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给学生“带得走”的数学
2020-08-19孙秀敏
摘 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的数学课究竟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素养?我认为首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品质和数学学习能力。就像考取驾照的人,不仅仅要有熟练开车的技术,还要有上路时尊重他人、礼让他人的能力和品质。所以,我们的每一节数学课除去让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累学习数学的方法,并能具备运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新的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将教研的重心转到如何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种会学数学的能力才可以称之为让学生带得走的数学素养。文章以《因数与倍数》为例,谈一谈对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一次研学课堂的尝试。
关键词:学科素养;“三问”式课堂;带得走的数学
【教材分析】
《因数与倍数》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信息窗的內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部分知识是比较抽象的,是让学生第一次从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上来重新认识数,可以说之前学生没有任何关于数关系的认知基础。只是在二年级上册乘法与除法的初步认识中因数作为名称出现过。
【学情调研】
上课之前,我们设计了这样的几个前测题。
1. 什么是因数?可以用文字、举例或者其他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2. 你能举例说说“倍”是什么意思吗?
3. 什么是倍数?可以用文字、举例或者其他你喜欢的方式表示。
对于后两个问题,学生大都能表述完整。第一题前测学情如下:
有了以上分析,又基于这是一节单元的起始课,如何让学生跳出教材看教材,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学什么?学习怎样学?于是我进行了问书——问己——问同伴“三问”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教学过程】
一、 学起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一)问目录,先见森林后见树木
同学们,最近数学课我们一直在学习什么内容呢?前面我们已经结束了第五单元的学习,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进入第六单元新知识的学习了。知道第六单元我们主要研究哪方面的知识吗?出示目录,仔细观察,它与我们之前的几个单元有联系吗?请打开你的课本88页到100页,快速浏览这部分内容,看一看本单元共有几个信息窗?每个窗又分别学习了什么内容?
思考:这是学生的第一次问书,传统的课堂教学老师们是不会引领学生这样问书的。《因数与倍数》是单元的起始课,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单元之前,一定要联系旧知识。找寻新知识的生长点。现在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编排都遵循着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这在尊重孩子认知规律的同时,也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扰,这不方便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建构,所以我在此出示目录,充分利用教材目录,让学生对这一单元在全册中的位置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是想培养学生认识一个全新的事物要从源头开始的学习习惯。
(二)问自己,我想知道什么
在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了大致了解后,开始进入信息窗一的学习。请学生思考: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老师及时梳理孩子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1)什么是因数、倍数(2)学习因数与倍数有什么用?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传统的教学问题的设置权都来自老师。老师们设置的问题出发点往往都是基于老师自己的想法,并非真的是学生想研究的。而思考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真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只有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更有动力!
(三)问课本,我能从书中学到什么
独立学习:问题明确后,师适时抛出:这些问题你是想自己学呢?还是听别人讲呢?孩子从内心都是争强好胜的,很明显他们都希望能够自己钻研。于是课件出示要求:认真阅读课本88—89页,边标注边思考,书中的红点和两个小电脑各解决的什么问题?再把你的收获说给小组同学听,限时7分钟。
思考: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加上老师激励性评价语,学生在交流汇报时有了如下收获:①因数、倍数的概念;②会找一个数的因数;③会找一个数的倍数;④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⑤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但此时学生们对因数与倍数的概念的理解是情景化的,他们仅仅能够借助情境图中说出12是3的倍数,12是4的倍数,3是12的因数,4是12的因数,对于找因数与倍数的方法也是模糊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下一个活动。
(四)问同伴,我能向同伴学到什么
学到这里,你还有哪些疑问?借助(1)这里的因数与倍数与之前二年级学的因数与倍有什么不同吗?(2)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不重复、不遗漏?这两个问题为载体,展开深度学习,让小组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并及时出示两个年级的教材图片进行对比。
思考:两幅图片的对比唤醒了学生深度思考,学生们在充分的交流碰撞中体会到此因数非彼因数,此倍数也非二年级学的倍数。二年级学习的因数是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而我们这里的因数与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研究因数与倍数时,我们所指的是自然数不包括0)从而理解了因数与倍数概念的本质。
二、 学以致用,应用再现数学的价值
学习的最高价值在于应用,尤其是对于一门工具性颇强的学科。从知识链条上来说,因数与倍数是为分数中约分与通分做铺垫的,其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也还是比较明显的。我及时抛砖引玉,课件出示:
◇15个苹果平均放入保鲜袋中有几种放法?
◇16厘米长的原木截成整厘米的段数而没有剩余,截成的段数可以是几厘米?
◇妈妈买了不到20个鸡蛋,3个3个的数正好数完,猜猜这些鸡蛋最多有多少个?
◇????
最后连续的几个问号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根据所学举出很多应用的实例。史宁中教授曾说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无外乎要从这三个方面培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学会用数学的大脑来思考世界,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世界。”而为学生搭建观察、思考、表达的平台,每位数学老师责无旁贷。
三、 学有所获,获得带得走的数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激人之欲。课堂小结时,师的一句你认为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式怎么样?你能用这样的方式自学下一个信息窗的内容吗?再一次引发了学生的话题。这种问己——问书——问同伴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们最大的收获。
【反思】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要让老师明确“教是为了不教”。围绕“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一目标,需要教师从关注怎样教转变到关注学生怎样学。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不发生改变,即使教材研究得再透彻,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些什么。基于此,才有了这次的初探,以单元起始课为载体,思考如何让学生跳出教材看教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因为从研教到研学,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学什么?学习怎样学?所以才有了这次以基于已知提出问题——自学——交流——对比——总结——提升——应用为主线,问书——问己——问同伴的“三问”式的课堂教学的尝试。这样开放的数学课堂既能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学习品质,又能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才能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给学生“带得走”的数学!
作者简介:孙秀敏,山东省聊城市,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河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