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思想研究

2020-08-19张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异化

摘 要: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个人利益逐渐出现异化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异化的过程和原因,指出只有消除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利益异化的现象。他们的思想为解决和缓和现实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坚定马克思主义,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也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异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9-0001-02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了费尔巴哈学术的缺陷,即他只把人看成感性的对象而没有把人看成“现实中的人”,没有看到人的实践的作用。马克思则强调的一切历史的前提的基础是“现实的人”,并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这些人总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或生活的劳动就不可避免地与其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包括各种政治上、经济上、文化等关系。当个体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便产生了个人利益。而公共利益则是与个人利益相伴生的概念,是扩大了的个人利益,因为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分工的存在,现实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目前还存在着矛盾。也就是说,个人利益到公共利益之间不仅是量的不同,还存在着各种矛盾以及从个人利益到公共利益这个过程中的人的“异化”。

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及其相互关系

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个體和团体的利益不可能都一样。公共利益可以理解成若干个人利益或者团体利益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存在异化现象,是因为公共利益是由若干的个人利益组成,代表公共利益的团体或者组织的数量越大、人的活动越扩大,两者之间的矛盾也就越复杂,个人就越受到异己的力量支配。

“个人利益或个人利益,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单个人通过自己的活动——其中主要指生产性活动——所占有的、为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1]个人利益的明显特征是排他性。人们在社会中的家庭背景、物质基础、受教育程度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的每个人的诉求不尽相同,每个人追求的方面和内容也就不同。虽然每个人的利益不同,但是总有一些人的诉求或者利益是相似或一致的。他们组成了相同利益的集团,并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于是出现了规模或大或小如社会组织中的各种团体。公共利益由个人利益组成,在阶级社会里,当个人利益之间相互矛盾时,作为每个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会组成某种团体,当情况更为复杂时就需要能够更好地调节个人利益程度更高的“共同体形式”,如国家的出现。

二、利益异化的根源

生产力是造成个人利益的异化和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矛盾的根本原因。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当生产力水平发展程度还不够足以消灭分工和私有制的时候,私有利益与公共利益就永远存在着矛盾,那么人本身的这种束缚自己的力量就不会消失。

利益的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的一种现象。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并且手无寸铁地开始的时候,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人们会进行合作。事实上,在这种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利益完全一致是根本不可能的。首先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每个人的优势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分工,人们因为分工的不公又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人与人的关系从最初单纯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起来,逐渐地人们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但是这时的异化还不是很明显,个人对维护自己利益的力量还在可控的范围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个体之间完全不发生关系是根本不可能的了,个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随着人类群体的扩大和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终于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原本自由的个人利益不可控了,并且随着活动的范围越大,这种不可控的力量越来越难以支配。甚至这种力量会反过来支配人们自身,也就是所说的异化,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认为,随着人们的活动逐渐扩大为世界历史性的活动,他们就越来越受到这种异己力量的支配。

私有制在个人利益的异化,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两者的矛盾中扮演者不可替代的角色。私有制在个人利益的异化以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矛盾产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每个人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即不同的分工,这种不同的分工使得社会中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2]。即分工使“生产力、社会状况、意识”之间彼此发生联系,并因为分工不同产生矛盾。目前为止,人类社会的分工都出于被迫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的情况下,私人之间利益的矛盾就依然存在,既然私人之间的利益都无法调和,公共利益就不可能与个人利益一致,两者之间矛盾就必然存在。

三、消除利益异化现象的方法

只有消灭分工才能消除利益的异化现象,也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利益的异化现象才不会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要使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3]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达到极点。这个极点也就是分工导致的利益“异化”现象使得无产阶级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

国家和社会团体的产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人们本身的不自觉的活动,产生了扩大了的生产力。因为这种力量并不是他们自愿有组织的组成的,因此他们把它看成是异己的力量,并且由于这种力量的逐渐发展,人们发现它变得不但不以人的意志和行为所转移,甚至反过来开始支配人的意志和行为。虽然私人的利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但是总是会有普遍的共同利益存在,同时人类社会也需要出现一个能够调节这个矛盾的一个“虚幻的共同体”——国家、社会团体便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正是由于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公共利益才以国家的姿态而采取一种和实际利益(不论是单个的还是共同的)脱离的独立形式,也就是说采取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4]一个国家的意志总是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一个阶级想要成为统治阶级,其在最初总是将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大家的利益,因为组成公共利益的个人利益总是希望谋求符合自己利益的一个“虚幻的共同体”。在资产阶级的社会里,无论资产阶级最初怎样摆出一副为人民服务的模样,最终还是为自己的利益集团服务。这些阶级的利益始终是一种与公共利益或虚幻的共同利益相违背的特殊利益,这些特殊利益又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机器对其他各个阶级进行实际的干涉和约束。资产阶级是凭借私有制,或者说分工做到的。“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在阶级社会里资产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对劳动大众进行剥削,并掌握了社会的大部分物质财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必然会掌握国家机器。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消灭“异化”的前提,也是根本方法。一方面,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的是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做准备,即使消灭分工、消灭私有制所导致的结果也只能是普遍的贫穷。当处于贫穷状态下的消灭“分工”只会是人们重新开始对生存需要的斗争,这时候一切不公平的东西又会死灰复燃,私有制和分工又会重新出现。相反,只有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的时候,意味着人类的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不必为了物质财富而进行不必要的竞争。只有在这种状态下才有可能实现共产主义,真正的共产主义必定是人类的物质极大丰富和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够实现。但是建国初期,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当时完全照搬苏联的发展模式,因此导致很多问题。虽然当时国家通过三大改造完成了对工业、农业、手工业的私有制改造,虽然消灭了私有制,但是当时国家的生产力却十分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生活十分贫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又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里,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我国的综合国力也逐渐加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改革开放是党和国家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作为前提,所导致的只能是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地域性的共产主义随着外界的影响必然不可能再继续是地域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往的扩大,“区域性的共产主义”逐渐扩大到世界性的。也就是说,因为发达的生产力总是会取代落后的生产力,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就不可能存在。共产主义不是个人的,不是区域性的,它是全人类的事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异化”才能完全被消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不再有矛盾,国家也不会再存在。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现实的实践的个人”出发,通过分析个人利益的产生和逐渐的“异化”过程,以及由个人利益为基础产生的公共利益,得出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之后,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出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指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限制和约束的事实,着重强调了分工在两者中的作用。事实上,分工贯穿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产生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最终科学地得出,我们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消灭分工、消灭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矛盾,最终实现世界历史性的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我们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刘晓欣.“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概念之辩[J].湖北社会科学,2011,(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A Study of the Interest Thought in German Ideology

ZHANG Min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34000,China)

Abstract:in the society of private ownership,the alienation of personal interests gradually appears.Marx and Engels analyzed the process and reason of the alienation of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German Ideology,and pointed out that only by eliminating private ownership can the alienation of interests be fundamentally eliminated.Their though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us to solve and eas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rsonal interests and public interests in reality,and als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strengthening Marxism and recognizing the nature of capitalist countries.

Key words:personal interests;public interests;alienation

收稿日期:2019-12-28

作者簡介:张敏(1989-),女,安徽宿州人,助教,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异化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基于经济法视野下公共利益保护的法律限度
浅论经济法的公共利益价值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社会质量理论视角下乡村社区治理中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漫画哲理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
费尔列希特《异化:从过去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