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活动园”评价例探
——以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为例
2020-08-19杨瑾
杨 瑾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培养价值判断的能力,对道德原则的领悟,都可以在活动中发生。因而,活动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活动园中往往包含不同层次的活动,如何让活动园的活动富有实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评价至关重要。以下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大家的‘朋友’”为例,做一评价例探。
一、课前前置活动评,以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前置活动对于许多教师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把它当作一个煞有介事的环节,风风火火搞活动;陌生在于,对它缺乏有效的评价,销声匿迹无影踪。前置活动犹如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远,不了了之。宝贵的体验成果不被珍视,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情绪下降,产生厌倦、应付了事;学科准备情况不理想,教师无法准确介入学生的已知……一系列的副作用,致使前置活动无效。如何把握好前置活动这只“风筝”的线,让学生回归生活,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内外的衔接点,使课堂活动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促使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课堂活动。
(一)在线互动评,亮出过程,激活个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微视频、微电影、照片等随拍随传,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他们甚至经常成为这些课程资源的制作者。基于此,课堂活动开展前,通过群公告组织开展前置活动(见图1)。
这种信息技术、互联网助力下的特殊反馈机制,亮出学生真实的体验过程。三言两语的在线互评,看似微不足道,却激励着儿童在道德实践场域中情感、态度和能力的表现,持之以恒地对学生的发展持续发挥激励和改进功能。
(二)前置学习单,形成成果,促成习惯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下的在线互动评,使前置活动评价及时有效,极大地激励学生、家长参与活动。在此基础上,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发展规律,教师设计了调查表(见表1),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以便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差异,及时鼓励或矫正,又对整个前置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态度、方法习得、能力发展、实践体验、成果呈现进行综合评价,使学生在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感受到成长与进步,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资料收集的习惯,提高自我负责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发挥巨大的作用。
表1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前置活动评价量表
前置活动评,关注学生生活实践场域,聚焦儿童成长的点滴变化过程,可以持续发挥激励作用,激活学生个性,促成学生道德情感的深化,实现学生道德自觉成长,使之成为提高课堂实效的一条捷径。
二、课中小组学习评,以过程性评价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评价这一环节的价值,这将难以发挥小组合作的效能,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基于此,在活动中,根据小组学习内容难易程度,从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两方面,尝试进行过程性评价。
(一)态度星,规范态度,引领好习惯养成
此次前置活动调查成果难以比较,因此将评价点首先关注在学生的学习态度上,以此规范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同时,为学生设计了《小组合作“态度星”星级评价》评价表(见表2),在整节课结束前,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对小组合作学习个人在学习态度方面的表现进行星级评价。
表2 小组合作“能力星”星级评价
评价标准:
观察发现力:在体验观察中既能发现公共设施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又能发现生活不方便的地方。
交流表达力:在小组展示中,陈述响亮、条理清晰地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对于同伴的调查成果能适当分析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
思考创造力:发现生活不方便的地方,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有一定的可行性、便利性。
(二)能力星,掌握要领,促进学习力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有了“态度星”评价这一积极因素,我们还要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此次活动内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小组合作“能力星”星级评价》评价表,学生通过反思小组合作学习中自己和小组整体表现作出评价,以此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要领,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不足,更科学地学习,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力的形成与发展。
道德行为难以量化,学生的品德成长更是如此。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参考、标准中的指标不可能完全量化,只能是相对“模糊”,只是为了让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方向、有目标、易操作,发挥评价的指导性作用,一以贯之地将过程性评价执行下去,让学生明白小组合作学习如何才是“好”,怎样才能达到“好”,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学习层次迈进,使教学具有价值上的延展性[1]。
三、课后拓展实践评,以持续性评价,助力学生道德践行
知行合一一直是道德教学的难点。道德与法治倡导拓展课堂时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但这些生活实践往往缺乏有效的评价,效果不佳。课后拓展实践活动,必然要服务于学生的德性成长,其评价自然应该是持续性、长久的。基于此,尝试以持续性评价,通过家庭与学校、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双轨并进,助力学生道德践行,推动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能力。
(一)亲子道德卡,隐性评价,促良性运作
为了避免课后拓展实践活动成为课堂的装饰和点缀,教师在课后拓展实践活动中,设计了《亲子道德卡》(见图2),通过每天记录、评价善待公共设施的行为,激励学生对公共设施的关注和热爱,培养其简单而朴素的道德习惯,进而提升其能力。同时,在整个道德践行中,家长扮演的多重身份发挥着隐性评价的作用,又促进活动良性运作。
图2 亲子道德卡
(二)班级争章墙,显性评价,提升活跃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可,肯定和认可能强烈地激励学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在班级设置了争章墙,将学生分散化、碎片化的星级评价置换成章,将评价结果呈现在争章墙上,从而强化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提升学生道德践行的活跃度。相信通过这样的显性评价,班级将形成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个学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2]。
课后拓展实践评价机制,重在精神奖励,贵在坚持,重在内化,在持续性评价中为道德与法治构建高效课堂凝聚一定的正能量。
结 语
活动园,可谓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最灵动的元素。借助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着眼学生的发展,回应核心素养时代的诉求,引领学生亲历生活现场,体验情感与生命涌动,获得个性而生动的成长,真正使学生爱上道德与法治课,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生涯值得纪念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