给予基因检测分析,基因结果CYP2C19基因型为 *2/*2,慢代谢型(PM),ABCBI(2677T>G)GT 型,ABCBI(3435T>C)CT 型。根据患者基因检测结果,调整艾司西酞普兰用量,其中PM 型调整为 10 mg/ 次,1 次 /d;GT 型和 CT 型调整为 5 mg/次,1 次/d。另外给予米氮平(国药准字H20184125)15 mg/次,1 次/d 进行维持。7 d 后待患者情绪较缓解、全身不适症状改善,将艾司西酞普兰剂量增加至10 mg/次,1 次 /d。入院第 5~7 周,大部分患者病情趋于稳定,第8 周后出院。
1.4 观察指标 (1)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治疗前、治疗8 周后的心理状况[5]。SAS 共 20 个项目,采用 4 级评分,分界值为 50 分,正常<50 分,轻度 50~59 分,中度 60~69 分,重度>70 分;SDS 共有 20 个项目,采用 4 级评分,分界值为 53 分,轻度 53~62 分,中度63~72 分,重度>72 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抑郁、焦虑越严重。(2)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 治疗前SAS、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SAS、SDS 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AS、SDS 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组别 n SDS SAS治疗前 观察组对照组100 100 t P治疗后 观察组对照组100 100 t P 56.59±6.70 56.53±6.65 0.064 0.949 34.41±0.68*35.10±0.85*6.339<0.01 55.25±7.59 56.31±7.47 0.995 0.321 34.11±9.25*39.59±9.67*4.095 0.006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复发性抑郁障碍是指病史中无任何躁狂发作,完全发作的抑郁综合征。诱发原因可能是患者早发抑郁障碍,存在反复性发作史,经其他治疗后抑郁症状未完全好转,同时伴有焦虑障碍以及药物滥用。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适用的药物相对较多,但在改善心理状况方面无较强针对性[6]。因此,对于具有较高发病率的抑郁障碍患者,选择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物至关重要。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 进行检测的高科技术。抽取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扩增其基因相关信息后,再通过特定设备对研究对象细胞中的DNA 分子进行检测,分析其所含有的基因缺陷、基因类型,以及表达功能是否正常,便于操作者掌握患者的基因信息,并有助于明确患者病因与预知身患疾病的风险[7]。艾司西酞普兰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中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最强药物,近几年来一直作为治疗抑郁障碍一线药,尤其是针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预防与治疗,均有着显著改善作用[8]。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 SAS、SDS 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采用基因检测指导下艾司西酞普兰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究其原因,艾司西酞普兰在患者体内通过细胞色素氧化酶P450(CYP450)酶系进行代谢以及CYP2C19 进行代谢,形成左旋去二甲基西肽普兰(S-DDCT) 与左旋去甲基西肽普兰(S-DCT),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同时在基因检测的指导下,对患者基因信息分析,再根据患者病情适当调整艾司西酞普兰剂量,因此具有一定针对性,从而改善抑郁及焦虑状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基因检测指导下艾司西酞普兰还具有较高安全性,无明显并发症增加[9~11]。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艾司西酞普兰从小剂量逐渐缓慢加量,可减少用药初期药源性焦虑、激越发生,同时合并小剂量苯二氮 类药物快速控制焦虑症状。但治疗期间要定期监测QTc 间期及肝肾功能,避免损伤其他器官[12]。综上所述,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采用基因检测指导下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心理状况,且未见明显并发症增加,安全性高,可为临床提供参照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