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2020-08-19张淄博
张淄博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钻井小学,吉林松原 138000)
引 言
刘海民教授在报告中阐述了教育与人的关系、教师教育与教师的关系,它是教育关系中的根本关系。教师教育不仅要培养教育专门人员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培养教师如何在从教生涯中成为真正有用和幸福的人。因此,应把教师的人生教育放在一切教育问题之首。教师人生境界的教育不仅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的超越,也是教师在生存基础上自身的更高追求。语文是工具学科,是基础学科,号称科技界的“工作母机”,唯此才能感染学生、教化学生。领悟报告精髓,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建立生活式的师生关系,打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活中有情感的个体,因为学习,二者长期生活在一起。怎样才能使教学生活化呢?这就要求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前提,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把爱融入课堂,时刻陪伴在学生左右,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尊、自爱,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课堂,建立平等、宽容、信任的师生关系。
由此笔者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满足学生对爱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说,无论是在人性还是生活上,都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二、重视课文中作者人格的教育意义
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利用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创造思想上的教育,将学生引领到与文本相融合的创设情境中,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当然,这种好奇心应是对作者了解的欲望和对作者人格美的敬仰。
毋庸置疑,语文教科书里的文章都是百里挑一的,是宣扬真善美、提高道德素养的。综观语文教材,它不仅汇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饱含对先辈的崇敬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写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会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存在明显差距,为何会有这样的差距?这些都源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平时注意多思、多看、多写,学生写作时往往心中有料,一蹴而就,迎刃而解。由此可见,良好的写作习惯,与平时的积累和观察分不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重视肢体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肢体语言,是指借助身体的各种动作,辅助或完全代替语言,借以表情达意。其实,就是用面部表情以及身体的各部位来表达文本的内在情感和感染力,进而使教师的授课不显得枯燥乏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师生间有效的课堂互动,冲淡课堂严肃紧张的氛围,让学生充满好奇心。
当然,这不是要让教师一堂课都在不停地用肢体语言,而是要通过合理使用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除加强课外阅读外,应合理指导学生阅读健康、积极向上、优秀的课外读物。教学要与时代、历史中的典型事迹相结合,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六、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除钻研教材、探究文本及体会作者情感、时代背景外,教师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唤醒学生内心的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利用情感的升华,寓情于景,让学生与之进行心灵碰撞,以此净化学生的心灵,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七、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质量
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是最细腻、最敏感的。教师应该用真诚的爱,去影响、感化学生内心世界,这样才会使师生间的情感得到升华,师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有效沟通,才可以让师生互动更加和谐、深入。语文课堂中,无论是教学效率还是学生的学习效率,都能得到很好提高。正所谓爱是相互的,信任也是相互的。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热情的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去说、去写、去思考,让他们有成就感,时刻感到教师的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教师的示范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好每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合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切入点,它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1]。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是重“教”轻“学”。对教师“教”的方法研究有多种,而对学生“学”的方面研究甚少。无论是传统教育教法,即从时代背景、主题思想、写作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还是后来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抑或是“满堂问”的方式,语文的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却被语文课堂学习、实践排除在外,始终得不到重视。因此,新课程标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维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许多在教育一线的优秀语文教师都是可以作为学习对象的。如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等,他们的教学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只有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发挥他们内在的巨大潜力,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凸显。笔者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引用了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先让学生查阅资料,再相互讨论加深学生对作者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经过理解和讨论,特别是诗中的“人才”二字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学习的意识。事实证明,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着手,是语文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授课环境、学生思维得到更好发展的着力点。
新教材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课文内容将关注点投向传统文化、社会道德、家庭生活、友情以及社会的责任心,时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美好生活,感悟人生哲理。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继承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传承大中华文明的最佳参考。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除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语文知识运用的能力外,没有其他方法。语文不仅是人文教育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石。在经济、技术、多媒介高速发展的时代,终身学习将成为时代的主流。知识的创新和内容的丰富,将会增强人们不断学习和加快对知识的储备意识,最终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教学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着眼培养面向未来时代发展的学生,从而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在完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还要在授课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理解、感知、实践和认知的机会。然而,这是教师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办到的[2]。因此,教师只能选择在有限的课堂内,教授学习知识的方法,把语文教材当作学习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把语文教材作为学习知识的范本,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语文教材完全当作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所学文化知识去实践、去体会和学习,最终达到培养自身学习的能力。如已褪去稚嫩的七年级学生,对他们来说童年就是回忆,有快乐,有幸福,时刻充满阳光和欢笑。语文教材中的名家文学作品,分别从家庭、社会、人生的不同角度、视觉、观念,来描写生活在不同时代、环境的少年儿童的生活方式、感知能力、接受能力。
综上所述,只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知识学习的能力,才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发展语文教育事业。这是一个共赢的良好局面。
结 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让我们知道用紧扣时代脉搏的教育教学理念来时刻武装头脑,才能适应并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需要,让自己的思想融入新时代。刘海民教授在报告中多次提到优质教学的内涵,优秀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这对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学习蓝图!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念,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做一名学习型、钻研型、深度融合教育思想的教师,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把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融合作为职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