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地勘企业六大管理创新助推转型升级
2020-08-19赵平
赵平
【关键词】产业布局;地质+;新能源;地勘企业
一、前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成立于1953年,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技术力量最强的综合性地质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也是煤炭、化工资源勘查的行业管理机构。下辖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水文地质局等专业直属局,省(区)局(公司),以及专业研究院等单位200余家,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绿色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致力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致力于智慧城市、美好城市建设与安全;服务于现代农业,提供特色技术服务,履行新时代中央企业历史使命。构建了航天、航空、地面、地下“四位一体”的绿色勘查与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体系。
成立至今,总局先后完成了四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两次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勘探了我国急需的煤炭、磷、硫、硼、钾、铁等20多种矿产资源,累计探明查明煤炭资源储量1.4万亿吨,占我国探明煤炭资源储量的90%以上,发现了准格尔、兖州、神府等100余个大型和特大型煤田,为新中国主体能源安全和全球第一大产煤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探明磷、硫、钾、硼等化工矿产储量100多亿吨,开发建设了青海钾盐、云南昆阳磷矿、贵州开阳磷矿等近100座大中型化工矿山,为化学和化肥工业提供了资源保障,确保了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总局首次在我国陆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在东海嵊泗岛北部海域探明了适宜饮用的淡水,在山东平邑实现了全球第三个、亚洲第一个矿难垂直救援成功范例。制定了煤泥炭、磷矿、硫铁矿、硼矿、盐湖及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等20多项行业标准,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沿线国家大地质市场开拓,业务覆盖泰国、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印度、老挝、巴基斯坦、利比里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担了资源勘探、空间测绘、煤层气评价、地理信息系统研建等国际工程项目300余项,以精湛的技术和优良的服务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赞誉,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地质勘查企业的担当与使命。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在宏观经济下行,矿业市场低迷,地质勘查市场急剧萎缩,竞争加剧的行业形势下,中央地勘企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总局横跨煤炭、化工地质两大行业,肩负着国家能源和粮食矿产资源双重保障任务,面临着工作需求、发展方向、产业结构的多方面转型压力。
近三年来,在认真分析研判形势,坚持市场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基础上,总局通过加强多维度创新,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即:“制定总体发展新战略,打造“6+1”产业新布局,搭建现代企业运行平台,完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党建引领强基筑魂”等系列管理创新措施,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发展新目标及实施新路径,全面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有效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地质产业新格局,构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运行平台,内部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商业模式创新卓有成效,党的建设不断夯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使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新时期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之路,为地勘企业打造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二、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的实施背景
1.我国地勘工作方向及工作方式面临重大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方向清晰,指导明确。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方式出现重大转变,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地勘企业积极应对需求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需求的变化,成为当前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资金投向及市场趋势上来看,传统的以找矿为主的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滑,2016年-2018年,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逐年同比减少20%以上,传统能源勘探市场萎缩现象日益显著,已由持续高速增长进入“需求增速放缓期、产能过剩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并存的阶段,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将成为一种常态。能源与矿产资源需求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发展清洁低碳能源将成为主攻方向,油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铀、地热等清洁能源勘查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所需的锂、钴、稀土等矿产资源逐渐成为需求重点。同期来看,服务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地质勘查投入却不断上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调查投入每年同比增加18%以上,城市地质调查、农业地质等进一步得到加强,地质勘查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中央地勘企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变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以授权经营体制为主的国资国企的综合性改革,成为新一轮改革的“牛鼻子”。
中央地勘企业的改革目标是破除體制机制约束,提高效率与效益。但由于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多年来实行事业管理,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上与市场存在差异,长期以来积累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改革配套措施不足、缺乏发展后劲、行业发展滞后、市场竞争激烈、资本渠道不畅等方面。总局作为仍享有事业单位专项政策扶持的企业,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地质地勘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改革”机遇,加快改革与发展,不断壮大实力和市场经营能力,努力成为国家能源资源领域及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大型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必然要求。
3.中央地勘企业面临着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
从中央地勘企业内部发展来看,也存在着诸如体制机制制约,治理结构不完善,核心竞争力低,专业人才断层,历史包袱较重,资产剥离存在难题等问题,在“事企混合”经营下,一些国有地勘单位培育了资产质量好、效益高的二三级企业。这些企业是其经营成果的集中体现,倾注了积累与投入,凝聚了奋斗与心血,成为重要利润来源,但也造成了纯事業性资产的空心化,甚至难以单独完成公益性项目。面对分类改革,这些地勘单位在情感上、利益上、未来发展考量上都很难彻底完成经营性资产的剥离。这些因素束缚了改革,与当前国内经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也滞缓了发展进程。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矿业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开展矿业权出让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行矿业权竞争性出让,开展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改革,正式取消地质勘查资质等举措出台,地勘市场挑战与机遇并存——国有地勘单位、个人、合伙制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将全面、充分、激烈竞争,充分的市场竞争将倒逼中央地勘企业进一步改革深化,转型升级,也将推动地勘行业的进一步优化结构、有序发展。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通过加强相关政策研究,找寻市场机遇,使地质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创新与实践,推动企业规模不断做大,发展质量不断提高,进而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和话语权,有效放大了国有资本功能。
三、新时期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主要措施
1.战略先导,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准确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矿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新局面,总局在煤炭、化工地质工作发展的关键节点上经全面调研、评估、论证、决策,几经调整和改变,制定了“11463”总体发展战略,即围绕一个目标: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新型能源矿产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型企业集团;坚持一个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确立“四商”定位:地质及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商、新型能源矿产开发商、建设工程承包商、城市建设运营商;实施六大举措:突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经营管理、推进资本运营、推动合作共赢;强化三项保障:党的建设、文化凝聚、机制导向,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健康、可持续、跨越式发展。并以此为战略引领,全面推进和深化煤炭、化工地质行业改革与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总局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及时调整企业定位,将“11463”总体发展战略中的目标调整为:服务于国家能源矿产战略,立足于为国家寻找矿产资源、新能源,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该总体战略的提出,为总局今后的发展标定了目标与方向。
2.结构调整,打造“6+1”地质产业布局
(1)拓宽服务领域,稳步推进资源勘查产业转型
总局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带来的能源、矿产资源需求结构变化,推动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气体矿产勘查;海洋地质、区域地质;钻探工程、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测试分析以及煤炭、化工行业地质技术服务等与地质找矿相关联的资源勘查传统主业向国家急需的新能源、新材料和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转变。
从集团层面,总局不断加大地质科技及装备投入力度,促进资源勘查手段和方法创新,着力推动深地探测、深海探测、深空对地观测和土地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科技型方向转变。
(2)注重市场需求,不断加强新能源资源开发
一是大力发展地热能开发,总局发挥自身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坚持以科研和新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地热能井下换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地热能系统与太阳能等其他能源系统融合技术的研究开发,以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发展,快速布局。同时创新商业模式,坚持以产业投资、PPP、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拓展业务。
二是充分发挥总局在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领域的勘查评价技术优势,以“煤系气”
煤层气、页岩气、致密砂岩气以及可燃冰等为重点突破方向,积极发展“煤系气”开发产业和页岩油、砂岩油、可燃冰、铀等绿色清洁能源开发业务。采用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勘探与开发工作。通过优选区块,投资施工参数井,评估开发价值,适度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全面开发,不具备开发价值时,则及时退出,将风险降到最低。
三是利用矿业市场低迷,投入成本相对较低的有利时机,围绕国家急需的和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积极开展地质找矿投资活动,推进探采一体化,推动矿业开发做强做大。
四是稳固拓展矿产资源产业链,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巩固发展矿产品加工、矿产品贸易以及与之相关的大宗材料贸易。
(3)践行“两山”理论,聚焦生态与环境产业建设
总局依托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专业技术优势,加快构建以矿山水文地质勘查、矿山水害精细勘探以及区域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矿山环境调查评价与恢复治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治理、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以及固废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等为核心的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加大水文物探高端装备的投入和科技研发,大力拓展地质灾害、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防治水、矿山应急救援、地质公园建设;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和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业务,着力推进生态与环境产业科技创新,以科技研发推动产业发展。
同时,总局抓住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的有利时机,积极开拓生态与环境领域的PPP项目市场。强化生态与环境技术优势,努力打造“生态与环境”特色品牌,将生态与环境产业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特色产业板块。
(4)结合信息技术,打造地理信息数字平台
总局依托自身在航天遥感、航空测量、数字测绘、信息处理、计算机、移动通讯和网络领域的技术优势,紧紧抓住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絡化、智能化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构建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为一体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和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时监控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体系。不断加大科技研发和投资力度,大力拓展遥感地质、遥感影像技术服务;测绘、精密工程测量、导航与位置服务、航天航空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处理、软件开发与数据应用、系统集成(包括智慧矿山、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国土、智能化生态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以及高档地图编制、数字印刷等业务,研究开发地理信息高端产品,做精做优做强地理信息产业。广集人才,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积极研发地理信息产业高端技术产品,形成一批集地理信息技术服务、高端产品研发销售、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公司。
(5)围绕地质主业,大力发展地下工程建设产业
总局发挥自身在岩土工程勘察及岩土工程施工领域的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大力拓展地下工程建设产业。不断扩大地下工程领域的资质范围,提升资质等级,大力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城市地质;地基与基础工程、地下综合管廊、地下综合体、海绵城市;道路病害探测与防治、城市塌陷探测与治理等业务,积极拓展以交通、隧道、水利、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特色小镇建设等领域与地质相关的地下工程建设业务,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抓住国家大力推行PPP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地下工程业务,支持地下工程建设产业平台公司以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上市等方式在资本市场融资,推动地下工程建设产业加快发展。
(6)保障粮食安全,拓展延伸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
总局充分发挥所属中化地质矿山总局自身在土壤地球化学勘查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构建以土地质量地质调查、土壤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土地整治、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与修复治理等与土地工程相关的技术体系。融合目前已有的饲料、化肥和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优势,构建以测土配方精准施肥、生物饲料、生物肥料、智慧农业、田园综合体、农业生态产业园规划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拓展延伸现代农业地质技术服务领域,打造生态农业产业链,为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7)坚持多元发展,积极探索辅助产业
在建设工程产业建设方面,总局积极响应国资委号召,抓住建设工程快速发展的有利时机,采用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城市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由工程承包商向投资建设运营商转型。同时对分布在各下属各单位的5000余亩闲置土地,本着盘活存量资产的原则,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在生物材料制造业方面,构建了以胶原蛋白研制、开发及生产于一体的生物医用材料技术体系,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实现由单一产品向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
在宾馆旅游业方面,积极构建地球科学文化科普体系,向顾客提供与地球科学相关联的特色文化服务。
在加工制造业方面,加强产品研发,与大型制造企业互联互通,由修补式加工向定型化、产品化方向转型。
3.理顺机制,搭建现代企业运行平台
(1)优化顶层设计
总局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了“改革改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三项制度、容错纠错”五大方面的改革内容,并进行了工作内容的细化和分解,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方案,对照任务分解逐条落实。向国资委报送了《改革改制组建企业集团方案》,制定了《总局总部改革改制方案》,对内部的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重组,制订了岗位绩效方案,强化激励约束、真正实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力争使体制和组织结构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
(2)全面开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把企业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全面建立二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全面实施党委会审议前置程序,完善董事会、监事会等;健全董事会和董事评价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监事会的监督职权,完善监事会监督权行使程序规范,构建更加适应市场化竞争的现代化企业。同时,主动参加国资委“双百行动”,探索改革新路径。建立联络人工作机制,根据《“双百行动”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台账的工作内容和时间安排,及时跟踪“双百企业”改革实施的工作质量和进度,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研判,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接地气、有实效,充分发挥了“双百企业”主动改革的积极性,为高质量完成“双百行动”奠定了基础。
(3)推动三项制度改革
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加强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管理。加大聘任制的推行力度,近三年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部分二级单位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岗位和总部总经济师、部门管理岗位等高级管理人员数十名。夯实员工信息管理基础,对全局劳动用工实行“名单化”管理,构建用工正常流动机制,打开用工“出口”,明确了以劳动关系市场化解除为主的多种退出渠道。先后出台了首席专家、内部职称评审等制度,打通了技术人员职业晋升通道。同时,推进总局所属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80%以上的驻地所属单位参加了地方养老保险。
(4)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
总局坚持市场化运作、依法规范操作、盘活存量和增量融合的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进行试点探索,再总结经验,并借鉴其他央企的成熟做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前期做好基础调研,审核期间科学研判,执行期跟踪进度,事后监督与评价,合法合规公开操作。一方面,以战略发展目标为指引,寻求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壮大国有资本规模,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另一方面,以现有企业存量资产增资吸引各类社会资本,促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盘活和激发国有资本活力,以打造“企业命运共同体”。
(5)探索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新路径
总局坚持因企施策,分类处置,充分考虑企业实际,一企一策处置“僵尸”及特困企业,不搞“一刀切”;坚持企业为主体,落实工作责任,强化主体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主动性;坚持市场化操作原则,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确保处置方向的正确性、程序的合法性、成效的显著性;严防国有资产流失,确保职工稳定,保证各项决策科学合理,程序合法依规。目前,已完成14家“僵尸企业”和38家特困企业的处置。“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的完成率分别为74%和76%。
4.强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1)坚持主业导向,加强投资管理
总局统筹部署全年资金使用计划,严格项目投资资金监管,以投资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了投资目的:一是为持续更新改进生产施工装备,提高生产效率、拓宽服务领域、提升技术水平;二是建设地理信息、水工环灾、加工制造等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主业核心竞争力;三是通过股权收购、增资扩股、联合投资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快速获取有关专业技术和资质、抢抓机遇、拓展市场,增强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升投资运营效益;四是通过自主投资、社会合作等方式,加快推进新型矿产能源和战略性稀缺矿产勘查,利用矿业市场低迷的市场环境,寻求发掘有价值的矿业权,盘活存量优质矿权资源。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加大了主业装备及相关技术研发产业园区建设力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所提高;加大了地理信息、水工环、矿业勘查开发等主业板块的资源整合与市场开拓力度。
(2)坚持集中管控,加强财务管理
总局统筹部署全年资金使用计划,严格项目投资资金监管。按照相关预算管理制度实现预算管理,详细编制财务预算、决算报告,做到项目资金的管理事前有规划、事中有检查、事后有验收决算,确保按制度管资金、用资金保项目,充分发挥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将资金管理前置,积极参与项目建设方案的编制和项目建设过程的管理,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跟踪监管,在支出资金时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进行,切实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加强“两金”压控月度监测,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并将清理工作完成情况同领导人员年薪挂钩。积极拓展合作银行,提高财务保障能力,目前总局合作银行达到9家,银行授信总规模达到170多亿元。不断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及保理、债券等业务,仅2018年一年就办理应收账款保理8亿元。
(3)强化依法治企,加强风险管理
全面加强内控建设、风险管理及重大事项监测力度,开展法治建设及风控综合检查,实现闭环管理。坚持任中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组织开展“两金”审计调查,强化整改落实。深入推进主要负责人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化对企业改制、并购及重大项目的法律介入程度,积极谋划法律纠纷案件的处置,做好做实法律三项审核,成立合规管理委员会,以风险管理、法治建设和全面合规为抓手,全面保障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控体系纳入决策程序,加强重大事项报告,对两金、投资、贸易等高风险业务进行动态监测,下发风险提示并提出管控策略建议。
(4)坚持创新引领,加强科技管理
明确了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科技创新“对接战略方向、对接技术前沿、对接市场需求、对接现场生产”的“四个对接”原则,制定“11410”科技工作总体思路,瞄准十大科研攻关方向,探索研究绿色勘查与综合评价新理论,加快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技术研究,有效支撑总局转型发展。
近三年来,全局累计科技投入超过5亿元,共实施了各类科研项目287项,其中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7项。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涌现出一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共有16人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多人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称号、“孙越琦科技教育基金奖”和“优秀青年地质科学奖”,涌现出了一大批地质专家及国家级、省部级先进集体和个人。
(5)坚持人才第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完善选人用人工作机制。总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化机制相结合,选人用人严格执行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和任职等环节,严格執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对拟提任人员做到“凡提四必”。研究制定了人才队伍系列办法,加强干部梯队建设,选拔10名“75后”“80后”走上了领导岗位。设立了安全总监、总经济师岗位,首次聘请了3名院士为总局高级顾问,建立了首席专家、工匠技师制度。2018年从社会公开招聘了12名包括总局总经济师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共引进各类社会人才200余名;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分层级建立了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层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落实董事会选人用人职权,完善企业领导人员能上能下机制。制定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及管理办法,加大各级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制定完善管理考评体系,强化督导检查考核,完善长效推优机制等,建立全局专业化的年轻人才库,打造总局“会经营、懂管理的管理型,精技术、能创新的技术型,精技能、善操作的技能型”三支年轻人才队伍。
(6)坚持过程管控,加强对标管理
在全局范围内全面推进对标管理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补短板为抓手,不断调整、完善和提高对标管理指标,促进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深化对标工作机制,深入研究先进单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在制度设计、流程制订、运营管理模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对标,努力构建适用于单位实际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持续优化对标工作方法。重点围绕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找准对标工作中的重点、弱项、短板,坚持广泛发动、全员参与,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入手,一个一个改善,一条一条解决。强化过程控制、经验交流、对标评估等方面控制,推进差异性、阶段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等对标分析。梳理完善台账,建立管理短板“销号”制度,确保各项管理任务在控、可控、有新的提升。
同时,从多个维度加强对各单位的对标管理考核工作,确保对标工作有实效,经营管理水平有了较好的提升,经营成果初步显现。较之开展对标管理工作前,全局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了11.6%;人均利润同比增加12.5%;总资产周转率提升0.02个百分点;技术投入比率提升0.2个百分点,新增专利数量69项,同比增加91.7%;科技创新收入同比增加135.1%;全局安全体系运行顺畅,安全管理制度制定率达到100%。
(7)坚持效益为先,加强项目及采购管理
编制《总局项目管理指导书》,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立项与决策、计划与准备、实施与控制、验收与交付、项目后评价”等每个阶段、每个关键环节的工作内容和管理要求进行详细规定,为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和制度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全局范围内推广“二次经营”理念,有效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总局各产业领域的资质建设,努力提升主业竞争能力,促进核心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采购招标制度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法规条款修订,以及总局采购业务发展,完善采购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订,在充分放权的同时,强化合规管理,开展采购管理提升及总局各单位采购对标互评,推进总局供应商库组建工作,确保放、管、服协调推进。集中开展采购、招标问题自查自纠,深入推进问题整改。在问题自查、自纠阶段性工作基础上,全面梳理采购招标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拿出整改意见。
(8)筑牢红线意识,加强安全管理
不断筑牢红线意识,加强对各企业安全、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工作,有效保证各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的正常推进,充分保障总局整体战略的落地实施。集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重点检查项目工地及各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的管理到位情况,及时发布隐患整改通报和安全管理风险提示,确保生产经营全过程平稳安全。
5.创新经营,探索新型商业发展模式
(1)大力推动高层营销,完善市场营销体系
推行高层营销战略,全局设立专门的市场开发机构,总局领导与各单位领导带队主动开展走访活动,先后与西藏、甘肃、新疆等20余家政府及大型企业建立对接机制,与30多家市级政府及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对接重大项目30余个,融入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承包了多项工程项目。
加强政策研究,对接国家及地区发展战略,积极引导各单位加快完善以二级单位为主体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构建和完善营销管理制度、营销组织机构,培养营销人才队伍。继续推动实施高层营销战略,维护好重点客户,协调二级单位跟踪项目信息,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各单位要深入市场研究,利用区域、特色技术优势,制定本单位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项目突破带动市场开拓,以市场开拓助推产业发展。要加强内部资源整合协调,对全局的技术、人才、资质、产业情况等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形成统一的信息库,为总局整体发展做好储备工作。同时,继续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国际市场开拓的重点。
(2)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地方发展
总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寻求合作,共谋发展。加强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对接,双方商定在2015年战略合作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合作内容,加快项目落地工作,重点推进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及开发、地热能供暖开发、水污染综合整治及生态环境修复、世界地质公园及生态公园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矿山环境治理、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八类合作项目。
积极参与雄安新区地质调查与地质工程相关工作。其中,水文局组织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雄安新区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的钻探项目;中煤建工在雄安新区控股成立了中煤建工中设地下空间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地下空间及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商业综合体规划、勘察、设计、试验检测服务、人防及其附属工程、地铁工程等。
在南方市场区域,中煤江南有限公司大力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参与大湾区的基础工程设施建设、环保工程、河湖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的龙湖地产、美的南沙等多个大型项目。
(3)拓宽产融结合,放大国有资本功能
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探索传统地质行业与金融产业接轨方式,研究定向增发、资产证券化、金融租赁等业务合作,组建财务公司、产业基金等。在总局改制为集团公司后,完成財务公司组建方案;加大资金集中管理力度,加快资金融通,争取非受限资金集中度超过95%。进一步拓宽外部融资渠道,扩大与金融机构合作范围,开展以应收账款等财产权利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业务不低于3亿元,成立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发行1-2支产业基金。
积极拓展合作银行,提高财务保障能力,总局合作银行达到9家,银行授信总规模已达数百亿元。推动金融创新,拓宽外部融资渠道,开展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及保理、债券等业务,同时积极拓展与外部基金管理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企业合作,拓宽融资方式,推进试点单位发行债券,扩大股权类融资,继续积极培育核心业务上市的目标企业,通过股权收购、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推动借壳上市,并在改制过程中探索资产证券化的有效模式。
6.强基筑魂,夯实党建保障改革发展
(1)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
总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委领导作用,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总局上下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将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融合,在全局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对改制企业做到“四同步”,全部完成“董事长党委书记一肩挑,党建工作进章程,党委决策前置程序”工作,做到既要把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实现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制度化、具体化,又要明确好党组织与公司治理主体的关系,厘清职责,有效衔接,确保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转协调。通过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作为集体决策的前置程序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
(2)充分发挥党建强基筑魂作用
全面深化基层党建“三基建设”,不断强化党务工作机构设置和党务工作力量的配备,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党支部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保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支部组织优势,提升自身党建工作水平,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创新性开展新形势下党建工作,夯实项目党支部党建工作基础,不断推进支部活动阵地建设,促进党员教育制度化、党员管理规范化、党员监督常态化,把党建工作融入到项目施工管理和党员日常生活各个环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时期领导干部“13458”总体要求,有效提振了全体干部职工“精气神”。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及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严格选拔任用程序,将党建工作同人力资源管理相融合,把好人选廉洁关,防止“带病提拔”。
(3)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
近期,党中央提出加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新论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总局党委高度重视党支部建设,注重抓基层打基础,突出强调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个党支部、每名党员,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触角延伸,借鉴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其他交叉学科的新成果,在对党支部“四个化”问题致因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对以党员行为、党支部行为、党支部文化为主体的预防体系及其预防策略进行了大胆探索,并结合党建实践经验,尝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又有一定理论高度和借鉴意义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党支部组织力建设保障体系,基本解决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不系统、管理粗放、方法陈旧落后、考核不科学或不可量化等问题,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在基层落实,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使党建工作做到了“有组织、有活动、有作用、有影响”。
(4)营造良好企业内部政治生态
总局党委大力支持纪委监督执纪问责,制定内部巡视五年规划。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制度和日常工作月报制度,定期分析汇总,及时掌握了解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每年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将任务分解落实到责任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责任体系。针对战略执行、选人用人、项目招投标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督检查。
大力推动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总局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两级执纪、一级审理”机制,开展区域派驻纪检组试点。以“五强化”作为监督的重点工作,强化廉洁警示教育,强化经营监督,强化四风监督,强化两个责任监督,强化巡视监督。制定《关于深化总局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化自上而下的监督,加强总局和二级单位两级纪检监察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充实总部和二级单位纪检监察人员。三级单位原则上不设纪委和纪检监察部门,设专职纪检监察员。通过上挂、外送等方式,参加驻委纪检组、地方纪委监委和总局纪委开展的纪律审查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同时,探索派驻制度。在同一区域的直属单位,整合纪检监察力量,成立总局纪委派驻纪检组,加强领导,强化上级监督。
四、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
1.战略定位创新
总局在“11463”总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经过产业布局研究及市场分析,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出构建大地质、大客户、大市场、大产业的“地质+”新格局,在资源绿色勘查、民生地质、矿山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生态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军事地质、地质旅游、地下管廊、国土整治、地理信息、地灾预测与治理、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废物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领域,积极探索地质勘探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及金融资本等要素的结合,形成横纵联合的“大地质”全产业链、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新格局,着力发展新时代地质经济。
2018年,总局更是提出了“透明地球”、“数字地球”和“美丽地球”的理念。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全面加强地下空间探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全面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即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地灾治理、节能减排、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领域着手,坚持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依靠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手段,加强资源精细勘查、新能源开发、地下空间探测工程,投身“透明地球”建设;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研究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奉献“美丽地球”建设;以遥感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打造地质信息化产业平台,参与“数字地球”建设,使地质勘查工作由矿产资源勘查向地、矿、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与保护转变,由单要素调查向资源、环境、空间、灾害多要素综合调查转变,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工作服务。
2.改革发展创新
总局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坚定不移地走企业化道路,组织两家子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双百行动”,探索改革新路径。建立联络人工作机制,及时跟踪“双百企业”改革实施的工作质量和进度,对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估和研判,不断完善改革方案,使改革接地气、有实效,充分发挥了“双百企业”主动改革的积极性。
总局坚持市场化运作、依法規范操作、盘活存量和增量融合的原则,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近三年来,共成立两家混合所有制二级企业,有9户企业通过与非国有方合作,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存在。通过混改吸引社会资金3亿多元。
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完成了40户企业改制方案的批复和工商注册登记。不断加大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力度。加强与地方对接,签订分离移交协议75个,三供一业分离移交进度达到90%以上,物业管理分离移交进度达到80%以上。通过关闭注销、股权转让、破产清算等方式累计完成34户企业的处置工作,妥善安置职工1278人。以打造项目和成本中心为重点,选择10-15家三级地勘单位推进改革试点,探索创新三级单位经营管理,全面推动企业改革深化。
1.多点耕耘,多面开花,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资源勘查与新能源勘查开发利用取得新成果,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工程、土地整治与修复及生态文明建设产业已占据总局产业收入的近三分之一,地下空间探测、基础设施工程勘察、城市地质等新兴地质产业成为总局经济重要的一极,辅助产业稳步发展。
三年来,全局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67.6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9.4%;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183.2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利润3.8亿元,同比增长8.6%;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246.98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利润6.65亿元,同比增长38.54%,经济发展逐步迈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总体来看,三年来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幅均超过央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均圆满完成了国资委下达的考核目标任务。
2.多元发展,砥砺前行,自身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总局以“11463”总体发展战略为统领,聚焦“四商”定位,积极践行“地质+”理念,紧紧围绕“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通过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提升了具有市场扩张能力强、经济效益高、产业关联效应大的核心竞争力,推进了自身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实现了发展模式的创新,结合现有的资源条件、人员结构及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方向,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取得显著成效,自身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开拓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废弃采坑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地质灾害治理”等为主业的技术服务领域,并在“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地热能开发利用”等新型产业由单纯技术服务转为技术服务、能源开发和投资运营的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和突破。
——实施“激光雷达测量系统、航空物探设备引进”等项目以及“数据采集系统整体改造”项目,满足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数据采集需求。与此同时,进行大额投资用于引进高精度地勘地理信息设备DMCIII及无人机平台、监控设备,购置了配套的地理信息处理软硬件设备,构建了低空高精度地理信息获取系统。实施“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引进”项目,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机载倾斜摄影相机SWDC-5A,购置了目前倾斜摄影后处理和三维建模软件,辅助的编辑采集计算机60多台(套),全面提高了地理信息获取实力、水平和效率。
——在煤层气、特殊用煤等勘查方面实现突破,首次对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初步摸底,为煤炭资源清洁综合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技术支撑。承担了国家发改委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与数据库指标体系项目,为全国开展发改委采煤沉陷治理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收购新疆图木舒克市天河路桥工程建设有限公司75%的股权,拿下南疆区域三个公路建设施工项目,合同总额4.68亿元,以控股企业为依托,业务向全疆辐射。
——以“6+1”产业布局为基础,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实施“一带一路”和推进“走出去”的战略,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累计获得各類探矿权200多个,并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矿业公司,开展了地质勘探、煤层气评价、煤层自燃监测、水资源评价、地理信息多领域的合作,中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合作、中日煤田地质勘探合作、中欧煤田煤火防治等项目均取得显著成效,赢得了良好的国际信誉。
3.立足产业,精准发力,社会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全局通过在企业管理上的创新与实践,落实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要求,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需求的变化。全局精准对接需求,聚焦解决关键问题,提供精准服务,地质产业实现了横纵拓延,由单一型勘查向综合型勘查转变,由矿产资源向地、矿、海、水、林、草多门类自然资源转变,更加依靠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更加依靠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解决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在资源勘查方面,总局提交地质报告干余份,为我国新探获煤炭资源、磷矿、铁矿、岩盐、铅锌矿、叶腊石矿、金、岩盐、石英矿、锰矿等大量能源矿产与战略矿产,组织实施的中国南方磷矿勘查成果集成与综合研究,初步建立了南方磷矿地质综合勘查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新时代中国磷矿地质勘查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在贵州开阳新发现超大型磷块岩矿床,资源量超8亿吨,平均品位33.47%,是国内唯一不经选矿即可直接用于生产的优质磷矿资源,为建国后探获资源量最大的磷矿勘查成果。在青海、内蒙等地先后发现超大型、大型铀矿床,在湖北等地钻获优质页岩气,为国家建设页岩气勘查开发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环境保护方面,总局以地灾治理、环境修复技术为依托,研究解决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大力拓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采煤沉陷区治理、矿山应急救援;水环境修复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和危废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煤炭清洁化利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等业务。承揽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沿线等多地大型生态治理工程,在肩负起我国地质勘查“国家队”使命,保障我国能源矿产、战略矿产及粮食安全的同时,正逐步转型成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先行军”。
在矿山抢险救援方面。作为“国家级中央企业矿山抢险救援队”,总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完成了神华集团乌海骆驼山煤矿、吉林省煤业集团通化八宝煤矿、山东省平邑县石膏矿等矿山事故抢险救援及灾后治理工程30余次,成功营救二十多名遇险人员,挽回了企业和国家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2018年参与了河北邢东煤矿地板透水事故等救援,为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精准扶贫方面。总局实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措施,使贫困户真脱贫,脱真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局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张家川县开展调查研究。2017年,投入资金188万元用于贫困户脱贫攻坚,实施贫困村道路硬化项目,解决135户、642人的交通运输难题。2018年,总局投入资金223.10万元,精准对接帮扶项目,主要实施了6个帮扶项目,将贫困发生率由24.96%降为8.46%。
六、中央地勘企业管理创新与实践的思考与启示
通过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总局企业规模得到扩大,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深知,中央地勘企业改革进程任重而道远,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总局依旧存在着产业之间、单位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先进企业发展有所放缓,后进企业受资金、设备、人才的制约因素明显;企业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企业改革与集团组建进程缓慢;基层党建工作质量存在递减现象等問题。在未来的工作中,总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发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不断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实现更好地发展。
一是把握新时代我国地质工作的重大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地质工作全方位、深层次重大转变,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稳定、经济、可靠的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为国家重大战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支撑服务;为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性、先行性支撑服务;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及时、有效的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央企“国家队”作用。
二是把握新时代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方向,不断做强做大做优。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从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地灾治理、节能减排、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领域着手,坚持以地质勘查技术为依托,依靠多专业、多学科、多领域综合手段,积极投身“透明地球”“美丽地球”“数字地球”建设,为社会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地质工作服务。实现传统地质产业同各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真正形成横纵联合的“大地质”全产业链、矿产资源全生命周期的“地质+”产业新格局。
三是把握新时代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改革目标,彻底改革机制体制。积极进行改革探索,推动成立企业集团公司,革新陈旧体制模式,将传统地勘单位打造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引进外部资本,加强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商业模式,打造地质产业平台,力求转型成为集“地质勘查、新能源资源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科技型地勘产业集团。
四是把握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建总要求,全面建强党的建设。总局将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明确的政治准则和根本的政治要求,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坚决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中央企业始终忠诚于党、听党指挥。同时,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使党建工作服务于全局重点工作,真正通过党建工作的提高带动企业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六大管理创新工程,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初步实现了结构性调整,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摆脱了以煤炭勘查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进而向着全面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产,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的地质与生态文明建设企业集团的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