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以“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概论”课程为例
2020-08-18许静文孙道宁
许静文,孙道宁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网络犯罪侦查系,辽宁 沈阳 110854)
一、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对于公安院校而言,“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四句话、十六字”总要求,不仅是公安院校学生培养始终要坚守的立德树人目标,同时也是公安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要求在公安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按照公安教育教学规律将其有机融合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之中形成有机整体,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形式。
二、新时代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公安院校更要牢牢把握住“公安姓党”的政治属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培养公安队伍后备军的主阵地,践行公安教育的新时代使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专业课程学科规律,走出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目标上“高”和“空”口号式的误区,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
(一)机遇:新时代公安高等教育发展的使命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与此同时,全面深化公安改革也推动着公安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2015 年12 月,中央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有关决策部署,推进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公安院校招生与公安机关招警协调机制,提高公安院校公安专业毕业生入警比例,确保公安院校毕业生成为公安队伍补充警力的主要渠道,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的公安队伍。”[3]《意见》同时明确了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即作为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教育既然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理应成为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目标。
(二)挑战: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多元化的时代呼唤
教育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和“四个回归”。①其中,推动“四个回归”就是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4]
1.公安院校的特殊办学定位决定必须更加重视和坚持“政治正确”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具体而言,《意见》明确了在“提高公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应“突出忠诚警魂培育”的重要性,即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以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从源头上确保公安队伍的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2.公安院校的特殊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必须同时坚持“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与实践之前,包括公安院校在内的高等院校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来实现。“一段时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管理、教学、育人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大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处于相对分立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塑造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则通过专业教学来完成。”[5]毋庸讳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时代感和吸引力不强”,[6]理论课程教学长期存在着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且存在着“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实现学生专业培养中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产生“不理解”“不重视”,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应付的状态,不能有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以公安院校为代表的特殊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回归初心”教育理念的实践效果。
近年来,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迎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等的创新和发展,有效激发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尽管如此,原有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仍不能有效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的难点在于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让全部课程都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把根本性举措、全方位行动、持续性推进三者相结合”。[7]这就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坚持系统的“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完善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是必由之路。具体而言,要依据新时代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人才需求,科学论证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警务人才素质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型,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训、强能力”的原则,[8]及时调整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公安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两层皮”的状态,打破学科专业及课程壁垒,构建体现政治性、综合性、问题导向性、学科交叉性,融思想政治教学、人文通识教学、公安基础教学、专业化模块教学与综合性实战训练于一体的新时代公安本科教学训练体系。
三、“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概论”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策略
公安院校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及天然充沛性特点,这是公安院校课程教学的优良传统和天生优势,是由我国公安院校的性质所决定的。尽管如此,公安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同样遇到了其他普通高校在实践中遇到的“课程思政”建设泛化、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结合机械化、“课程思政”标签化等问题。[9]具体到公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时,突出强调素质目标中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并将该要求贯穿于各门课程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培养的始终。这便导致了公安院校“课程思政”专业课教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课程思政”内容和教育“碎片化”、课程之间甚至同一门课程中同一问题“低水平重复”等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并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按规律办事,即必须坚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成长规律”。由此不难看出,打破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思想藩篱、走出实践误区的有效路径即是在尊重“三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公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公安专业课程的学科建设体系要求,探索出一条符合公安院校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符合新时代公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之路。
(一)“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概论”课程背景
以“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概论”(后文简称“概论”课程)专业课程为例,“概论”课程是为侦查学等三个专业方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此课程开设在第四学期。通过此门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网络犯罪案件的办案程序,掌握网络犯罪案件证据提取、线索查找与分析的方法,掌握常用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技术和侦查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面对各种涉网犯罪,具有一定调查和处理各种网络犯罪案件的实际工作能力,能更好地担负起公安机关打击涉网犯罪的职责。
“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价值观目标三个层次。具体而言,对于知识目标而言,“概论”课程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进一步掌握常见网络犯罪案件的侦查思路及方法,了解各种涉网案件侦查要点,以及熟悉常用网上技战法等;对于能力目标而言,“概论”课程力图实现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常见涉网犯罪案件的办案程序、侦查技术、侦查方法、证据提取过程、线索查找与分析方法等;对于价值观目标(素质目标)而言,“概论”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打击网络犯罪的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客观谨慎的工作作风。
以“概论”课程为例,在课程教学第一次课的第一模块一定是向学生介绍国家的网络安全观,这就必然会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即实现网络强国的基本路径为党的领导是根本、依法治理是保障、依靠群众是基石[10],如图1 所示。授课教师继而通过结合实际参与办理过的案例进行生动的讲授,不仅能够实现言传身教,使学生更加有代入感,对于调动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前导课程相关知识以及帮助树立学生“积极侦查案件必破”的信心有着积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依靠群众是基石”“依法治理是保障”,增强学生打击网络犯罪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的警察职业核心价值观。诸如此类的思想政治资源在“概论”课程及公安院校其他专业课程中数不胜数,均成为了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丰富素材。
通过每次课程后的及时反馈情况,学生对于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设计较为认可。基于课程背景的课程内容整体统筹规划,例如“概论”课程中实现网络强国基本路径的讲解,解决的是最基本的教学问题之一“为什么学”。在解决了“为什么学”以后,学生基于内因驱动,对整体课程知识内容从认知到认可度都有提高。
图1 “概论”课程中实现网络强国基本路径的讲解演示
(二)“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概论”“课程思政”的逻辑体系
建立在以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和培养专业能力这一逻辑起点之上的“课程思政”体系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否则很可能会成为无本之源。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大规律”,所谓专业课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逻辑体系旨在厘清专业课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资源的内在关联,具体是指依据公安院校学生成长的需求,以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培养专业能力为逻辑起点,以遵循学科规律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和制度自信为根本目标的建构逻辑。
对于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而言,“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强调的是,公安院校承担着为公安机关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能,带有明显的行业性。因此,应当把公安院校当作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院校的教师既是人民教师也是人民警察。作为教师,要向学生播撒理想信念的种子,首先要在自己的内心根植理想信念的大树。对党忠诚、听党指挥,是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如此,公安院校人民警察教师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学生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做学生的指导人和引路人,才能使公安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成为可能。
一名合格的预备警官的养成,是有其自身成长规律的,公安院校在培养预备警官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生在构建起自己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之后,已然也储备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以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能力培养为逻辑起点,还要注意强调遵循相关的司法活动、侦查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
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中之重,“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贯穿于公安教育的始终和各个环节。以“概论”课程为例,课程采用“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制度自信”的价值观和打击网络犯罪工作“自豪感+责任感+使命感”职业态度的宏观素质目标培养,结合“法律法规+刑事政策”解读和运用的中观能力目标培养,以及“侦查思路+侦查要点+网上技战法”的微观知识目标培养路径,如图2 所示。
图2 “概论”课程“课程思政”逻辑体系
四、“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概论”“课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大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11]根据《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要求统筹推进课程育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于公安院校而言,应以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公安院校办学定位,强化和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实施警魂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12]构建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13](图3),努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公安工作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图3 公安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一)高度把控:以新时代公安工作需求为指引,以警魂塑造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公安院校教育是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基础,应以公安工作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忠诚警魂培育,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以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管理的全过程,着力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从源头上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3]根据《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精神,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重点在于优化课程设置,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4]
以“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实践性相对较弱的专业选修课程,只能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来完成“课程思政”的目标。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网络犯罪侦查工作的任务和原则、网络犯罪案件执法基础、网络犯罪现场勘查、涉网案件的案情与线索分析、常见网络犯罪案件侦查五个学习模块。在教学设计方面,着重强调“新时期网络犯罪侦查工作的任务”。具体到每一个模块的教学活动中,都会遇到侦查认识活动的态度、立场、价值判断等问题,据此应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在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嵌入认识方法、政治立场等关联性内容,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深度把控: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式教学为指引,以“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为导向
公安院校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任务,加强警务能力培养。坚持突出专业、贴近实战,完善“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警务实战能力,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公安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专业人才。[3]
基于“概论”课程具备的经典学科和经验学科融合的特点,课程设计始终秉持着“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人才培养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侦查思维,注重讲授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概论”课程中网络犯罪侦查工作的原则为例,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原则性要求以及网络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的实践需要,我国网络犯罪侦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拓宽渠道、及时发现、依法办案、尊重事实;快侦快审、从速办理;积极侦查、主动扩线;密切配合、分工合作;降低危害、打防结合的原则,[15]内涵可谓博大精深。在本节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首先,在讲授具体的原则内涵之前,通过技术性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向同学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科研究的指导意义,如前文所述的“案件必破”信心养成和“积极侦查”的职业道德等;现代法治理论对于网络犯罪研究和实践所起到的基础作用,以及洛卡德定律和同一认定理论对于网络犯罪发展的推动作用等。其次,结合具体案例,通过原理性教学方法中的启发式以及技术性教学方法中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起群众意识和法治观念,从具体案件的侦破升华为一种办案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在依职权打击犯罪的同时,树立起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法治理念。再次,以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民警察教师的言传身教、英雄模范校友的先进事迹等感染学生,从而完成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式教学为指引,以“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过程把控。
(三)广度把控:以课程教学多元评价标准更新为指引,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结合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具体而言,“课程思政”在高度上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根本举措;在深度上,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德智体美劳教育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点;在广度上,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方面。[16]推进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除了需要在高度、深度、广度上把握其指引目标和人才培养导向,还应在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关注其入口把关、过程监督以及出口检验,具体而言就是前文所述的警魂塑造导向、“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价值引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作为“课程思政”改革实施的重要出口环节,不仅可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进,同时也可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效果。对于公安高等教育而言,应建立健全体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和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形成科学的教育培养质量管控机制,促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公安工作的新要求。[3]
结合公安院校的特点,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考虑采取融合了“课程思政”内容的课程评价模式。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概论”课程采取了线上教学的全新教学模式,并已于2020 年4 月23 日晚正式结课。在《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在线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问卷》中,特设了第6 题(单选题)“教师能在疫情环境下通过该门在线课程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应的四个选项分别为“有,涉及内容丰富”“有,涉及内容比较充分”“有,但是涉及内容较少”“没有涉及”。截至2020 年4 月24 日15:35 分,在已回收的163 份有效问卷中(问卷总数为200份),选择“有,涉及内容丰富”的学生人数为154 人,占有效问卷数量整体比例的94.48%,如图4 所示。
图4 教师能在疫情环境下通过该门在线课程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单选题)
此外,融合了“课程思政”内容的课程评价模式也可以考虑采取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方面增加关于“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的评价。一方面,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另一方面,有助于在短期内及时发现和避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的“低水平重复”问题。在评价主体方面,也不妨考虑引入用人单位方面的评价等,加强对公安院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以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的跟踪调查,形成完善的教育质量反馈机制,促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公安工作的新要求,[3]以确保长期跟踪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等。
注 释:
①“四个回归”具体是指: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