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网络加强家校互动 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
2020-08-19李锦红
李锦红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泰山小学,江苏南京 210000)
引 言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儿童探索和热爱生活的品质,使其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从儿童需要入手,从他们的世界出发,用眼睛、心灵观察社会,感受社会,认识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家长资源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障。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互动,跨越时间和空间界限分享教育资源,并在实践中通过三个教育周期加强与父母的互动:学前教育、课堂教育和课后教育。充分发挥家长教育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前置性作业完成质量,丰富课堂教学环节,有效落实课外延伸实践活动。
一、课前网络互动为教学保驾护航
道德与法治课需要在上课前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收集与主题活动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视听资料。学生应在课前确立多维度认知外观,促进感性体验,锻炼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但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有时理解得不是很准确,完成情况如何教师也不是十分清楚,可借助班级QQ群、微信群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高效完成前置性作业,为高效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课前调查更有效
综合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教师要重视课前调查。为了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必须通过查找、收集、调查、访问来搜集资料,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但学生常常会说,没有调查,或忘了调查!教师往往会比较“尴尬”,或者发现学生调查的信息仍停留在收集水平,无法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因此,教师要投入较多的时间、精力,亲自调查、收集信息。于是在实际教学中,遇到以上课前调查小任务,教师可以请家长配合,提前把相关信息在班级QQ 群或微信群里发布,请家长把完成情况反馈在群里。这样,教师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对课堂教学很重要。
(二)全面深入地了解学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班级QQ 群、微信群发布信息,或者与家长单独网上对话,真实地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身边发生过与本课相关的事以及周围的人和物、家庭、学校、社区、自然环境设施,也是课堂教学资源,所有有助于儿童有效发展的资源都可以开发和利用。因此,家长在课堂上提供的相关信息的有效增加,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1]。
在二年级上册“我爱家乡山和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取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当小导游发现家乡的美,并把他们认为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游客。课前,教师通过班级群通知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利用周末时间带孩子外出看看周边的山山水水,可以通过记录游览情况、写文章、拍照、画画,体验家乡山水的美。在家长的参与下,大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能出去游山玩水。学生有的拍摄到了美景,有的收集到了人文资料,大家把自己游览的收获分享在班级群里。少数父母不能陪同外出游玩的学生,则在家人的指导下利用群里的资料进行学习,也算实地游览了一番。教师在群里大致了解了本班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将小导游这一角色演绎得十分精彩。由于准备充分,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学生用讲、说、画的形式表达,教学效果良好,这些成果与家长通过网络参与课堂和准备工作的关系密切。
二、课堂网络互动为教学画龙点睛
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一名教师的基本技能之一。信息技术集声音、形象于一体,将其合理运用于教学,有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再现、高效的特点。家长参与的视频教学环节更是魅力四射,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愉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家长资源,丰厚课堂张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某个环节有了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可以使教学元素更多元,教学空间更开放。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以往教师要根据家长的时间、教学需求等,合理安排家长进入课堂,但利用网络平台的视频连线,规避了难题,使家长参与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2]。一年级上册第4 课“上学路上”包含的教学内容有两项:儿歌《我是小交警》和“交通信号要知道”。课堂教学时,教师通过视频连线了班里一名做交警的家长,在马路上现场讲解有关红绿灯的知识,看着视频中真实的生活场景再现。学生十分投入专注,跟着大交警诵读《我是小交警》,声音格外洪亮。放学的时候,偶然看到班级里的一个学生在红绿灯处拉着其他班级学生的手,不让他在人行道处闯红灯:交警说了,人行道上闯红灯很危险!在这个活动中,有了交警家长的参与,学生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安全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家长现身说法,让爱浸润儿童的心灵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儿童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具有开放性质,呈现较为广泛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和家长资源的开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开展小学品德亲子活动,可以拓展学校教育的内涵,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但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各种因素的影响,请家长亲自到课堂有点困难,借助网络平台能化解这样难题,让家长通过网络视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体验到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温馨。
例如,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家人的爱”一课时,班里有一个学生课间对教师说他妈妈不爱他,经常批评他,甚至还会打他。但从和家长的接触中,知道他的妈妈其实很爱他,只不过教育方式比较严厉,因此提前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准备一下在课堂上通过视频连线表达对孩子的爱。课堂教学中,班级大屏出现学生妈妈的图像时,这个学生很惊讶,当妈妈向全班展示他生活的照片,并述说了一些照片背后的成长故事时,他的脸上露出骄傲自豪的笑容,感受到了妈妈对他的爱。这节课由于有了家长的现身说法,爱浸润着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课后网络互动为教学锦上添花
培养良好品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学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上,而忽略课后的生活经历。事实上,必须加强、深化和体验这种活动,以便使具有健康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积极的活动应该扩展到课外活动,这就要求在课外活动中扩大教育活动,让活动贴近生活,回归社会。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加强与家长的互动,使课外拓展更有效地落实,增加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机会。
(一)借助家长力量让儿童的行为习惯真正得到落实
目前,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学生某些行为习惯的发展需要父母的协调才能真正付诸实践。在一年级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内容,如玩得真开心、早睡早起、我不拖拉、不做“小马虎”、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等。这些内容的教学重点其实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好习惯。养成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促进这些良好习惯的发展,教师利用班级群,让家长每天反馈学生在家的情况,效果非常好。
(二)巧用家长资源让教学走向综合延伸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开放课堂,在课后开展拓展活动,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实践中,促进情感和道德意识的内化,形成一种行为品质,同步提升知识、情感、意识、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家长配合,布置一些学生可以完成的课外作业,拓展教学空间,充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实验和感受。德育离不开生活,校园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良好的儿童道德需要父母的合作,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需要父母的参与,将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和儿童生活中,并将学习有机地延展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有快乐过新年和新年的礼物的内容,这是关于新年的,两课之后,寒假开展雏鹰假日综合实践活动“欢欢喜喜过新年”,让学生通过参加拜年、逛庙会等活动,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可以去超市、节日礼品屋等处参观、调查、访问。在活动结束后,家长将按小组报告并分享,如春节的起源,收集民间流传故事,探索春节的秘密;春节饰品组交流信息,制作中国结、对联、窗花等;春节食品组交流饺子、汤圆一类的大众食品图片;春节文化组交流拜年的吉祥语,展示精彩的春联;春节习俗组分享图片,也包括所有组员参与活动的图片。
结 语
通过网络平台,教师可以加强与家长的互动,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监督和帮扶,分享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界限与学校合作,可以提高道德和法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