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专访国外艺术家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2020-08-18肖明霞

记者摇篮 2020年7期
关键词:专业素养

肖明霞

【摘 要】在当今高品质文化艺术国际交流密切的时代背景下,艺术家和其经纪公司渴望借助媒体获得更高的曝光度与美誉度,演出主办方也希望通过媒体获取目标市场的关注以提升票务销售量,而观众同样也渴望通过媒体获知更多艺术家的信息。随着国外艺术家的频频到访以及观众群体的扩大,观众也不再满足于常规的演出信息和新闻报道等浅层次内容,而会更渴望对艺术家有更具深度的了解。相较之下,专访更能符合这一需求。

【关键词】专访   国外艺术家   专业素养

与采访本国(或使用中文的)艺术家不同的是,国外艺术家在语言、文化背景、礼仪习惯等方面与我们存在跨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专访艺术家这一群体还存在专业壁垒,如专业知识与术语、国际经纪公司独特的运作模式、艺术家个性化的工作习惯等,因此,采访国外艺术家应有其特殊之法。

本文主要以笔者亲历的案例,探讨对国外艺术家进行专访时,采访人员面对的挑战和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一、结合三方诉求,实现利益共赢

媒体、受访者(艺术家)、受众(读者)三方形成了从信息的收集到接收的链条,媒体的写作视角已经从最初的“传者中心”转换为“受者中心”,强调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笔者认为,采访者要充分考虑到此三方各自的需求,尽量在文献收集和问题设计中结合三方诉求,以完成利益共赢,让信息的收集和产生的影响实现最大化。

1.明确媒体的诉求

采访者对艺术家进行专访,一般通过演出机构项目负责人、艺术家经纪公司或唱片公司渠道,向艺术家发出邀请。约访的诉求常见为关注热点事件(如艺术家获大奖、参演新制作、发行新唱片等),或者是作为演出方的宣传渠道,为演出活动进行宣传推广(如艺术家在本地演出)。

采访人员要结合媒体的定位以及演出方的宣传需求,对专访的角度和深度进行筹划。笔者曾受杂志社邀约完成一篇关于国际著名歌剧明星安吉拉·乔治乌(Angela Gheorghiu)的专访。经笔者沟通了解到,该艺术家将在3个月后到中国举办独唱音乐会。杂志社此举紧抓热点,同时又在客观上协助了主办方进行前期预热。笔者则针对媒体(和主办方)的需求,宣传该演出进行的相关准备,加入了关于该场演出情况的介绍。

2.揣度艺术家的诉求

艺术家及其经纪公司接受专访邀约,自然是有借此增加曝光度、扩大影响、提升声誉的诉求。采访人员应适当换位思考,艺术家希望在专访中能够给予什么和渴望获得什么。

对资深的、著名的或年长型艺术家来说,他们已不需要扩大“知名度”,但其艺术经历和人生阅历丰厚,他们的艺术洞察力和思想的深刻性是其最富价值的亮点,采访人员就应多在专访中通过提问“鼓励”和“引导”他们分享具有深度的思想和见解,老艺术家也往往乐于分享“过来人”的人生智慧;对新晋的、年轻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提升知名度、展现艺术成就、强化品牌形象等,采访人员应该有计划地设计相关问题,给对方展现的契机。

例如,笔者在2019年专访来华巡演的英国无伴奏合唱组合Voces8时,考虑到他们由于团龄尚短,且来华巡演经历极少,因此在公众(尤其在中国音乐爱好者)视野中的认知度并不高。但实际上,他们已在业界享有盛名,艺术品质有口皆碑。笔者便提出:“能否向中国观众推荐一两张你们录制的唱片,以便让大家迅速了解你们。”8位成员当即分别提名,最终推举出三张唱片。這一问题的设计,便是考虑到让年轻的艺术家“集中展现艺术成就”的诉求,也有助于满足受众迅速了解艺术家亮点的需要。

3.理解读者的诉求

根据诉求的不同,人们把受众分为两类,即主智受众和主情受众。主智受众以获得信息为目的,主情受众则以满足情感需要为目的。

阅读艺术家专访的受众中,以接受过艺术教育和有艺术欣赏体验的读者为主(其中包括艺术家的粉丝)。一篇优质的艺术家专访,应该在满足受众“主智”的诉求基础上,增加其“主情”的需求,即让读者从信息型阅读上升至情感化共鸣。毕竟,艺术家—艺术作品—受众之间的核心纽带是情感。

那么在专访中,采访人员也理应站在读者(听众或乐迷)的视角考虑一些他们关心的内容。例如,对于有音乐学习经历的专业型读者,请音乐家分享自己独到的理念或技术层面的建议、对比中西艺术在某方面的异同,使音乐学习者获得大师专业点拨之感。

例如,世界著名无伴奏合唱组合“国王歌手”(The Kings Singers)在演唱外语作品方面,其涉猎语种之多和发音精准度之高,向来是业界翘楚。基于很多合唱团演唱外文作品发音难的情况,笔者请其分享他们高质高效学习外语演唱的经验,对方即给出了三条有效建议。

对于普通艺术欣赏者来说,请艺术家谈一谈自己诠释艺术的体会,或者在艺术人生之路上的坎坷与克服困难的故事会是很好的内容,因为这些包含了艺术家作为“人”的真实经历,不仅能塑造有血有肉的形象、拉近读者与艺术家的距离,更能让读者从中获得超越技术层面的心灵启迪。

例如,笔者在专访格莱美奖获得者、“国王歌手”元老级成员保罗·菲尼克斯(Paul Phoenix)时,就挖掘了他从童年成名到大学受挫、从逆境中奋斗再获成功的曲折故事,他所道出的人生感悟对读者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激励。对于艺术家的粉丝来说,可请艺术家分享一些幕后的故事或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也能增加专访稿的趣味性。

二、跨文化礼仪需求

1.察言观色,专注交流

采访活动可以视作记者的人际交往活动,需要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双向交流互动中进行,记者虽能主导采访活动,但也要看采访对象“脸色”。

艺术家通常比较细腻敏感,而西方人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又相对直白和丰富,聪明的采访者应能捕捉艺术家的反应,要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问题。但慎用过于本土化的典故和“调侃式”“抖机灵”式的提问,避免造成误解与尴尬。

由于存在文化差异,需多加留心谈话内容和交际礼仪。例如,事先了解专访嘉宾所在国家是否有特殊的风俗、不宜提及的敏感话题,也要避免因肢体语言理解的差异造成的误解,影响受访者的情绪和状态。

2.留意着装,表达态度

记者和艺术家有时仅是一面之缘,但记者的态度会影响到艺术家与其互动的态度,也会决定专访的效果。

态度不仅表现在采访者的提问水准上,也显现在其衣着上。做过记者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 :“衣着是最好的名片。”专访艺术家时,衣着虽大可不必过于职业化,可适当轻松休闲,但也应避免款式和颜色上过于隆重、浮夸、艳丽、高调,而应呈现简洁、大方、专业、低调的姿态,毕竟艺术家才是专访活动的主角;如果是大师级的世界艺术家,采访者不妨着装稍微正式些,也代表一种尊重。带一份小礼物,也可快速拉近距离。

三、专业知识储备需求

1.需重视作品本体,谙熟专一领域

尽管人物专访都是从人入手,但相较而言,采访娱乐明星着重突出对其个人(私人)的关注,以助推商业营销,而专访艺术家更侧重于對其艺术的探讨。这就需要采访人员对艺术本体规律、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行业及兄弟艺术领域都要有广泛和深入的关注,才能提出具有“含金量”的问题,避免提出过于浅显、概念混淆、信息错位等外行问题,贻笑大方。

例如中国的作曲家刘索拉在接受网易的采访时谈到,她不喜欢接受采访,是因为“很多的媒体都不知道什么是爵士乐,而且大家问我的问题根本不是音乐问题。没有人跟我讨论,你真正写的是什么,大家跟我讨论的是为什么……写得这么出名”。

与此同时,采访者如果能有精通的一两门艺术领域、甚至有相关专业的学习经历,对专访工作无疑是如虎添翼。

2.掌握专业词汇,精准外语发音

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会令采访活动顺畅高效,锦上添花。外语水平诚然重要,但语言的专业性才是其核心竞争力。与日常交际英语不同,采访古典音乐家时,会频繁涉及作品名、人名、音乐术语、专有名词、特定简称等,它们大多会涉及德、意、法甚至拉丁语等。

采访者虽无需通晓多门语言,但应对其专攻领域常见专业词汇有相应储备,并能准确使用这些“行话”。笔者曾在一次专访中提问艺术家“您录制过的最满意的唱片”时,误用了“recording(录音)”而非更贴切的“album(专辑)”,导致对方给出的答案只是一首单曲而非一张专辑。

另外,对于非英语的艺术作品名,尽管已有部分作品拥有英文译名且被使用,但业界通常仍普遍使用原文(如众多意大利经典歌剧)。若采访者能使用原文表达并准确念读,不仅提高表达准确性,也能给受访者留下“专业”的印象,提升信任感,拉近距离,令专访进行得更加流畅精彩。

3.理解国际行规,严谨对接细节

一是如约赴访,严控时间。专访意味着是和艺术家一对一的访问,比新闻采访的时间相对充裕。尽管如此也尽量不要超时,这不仅是礼貌问题,也是表演艺术行业的工作习惯所致。因为来华演出的国外艺术家,尤其是巡演音乐家,通常档期紧张,在每个城市停留时间很短,经纪人则多把媒体访谈等工作安排在艺术家下榻酒店或剧场后台,在音乐会当日下午的彩排前进行。如果专访超时,那么紧随其后的彩排将直接受到影响。若使用电话或网络视频进行实时专访,则要事先与艺术家确认并统一采访时间的时区标准,以免因时差导致失误;如果采用邮件专访,需写清要求对方回复的截止日期,以免误稿。

二是事先谈妥细节,勿加临时要求。国际上成熟的艺术家,其业务大多由经纪公司管理,因此他们的权利也会受到经纪公司的保护和约束,工作执行有相应的规则与标准,对此要予以理解与尊重。

例如,专访要提前邀约,早做计划,切不可艺术家到访之际临时提出额外要求(这样会打乱对方工作档期,且不够尊重);要提前说明专访方式(面谈、邮件或电话)、采访随行人数等;如需拍照、录音、录像或播出,需事先告知并征得对方同意;文稿配图,尽量请艺术家经纪公司一方提供带有版权的官方素材。

四、结语

在中外文化交流极为频繁的当下,对来华演出的国外艺术家进行专访,不仅符合市场的需求,更有着重要的跨文化交流的意义。采访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储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秉持深入研究的态度,方能为我国的文化艺术市场与国际文化交流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董沁媛.新闻记者如何以“礼”待“人”[J].青年记者,2018.4中.

[3]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猜你喜欢

专业素养
中国梦视域下青年教师构筑育才梦实现途径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浅议国开教师专业素养
搭建修炼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电子线路课堂教学中问题探讨应用与运行探讨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如何提高专业知识和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