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视域下高职“金课”建设策略与路径分析
2020-08-19邵元健汪自兰葛磊张娟
邵元健 汪自兰 葛磊 张娟
[摘 要] 高职“金课”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建设“金课”,已成为教育教学管理者和广大教师的关注焦点。从一个任课教师视域出发,分析高职“水课”产生成因以及课堂内外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理念新起来、能力强起来、支撑实起来的建设策略,提出七条路径、十二条具体措施,从而解决教师“金课”建设急需,课堂革命的教学生态才能正常建立。
[关 键 词] 高职;一流课程;职教理念;教学能力;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0-0064-04
在新时代职业教育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下,高职院校推进教学改革,增强自身发展动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高职院校急需“打一场职业教育提质升級攻坚战”[1-2],打造“金课”已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3-6]。
一、“金课”建设路径研究现状
2018年6月,“水课”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第一届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代那些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课程,其后教育部领导将其特征归纳为“低阶性、陈旧性、不用心”[7]。2018年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金课”一词正式提出,即指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课程,简称为“两性一度”课程。
因“金课”概念较新,对其建设路径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截至2019年10月,中国知网以“金课”为主题的文章仅有268篇,且多集中在近一两年。其中,王伟毅提出高职“金课”需要体现三个新的特征,即职业性、动力性和系统性,并提出“金课”建设要体现六个要素,即课程思政性、教学内容新、教学方法优、考核方法活、教材精品化、教学团队强[8];另外,张启新提出“金课”建设要从“体现三个特征、遵循三个规律、达成三个目标、实施三化评价、推进三个建设”五个维度体现“金课”建设理念,并做好“思想基础、组织保障、校企合作、校企研发、人才支撑、资源建设、育人体系、总结提升”八个方面的工作[9]。李志义提出“金课”建设要改变“三观”,即教学本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改变“三基”,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10]。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分析了“金课”的特征,提出“金课”建设宏观层面上的主要建设路径,对学校制定课改政策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但对“金课”打造的主体教师而言,其可操作性尚有不足。要消除“水课”,“课堂革命”是落脚点,教师是关键。本文拟从高职课堂的现状分析入手,在教师视域下,对“金课”建设的主要路径进行审视和探索,以推进高职“金课”建设,加快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高职课堂“水”的成因
按照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所界定“水课”与“金课”的特性去判断[7],能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高职“金课”还处于凤毛麟角的状态。从一个教师的微视角去看“课堂”,“水”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培养方案旧,纲不举目不张
教师授课的“纲”是人才培养方案,而不少的方案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一是专业课程架构模式陈旧。学科体系“三段式”课程架构痕迹明显,即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训或实践课,知识与能力分开,理论和实际脱节,未能充分体现高职“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二是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未能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表象上看,课程名称不乏带“学”“原理”等;深层次看,课程内容体系仍是知识体系建构模式,形式上也类似于原来的章节,无法满足项目化教学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对专业调研不够,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不到位,工作任务设置不典型。因此,根据此类人才培养方案去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最终必将无法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教学能力弱,心有余力不足
不用心上课而导致“水课”是目前的一种认识。但仔细分析,真正不用心不是造成“水课”之多的主要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教学能力的不足,属于有心无力型,是一种假象的“不用心”。在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学能力的内涵十分丰富,现在不再是拥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PPT就能上好课的时代。新职教理念需要内化,信息化技术需要提升、教学手段需要更新,小到备课方式、大到思想理念,整个教学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新老教师都正面临这个巨大的挑战。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教师已被甩在新思路、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路途上。而教师恰恰是教学中教的主体,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引领者,教学能力必然是影响“金课”建设的核心要素。
(三)客观矛盾多,条件差支撑弱
1.存在在线资源供需不足不平衡的矛盾
2013年以来,我国在线教育平台已有100个以上,正在给我们的教育带来新的变革[8]。但目前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中,公共课比较多,专业课程资源供给仍然严重不足。2019年,全国高职(专科)专业设置总数是779个,每个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如果专业课程平均按10门算,需要7790门的在线课程资源,如果考虑专业面向区域或地方产业特点,根据全国专业设置点数58085个计算,每个专业点即使只做2门特色课程,也需要10万多门课程。目前的资源尚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2.存在信息化技术需求大与支撑不足的矛盾
专业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化素养,如在线平台使用技术、课程编剧技术、制作软件使用技术、音视频录制编辑技术等。教师既是编剧,又是导演、音视频制作人,同时还是演员。成为一个多面手,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技术支撑体系。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支持,还多数局限在购置平台、建设智慧教室等硬件设置上,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和技术培训队伍未能建立或支撑不强,这无疑是限制“金课”建设普及化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3.存在多上课与上好课的客观矛盾
高职扩招后,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背后是无数高职教师默默付出了超量的劳动。一些市属学校,平均周课时为8课时的历史早不存在,年教学基本工作量几乎都在320学时以上,甚至周课时20学时以上的教师也不乏其人。在师资短缺、教学任务多的情况下,上课质量本已堪忧,再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改革、建设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有心却无力。
由以上原因分析可见,高职“水课”的产生有教师主观原因的存在,但不可忽视的客观因素也是存在的,而它们也正是影响课堂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活课堂”要素间的内外逻辑
在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上,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见图1)。“金课”的打造无疑主要指向“课堂”的建设,但此“课堂”已远胜于其本义,即进行教学活动的场所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课堂”:一是体现在课程形式“活”,有线上资源、线下资源可供学生灵活选、方便学;二是体现在“活”教,教师是引导学、主导教;三是体现在“活”学,学生通过线上课堂自主学、线上线下课堂主动学。但“活课堂”是教学过程中最终的一种呈现,要打造一个“活的课堂”,需要跳出这个视野,去剖析其形成的三个必要支撑条件,即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师教学能力、课程资源与“活课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见图1)。
1.人才培养方案是课堂打造的“纲”。教师在课堂依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课程标准诚如唐朝孔颖达所言“乃得依法制也”,其法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正所谓“纲举目张”,否则会出现本末倒置现象。
2.教学能力是“活课堂”建设的内在驱动力。无疑“活课堂”打造的主体是教师,驱动课堂活起来的能量来源则是教师强大的教学能力,而这种能力则体现在教师对新职教理念的内化能力、新教学方法的利用能力、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等等。
3.课程云平台与丰富的在线课程资源是“课堂”活起来的源泉,是实现主体转变(从“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中心转移(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移)的基础,否则,学生自主学、主动学,教师主导教、引导教将成为无源之水。
三个条件的建设解决了一名教师建设“金课”首先需要解决的三个根本问题:一是举什么“纲”的问题,二是靠什么建的问题,三是怎么能建好的问题。同时表明,从“金课”建设主体——教师的微视角观察,要打造高职“金课”,使之常态化,需要从专业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并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不断强化支撑条件建设,方能选对路径,找出关键,使“金课”建设落地开花结果(见图2)。
四、“金课”建设路径探索
(一)顶层设计指方向,系统架构标准指引
专业层面的顶层设计是“金课”打造的逻辑起点,需从两个方面去做好专业的顶层设计:一是系统架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课程架构体系需摒弃学科型课程体系,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出发,无缝对接“岗位群”,按照工作过程衔接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结构的“系统化”的设计[9]。二是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技术、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在遵循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按照“成果导向”原则,设计“任务引领”式教学内容体系,制定出课程标准。教师在此方案和标准的指引下去制订授课计划,方能使课堂“活”起来。
同时,好的专业设计还需凸显专业的高阶性和创新性。目前,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产业形态不断产生,新技术、新装备不断得到应用,旧的岗位在消失,新的岗位不断涌现。所有这些都逼迫专业设计要根据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紧跟产业发展新趋势,及时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使课程内容新起来,具备高阶性。如此,才能从人才培养的起点保证人才培养的高阶性和创新性,确保“金课”的目标不偏移。
(二)能力提升强核心,理念先行技能真
教师是“金课”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的主导者,其能力是课堂质量的核心,需要从以下几个路径去培养。
1.思想理念先行,定制度建体系
马克思曾说过“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首先,建立教师职教理论提升的分类轮训制度。新教师重理念学习,老教师重理念更新;骨干教师重专题提升,普通教师重普识教育。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座、常态化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助力教师走出理念不足的困境,加快教师理念内化进程,使之认识课改的紧迫性、明确课改目标、产生课改冲动、形成课改动力。其次,建立职教理论培育体系。职教新思想、新理论不断出现,如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育人新要求,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成果导向、项目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知识建构理论等,对教师学习而言,同样需要根据教师职教理念形成的建构原理对培训内容进行系统化建构。如此,方能强化“三观”改变[10],实现“教师为主体教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的根本转变,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善教“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和自主建构者、积极发现者和执着探索者。
2.校企融合深化,培双师练真功
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瓶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用传统的观念看,此说法不无道理。但现代产业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知识资源的云量,更多的是要求教师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池水”,但教師首先自己要成为自主学习者,要达到这个目标,在解决高职教师“多上课和上好课”困境的同时,关键措施有两个:(1)深化“校企融合”,教师练真功。落实教师企业实践的轮训制度,并建立培训标准和考评制度,企业真实践、技能真提升。(2)建立标准统一、序列完整、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切实落实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方案,有效补充教师资源,改善其结构,保障其质量。
3.赛教融合推进,搭舞台促能力
有理念指引、有技能支撑,再辅以实践大舞台,方能促成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学校可借全国或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选拔的东风,改变精英选拔制,树立“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参赛思想,建立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常规赛制,为全校教师搭建一个教学比赛大舞台,真正达到赛教融合的比赛目的,使教师在比赛中深化理念,促成综合能力的提升。事实证明,参与比赛是一名教师形成反思教学习惯的良好方式,同时也是教师集体智慧发生碰撞的良好契机,是教师及团队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经验的教师。”这才是教学比赛真正的目的所在。
(三)条件建设重常态,定标准建队伍强培训
“金课”的打造离不开信息化这个必要条件的支撑,需从两个路径做好服务工作。
1.定标准,重实用性硬件条件建设
硬件条件的建设要避免过度的信息化,适量建设高大上的录播教室、智慧教室,可用于新教学方法、新教学技术推广应用的试验示范,但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的大量需求,难以保证信息化教学实现常态化。因此,重点是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课程授课特点,以能满足教师自主建设课程资源和日常授课为目标,从实用角度去制定信息化硬件条件建设标准,如教师自主建设在线课程制作硬件标准、教学“一平三端”(云平台、移动端、教室端、教学端)硬件标准等,从而保障自主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性、日常教学中信息化条件使用的常态化。
2.建队伍,强化技术与培训体系建设
硬件条件只要资金允许就可建成,但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关键在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而素养的提升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教师自学成才。如建设一门在线课程,除专业技能外,教师需要有多种技能,如录屏技术、音视频剪辑技术等媒体处理技能,同时还要饰演多种角色,如编剧、主演、剧场设计……因此,要打造“金课”,学校需要加强两个方面的信息化支撑工作:(1)建立信息化媒体制作技术支撑队伍,配齐懂教学设计、专于媒体制作方面的专业人才,能有效、长期、灵活地配合教师做好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制作,而不是借助媒体公司进行短期的快速制作,给原本教学压力就大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2)建立一支信息化技术培训队伍。挑选校内外教学名师、大赛获奖选手、软件使用能手、软件平台供应商的技术专家等组成信息化培训专家团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对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需求特点,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分类组织实施,按照认知规律促成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养成。
五、结语
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个教育类型,承担着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重任。而“水课”的存在,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道路上的一大绊脚石,教育部近几年连续出台有关产教融合、“双师型”队伍建设等推进职教改革政策措施,为消除“水课”、建设“金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在做好“金课”建设规划、经费保障、政策激励的同时,更要注重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与学的主体去考虑“金课”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教师指好方向,同时,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核心,以职教理念为指引,加强各项软硬件条件建设,求常态化、注重实用性,建体制、定标准、育队伍,随着“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良好教学生态的形成,高职教育质量必将取得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2019〕4号)国务院[Z].2019-01-24.
[2]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教师〔2019〕6号)[Z].2019-08-30.
[3]叶信治.高校“金课”建设:资源驱动转向制度驱动[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99-103.
[4]孙芳,王凯.20世纪美国一流大学本科课程变革的“遗产”:兼论对我国“金课”建设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0):6-10.
[5]周娟.打造高等职业教育“金课”[J].科技风,2019(25):38.
[6]刘晋.基于“两性一度”的“金课”建设[J].山东教育(高教),2019(5):24-25.
[7]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8]李满.蓝墨云班课助力高校教师“消灭水课、打造金课”[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8):104-105.
[9]张新启.打造高职“金课”的理念与举措[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10.
[10]李志义.“水课”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编辑 郑晓燕
Analysis on Strategies and Paths of Construction Condition of “Golde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a Teachers Perspective
SHAO Yuan-jian,WANG Zi-lan,GE Lei,ZHANG Juan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rivolousclass” and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of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 of “Golden Course”,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strategies,seven paths,twelve 12 specific measure in order to form a new concept,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ability,and make the support conditions practical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teacher. In this way,the teacher will have the need condition of building the “Golden Class”,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lass revolution will be constructed.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excellent course;concep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abi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①基金項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编号:2019JSJG413);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编号:16YB155);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B-a/2015/03/019)。
作者简介:邵元健(1969—),江苏如皋人,教授,博士,就职于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教务处,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