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与空间:基于中国传统文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开拓

2020-08-18邓心强王凤凤

三峡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邓心强 王凤凤

摘 要:从百年来中国传统文论学科的回顾来看,它蕴藏着大量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和契合的资源。数代学者从儒、道、释等多个维度对传统文论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过探索与总结,其中蕴含着与诚信、爱国、和谐等资源极多,值得深入挖掘和阐发。文章立足于传统文论的学科范围、属性及特点,分析依托该学科涵养和培育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能性,并从倡导跨学科研究、丰富和扩大价值观词义内涵、提出建设“艺术文明”等方面提出了构想,初步探讨传统文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联、契合出入,以及依托传统文论涵养核心价值观而形成的路径机制、美学精神、人文意蕴及当今启迪。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涵养培育; 框架构想;逻辑关联;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4-0077-0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年来社会和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与价值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升华与超越、传承与发展。离开了民族文化滋养和培育的核心价值观,近似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获得民众的情感认同和心理接纳。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与培育,将有助于推动民族寻根的进程、促进文化自信的建立。

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丰厚,包含古代的政治、思想、精神、生活、信仰等多方面内容,它由观念形态、生活方式、精神的物化产品组成。而“中国传统文论”属于其中语言文字、观念形态的部分,是体现精神、思想、观念、文学等“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它涉及文论家对作家、作品、文化、艺术的各种评析,包含着古人丰富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突破经、史、子部而从集部来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目前学界才刚起步,仅有刘冬、罗玉峰主编的《沐浴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2016)及拙稿《寻根对接:中国传统文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9)两部著作问世。

一、百年来中国古代文论学科中的主流价值观论析

纵观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百年学术史,其“主流价值观”的研究总体经历了三大阶段:早期整理、挖掘文论著作的文艺思想,围绕文艺功用提取儒、道、释文论中伦理、审美等层面的价值观;中期以专著、教材、辞典等多种形式,结合学术思潮和母体文化,系统阐发各种传统文论各种价值观的来源、特征及其内涵;近年来在现代转换和中西比较的多维视域中,研究传统文论价值观的民族特色和当代意义。关于传统文论中的“价值观”研究从未停歇。百年来数代学者筚路蓝缕,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主流价值观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如下四大层面。

(一)从伦理道德和文艺功用層面研究传统文论中价值观

这方面研究较深入,即学者结合千百年来的古代文学作品,从文艺功用层面就传统文论价值观进行凝练和概括。如谭帆(1991)对古代功利性文艺价值观、情感宣泄价值观、娱乐性文艺价值取向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以儒家文论为核心的古代文艺观,通过“文质”统一、“情志”结合构建了传统文学的伦理价值模式。樊德三(1991)从古代众多文论著作中归纳后认为,古代文学价值功能体现在四个方面:追求“三不朽”、教化、趣味、神人以和,并论析了传统文论中的“真”,从庄子文论中探析了“诚”、“信”之源泉。[2]28-55而学界关于传统文论因受儒家文化的全方位影响,体现出仁爱、和谐浓厚的伦理色彩和道德气息,基本上已成为共识。而道家作为传统文论的核心,学者们对它崇尚自由、注重审美的价值观也进行了深入阐发,并从主体、文本和接受多个维度予以了分析。

(二)从文化渊源和学术思潮层面分析传统文论中的价值观

这种研究探寻传统文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文化渊源。屈雅宁(2009)指出,“道”既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规定性,也决定着中国文论的总体特征。传统文论“为人生”的总体价值观尤其重视“道”对“器”的指导,道不离人,人行道上,强调主体要体会“天道”和践行“天道”,而观念论、技术论与价值论浑然不分是其突出“中国特色”,指出了传统文论的核心价值所在。[3]这是对传统文论主流价值观的凝练。李春青在《文学价值学引论》(1995)中分先秦、魏晋南北朝、明代等阶段对中国古代文学价值观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生命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先秦实现了从儒、道哲学观向文艺价值观的升华,他从学术思潮入手,就玄学精神与六朝文学价值观、心学与明代文学价值观的嬗变进行了深入透视[4]217-320,为笔者寻求角度、打开思路提供了极大启发。

(三)从文化和美学层面探讨传统文论中蕴含的价值观

将传统文论置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分析它体现出的价值观。如郭世轩(2015)等认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文学和精神三个方面。“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现中华民族刚柔并济、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内在精神品格;“文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以抒情文学为主流的内在气质、注重情采合一的文学世界,在审美价值上注重表现与神韵,同时采取内视的观点融情入景,以实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浑融气象;“精神价值”则体现在内敛的精神深度、博大的精神向度和昂扬的精神高度三个方面,而这与儒家中和哲学精神追求相一致。[5]罗宗强等其余学者紧密结合古代文学和传统儒、道、释文化对“古代文论”的价值进行了提炼。[6]这种成果虽从“意义”角度研究古代文论,但部分关涉到古代文论内部的价值构成。

(四)学界重点对儒、道、释文论的价值范畴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

学者们指出传统文论产生于经、史、子、集综合构成的“国学”范围内,混合在文、史、哲多个学科中,自然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某些共同基因。比如道家文论体现出厚德养生、贵生若何,从惜生未死到养气全生以及仁慈、博爱的伦理价值观。尤其是它对生命的关注、对铸造健全的人格使之达到圣人、真人、至人的理想,并进而升华到艺术境界,则格外明显。佛家文论体现出超越现实矛盾和生命痛苦,追求思想的解放和心灵的自由。这种价值观也是其超越精神的体现。学者们集中揭示了各流派传统文论的现实意义。如佛家文论价值观对于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人们来说,其生活态度、终极关怀、超脱精神对于人的心灵世界和现实生活有着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尤其是童庆炳先生在多本论著中,就儒、道、释三家的文学观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和”是气、神、韵、境、味五个核心元范畴的民族文化之根[7],这里不展开。

综上,古代文论学科建立百年来,对各种文论思想的研究成就斐然。数代学人挖掘其中主流的价值观,其中的确有一些与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相通之处。目前学界前辈的研究成果从资料、观点、视角、方法等诸多方面皆为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极富启发性的参考价值。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古代文论对核心价值观的涵育与蕴藏。

二、问题审视与空间开拓

在弘扬民族传统、振兴民族文化、建构当代文艺学话语和体系的新时期,传统文论必将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参与到当代社会价值观建构中来。从如上中国传统文论建立学科百年来对该学科主流价值观的爬梳和分析来看,其中的确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通的因子,如先秦文论包孕于文史哲中,有关于“民主”的很多论述;传统文论受天人合一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重视“和”;受道家影响,注重写作和风格自由;有些文论家如屈原、孔子、司马迁、苏轼等本身便具有爱国的情操或事迹,曹丕、刘勰等诸多批评家树立公正评人的标准……如此等等,这方面的资源相当丰富,亟待开发。故依托中国传统文论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具有可行性且新颖度较高的跨界课题,研究领域较为宽广。

(一)突破当前既定研究格局,从“传统文论”视角涵养核心价值观,具有可行性与新颖度。传统文论中的主要价值观孕育于古代社会,与当前核心价值观在产生的经济基础、思维方式、文化语境、表达形态等方面皆存在很大的差异,目前学界研究传统文论的学者基本上从纯学术出发展开研究,对这笔宝贵资源有所忽视;而马列社科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多聚焦在范围宽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就它与核心价值观关联展开研究,限于学科背景尚未聚焦到其中的“传统文学理论批评”领域来。总之,从笔者近年来对两大领域的研究路数和成果分析来看,学界并未对此二者的内在逻辑、差异、变化进行深入的学理分析,而这成为笔者重点关注的话题。

(二)传统文论蕴含着关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资源,有待于深入挖掘。从长期翻阅资料、研读文本来看,当前古代文论学科中的确存在着大量关于古代文论家敬业、爱国方面的资源,但整体表现较为零散,并没有将其充分整理、挖掘以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在诸如屈原、司马迁等文论家的传记、词典介绍中,叙述其生平、遭遇时,体现其爱国情怀、爱国经历、爱国思想,有的甚至与其文论主张结合得极为紧密(尤其是近代社会变革时期);二是国内现有主流的古代文论教材中,叙述龚自珍等文论家生平时,较为客观、简略,由于只是梗概性介绍,重心在文论观点的阐发上,而缺乏对文论家爱国价值观的践行分析。并且共通之处在于,此学科中蕴含核心价值观的资源大多都在古代文论的观点、见解之外,即与言说内容并不十分紧密。笔者认为这笔宝贵的资源亟待开发,可通过跨学科研究来转换视角、激活传统,寻求古代文论学科新的学术生长点,同时探寻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新方法。

(三)有必要从文艺思想、批评观点以外的诸多层面来探寻核心价值观的涵养。由于学科特点的制约,当前国内研究古代文论无论是横向专题还是聚焦在单人、单书上,都将重心落实在文艺思想、批评观点的阐发和挖掘上,对除此之外的关涉文论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方面则少有关注,而这些主要存在于文论家言说内容以外的其他方面,比如文学实践、人际交往中。以“敬业”为例,现有的古代文论研究是没有关注主体生平如何“敬业”的,不会关注在批评实践和处世为人中古人是如何践行“敬业”的。这方面的资源还相当丰厚,需要拉通后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运用一定的方法予以研究。

(四)依托传统文论涵养核心价值观,需挖掘其开放而多元的内涵。傳统文论无疑是传统文化中“语言文字”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受到古代多种文化的滋养,内容极为丰富,而依托它来涵养核心价值观,好比在肥沃的大地上种出新时代的花朵,土壤的水分、肥料来自多个方面,对核心价值观每个词汇的培育涵养也是多元的,绝不只是单方面的,换句话说,核心价值观词汇在传统文论中的指向是多元的,是开放的,绝不是凝固的、封闭的、一元的[8]。以“富强”为例,当前主要结合经济物质和民族政治方面定位其含义,实则古代文论中体现的富强,还在文化建设、推进改革、整理典籍、心灵世界、防止奢华腐败、中外关系处理等多个层面,在每个方面,“富强”的内涵都是有差异的,它们共同为“富强”价值观的内涵提供着养分,尤其是传统文论作为语言文字方面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和精神方面体现出的“富强”,与我们当下理解的富强(偏重于国家经济和国防巩固)是大不相同的。总之,这些无疑是需要突破物质和政治的框架,从中跳出来多侧面思维,也需要通过文本细读来逐一予以揭示。

(五)依托传统文论、艺术和民俗等来涵养核心价值观,学界未曾涉猎,具有开拓性。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备受学界关注,从各类成果和立项来看,多从伦理道德、文化精髓层面论析,目前较少从传统中的文学、艺术、民俗等层面切入研究,尤其对依托“传统文学理论批评”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术界几乎还无人问津。本研究显示,当前核心价值观研究可由马列社科、思政、哲学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转变。

基于以上思考,如以跨学科思维和转换视角来重新认识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这个话题还有新的“处女地”待开垦。虽然历经近八年来众多学者之努力,当前核心价值观研究成就斐然,难以进一步出新和突破,但只要吸引非马列·社科和思政以外的学者参与进来,其研究必将迎来新的天地。总之,在弘扬民族传统、振兴民族文化、建构当代文艺学话语和体系的新时期,传统文论必将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参与到当代社会价值观建构中来。故依托中国传统文论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创新性的跨界课题,研究领域宽广,研究意义重大。

三、依托中国传统文论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开拓

中国传统文论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历经百年来的扬弃,已成为民族的精华。当前,无论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还是各界学者的观点,都在孕育着这一课题的问世。研究这一话题,既能激活传统,拓展空间,也能对国家呼吁和民众关切做出重要的回应。

(一)可行性分析

1. 学界和政府都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重要源泉,是培育核心价值观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方式。在此大前提下,中国传统文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滋养和催生着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理论资源和话语支撑。

2. 中国传统文论与核心价值观在诸多“观念”上的相通性。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人对文学的基本看法,提出诸如“诗言志”、“审乐以知政”等理论观点,以及风骨、神韵、意境等范畴,因牵涉古人对文学艺术的各种评析,其中包孕着古人的世界观、文学观、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与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词,在很多方面有相通、契合之处。

3. 近八年来学界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来培育核心价值观,有一些成果做出铺垫。比如依托传统的儒道释资源、伦理哲学观、地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等,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目前依托“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批评”学科,通过跨学科对话来进行学科资源的深入挖掘,尚未发现。

4. 当前政府和学界在高度呼吁和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以及文化强国的建设,民族文化的复兴。而“中国古代文论”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软文化的组成部分,借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培育契机,也是对传统文化精粹的一种弘扬,通过激活传统,达到古为今用之效果。

(二)学理构想

拟从系统研读中国传统文论经典文本出发,挖掘其中蕴含的关乎富强、和谐、诚信、敬业等价值观的理论资源,探寻传统文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机制和路径选择。旨在开拓中国传统文论学科研究的新空间,为当前政府大力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本土维度的话语支撑,为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提供重要参考。由此可围绕六个方面展开。

1. 研究中国传统文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联

传统文论主要由儒家、道家和佛教文论组成,其主流价值观体现在天人合一、尊德重行、养气全生、教化怨刺、中和之美、仁慈博爱等方面,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通过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评析和阐发鲜明体现出来,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源泉。而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诚信、文明等则与它有密切关联,是它的超越和升华,是传统文论价值观在新时期的传承与演进。基于此逻辑关联,它们的形成机制值得深入探究。

2. 研究中国传统文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与出入

传统文论中诸如兴观群怨、厚德养生、得意忘言等系列价值观,是古代士人在宗法制社会和农耕经济环境下评析“人”“文”“化”而产生的,在天人合一思维主导下具有浓郁的思辩色彩和诗性特征,与他们的哲学观、人生观、美学观紧密相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吸收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基础上的综合与提炼,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升华,它具有凝练性、开放性等突出特征。二者在经济基础、思维方式、文化语境、表达形态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基于共同的文化母体,它们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3. 研究中国传统文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机制与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个关键词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也获得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滋养,它们在三千余年文论史中具有多义性,内涵日趋丰富,指向不断叠加,结合其内涵、流变,分析古人评价作家作品和阐发文学看法时从“审美”维度对富强、和谐、诚信等价值观的涵养,同时结合古代文论家的实践活动,在研读先秦至近代大量文论典籍基础上,研究涵养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机制、认同机制、传播机制及整合机制。中国传统文论属于古代“集部”中的“诗文评”,在文史哲连成一体的古代社会,它立足于古代鲜活的文学作品,并与琴、棋、书、画等艺术门类紧密关联,因而在思想性、情感性、形象性、生动性等方面尤为突出。

4. 研究中国传统文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出的美学观念和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文论以文学为主,涉及书画等多个艺术门类,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中华美学观念。研究揭示中华美学观的内涵与外延,推动其传承与弘扬,可对当前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价值建构提供多元启迪。选题探寻文学批评中的公正与理性、构思立意追求文与质的和谐、崇尚自由朴实的文风,真诚地抒怀与做人等,均反映出受儒、道、释影响和作用下中国传统文论尚和、思辨、中庸、自由、取象等系列的美學观念,以及道法自然、大美不言、重感悟体验、重心性修养、追求文品与人品相统一等中华美学精神,这将从“文学审美”角度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势资源,为新时期文艺创作提供参照和借鉴。

5. 研究中国传统文论涵养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和当今启迪

通过转移视角,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入手涵养核心价值观,为当前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提供理论资源与话语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涵养工作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实现应有的时代价值。此外,我们可发挥中国传统文论具有思想性、形象性、情感性等鲜明的学科特征,激活传统、古为今用。对青年学生而言,使他们系统学习中国传统文论的同时,又获得对核心价值观心理与情感上的高度认同;对政府和社会而言,则通过探索以“文学审美”的方式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新方法,为在民间进一步培育、践行、传播核心价值观做出探索和示范,实现其应用价值。

这五个方面以“中国传统文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最终落脚点,构成逻辑缜密、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基于如上思考,当前依托中国传统文论涵养核心价值观,是近年来通过跨学科研究实现学术创新的趋势之一。无论是转向是从聚焦传统经部、子部转向集部中的“诗文评”,还是兼顾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概括法,都将在传统文论和马列社科两大领域形成新的突破,开启“十九大”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新空间。

注 释:

[1] 谭帆:《试析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价值观念》,《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4期。

[2] 樊德三:《中国古代文学原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

[3] 权雅宁:《本土文化自觉与传统文论价值再发现》,《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

[4] 李春青:《文学价值学引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5] 郭世轩:《论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

[6] 罗宗强、邓国光:《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7] 童庆炳:《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 邓心强:《依托<文心雕龙>涵养“公正”与“自由”核心价值观》,《社科纵横》,2018年第11期。

责任编辑:黄祥深

文字校对:曹英英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社科前沿研究专项“中国传统文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G194423)。

作者简介:邓心强(1979-),男,湖北孝感人,文学博士,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代文论文体学与核心范畴;王凤凤(1995-),女,山东潍坊人,中国矿业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