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音乐多元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0-08-19

名师在线 2020年22期
关键词:乐器多元化教学法

朱 旖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苏州湾校区,江苏苏州 215000)

引 言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结合小学音乐学科内容与特征,音乐的核心素养不是单纯地要有基础的、一般的音乐知识与实践能力,还要有对音乐较高的认知能力与审美能力,其对学生音乐学习的影响是可持续的。在此背景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基础,从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三个方面出发,探究多元化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实践策略。

一、“1+X”模式,多元拓展教学内容

音乐是具有“生命”的艺术,艺术是多元的,音乐类别也是多元的。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音乐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多元、动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音乐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发展需求,以“1+x”的方式,多角度、多元化地拓展教学内容。“1”泛指国家课程内容,“X”作为拓展内容和特色内容,“1+X”是指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不断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注入诸多课堂之外的音乐知识,包括民族文化、乐器原理等内容。“1”和“X”的有机融合,拓宽了学生的音乐知识面,提高学生对音乐学科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关注度。

(一)“1+文化渗透”共鸣音乐背后的文化

音乐能反映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明、风土人情甚至是精神与潮流。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引入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明白音乐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使其与作品所体现的丰富文化内涵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的情感和社会价值。

例如,小学音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快乐的啰嗦》是由彝族民间舞曲音乐改编而成的彝族弹拨乐合奏曲,教学时通过走近彝族的文化,使学生在彝族风俗、节日、传说中主动感受作品,理解和分析音乐体现的民族文化精髓,再通过欣赏《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陕北民歌《东方红》、新疆民歌《娃哈哈》、西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等歌曲,让学生知道祖国是一个包含56 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更是用动人的音乐来赞美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热爱祖国。

(二)“1+乐器知识”探寻乐器发声的秘密

“音乐是怎么来的呢?”“乐器有多少种类?”“乐器是怎么发出声音的?”……这些“为什么”是小朋友的疑惑,可见音乐课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教学任务了。教学中配合教材内容,适时穿插讲解乐器及其发声原理等专业知识,是发展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离不开乐器,乐器按照类型分为打击乐器、管乐器和弦乐器等。不同类型的乐器,其发声原理也不尽相同。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发声原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制简易的乐器,如用塑料桶、气球皮、胶带等材料制作简易打击乐器——“鼓”,让学生了解其发声原理,即鼓面振动产生声音;通过用竹子或中空的塑料管等材料制作简易的管乐器——“笛”,了解其发声原理为吹入管中的气流引起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通过尼龙线、木板、钉子等材料制作简易弦乐器——“单弦琴”,理解其发声原理为通过手指拨动琴弦,弦振动发出声音,弦的松紧、长短、粗细都会影响音调。学生在“问题与发现”“探究与实践”中了解乐器的种类和发声原理,无形中加强了对音乐聆听、乐器演奏、乐器知识等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内生外延并举,探索多元教学方式

学生的个体特征和个性差异是多元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多元化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下转变和创新教学方法的产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当地教学条件,可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善和创新。音乐教育方式方法多样化、开放化,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融入式教学法联动原生态音乐课堂

立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以“融入式”教学法打破原生态音乐课堂“讲解输入→听课接收”的单一教学方式,将形象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律动教学法等融入课堂。例如,在小学低段声乐教学中,运用形象式教学法,把音阶的高低(1234567i)比作多层的楼房,升记号(#)和降记号(b)就如楼层之间楼梯拐弯处的高度,用浅显易懂的形象比喻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

例如,小学音乐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首反映“六一”儿童节的歌曲《来吧!快乐的节日》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出与之匹配的场景,营造节日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请你和我跳个舞》等节奏感强的曲目教学中,可通过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变成音乐课中“快乐跳动的音符”,学会用肢体语言配合音乐表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渗透节奏教学,在“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开放式教学法开启音乐的第二课堂

开放式音乐教学是一种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音乐教育的场所不限于教室、学校,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都蕴含着丰富的音乐美。网络数码更是为音乐学习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校园的早晨》的教学中,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徜徉在校园的小路上,迎着初升的太阳在树荫下一路小跑,唱啊、笑啊、蹦啊,在早晨的美好时光中学习、感受音乐。在学校以外,教师可借助网络平台上传制作的音乐微课和推荐的优秀音乐作品,供学生课外随时随地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像这样将教学在自然、网络、社会等学校以外的第二课堂空间延展,在一个宏观的大环境中落实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能让学生切身体会音乐无处不在,学习也无处不在。

三、多元化评价推动全面发展

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习音乐是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过程。音乐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是比较复杂的,不能以为通过简单的评价测试就可以判定高低,而是要基于核心素养,采用多角度、全方位、多标准地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使评价关注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成长。

(一)评价内容多样化

在音乐学习中,有的学生声线比较好,歌曲演唱得很好,但乐器演奏不够好;有的学生肢体表达能力很强,舞跳得很好,但音准不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也有自己的弱项领域以及有待开发的潜能。我们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对其进行单一、片面的评价,而要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学生。评价内容应以课程内容为依据,考查学生对识谱知识、音乐常识等音乐相关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音乐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协调能力等,以及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能力、表现与编创能力、审美情趣的形成等内容。

(二)评价形式立体化

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应是纵横交错、动静结合的立体式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可采用表现分析法、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建立档案法等形成性评价方式;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评价报告单、成果展示、游艺性测评等终结性评价方法,可对学生学期和学年音乐学习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合作交流等采用定性述评,即用较形象准确的文字加以简要描述;以分数等级为主的音乐能力测验或音乐水平测量则属于定量测评[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多元评价形式,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中各显价值和利弊,须将它们结合起来配合使用,使评价更加科学、真实、准确。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不能只局限于教师,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共同参与,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帮助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长评价中不断反思,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例如,运用“音乐成长记录袋”形式记载学生的自评,利用“我是小评委”活动组织同学互评,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展“小小音乐会”等让师长参与评价。这些活动将评价主体有机联系起来,共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

结 语

总之,多元化教学策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和探索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创新的重要体现,也是课程改革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以多元视角审视教学,让多元化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音乐教学才能更加具有生命和活力。

猜你喜欢

乐器多元化教学法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学乐器
山西大同:多元化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初中英语“三段四部式”写作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异步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乐器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