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2020-08-18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
■河北省南和县第一中学 刘 青
一、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一般组织模式
客观上说,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没有统一组织结构,如何组建、如何应用、如何管理等需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就高中地理学科而言,传统课堂模式构建主要采用“5+4”的方式,即教师方面包括五个环节,分别是备课、讲课、问答、作业、评价,学生方面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预习、听课、问答和完成作业。以上结构中,“问答”是一个关键环节,它是师生之间在线下课堂进行互动的主要机制,而其他环节则存在严重的分离现象;进一步,如果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三层结构划分,“课中”则是一个关键环节,其中存在“讲课-听课”“问答(师)-问答(生)”“布置作业(当堂)-完成作业(当堂)”三对互动关系,但缺陷仍然很明显。一方面,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全面掌握,即教师在一个教学设计中提供了多少教学资源,直接决定了学生所能学到的内容。另一方面,存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信息不对称风险,难以保障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定位”。
借鉴高中地理“5+4”传统模式,智慧课堂构建可采用“7+7”模式,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无缝衔接、高效互动,其中教师方面包括“资源发布”“教学设计”“新课导入”“任务下达”“精讲点评”“个性推送(作业)”和“作业批改”七个环节,与学生方面的“课前预习”“课前探讨”“展现分享”“合作探究”“当堂检测”“巩固提升”和“总结反思”七个环节相对应,这样不仅完成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高度互动,也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智慧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体现的机理
智慧课堂是一种高度集成且高度互动的课堂组织模式,在实现手段上,既可以采用专业的“智慧课堂”软件,也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社交平台自行构建,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其“智慧性”主要是通过高度互动的师生交流机制产生——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三层架构,课前与课后在线上课堂展开,课中在线下课堂展开,教师在课前阶段通过发布预习资源、布置预习任务,将“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资源融入其中,学生预习完毕之后再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则根据智慧平台上的反馈重构教学设计;完成课前任务后(课中),师生在高中地理教学方向、目标、内容上基本达成了一致,这就减轻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讲解“不重要”知识的压力,重点围绕学生预习阶段提出的“重要问题”展开,双方基于“问答”的教学互动更具有针对性;课后环节中,教师可以展开个性化作业推送,师生在线上平台发起探讨、评价,进一步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课堂的体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设计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例,结合前文提出的“7+7”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设计如下。
1.课前:资源发布→课前预习→教学设计→课前探讨。教师收集与“荒漠化”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作为本节课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此处就开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实现相关内容的巧妙展现。如教材中列举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在古代就被称为“塞外”,古代诗人描绘塞外风光的作品有很多,诗词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媒介,其中蕴含着大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除了能掌握荒漠化危害与治理的相关地理知识外,也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通过新媒体途径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进一步丰富,为课前探讨提供更全面、更多元的话题。
2.课中:交流互动、任务推送与个性学习。第一,交流互动。主要发生在“新课导入”和“展现分享”之间,基于预习取得的成果,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得到了一定完善,在导入新的资源之后,学生可将自己深思熟虑获得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师生之间围绕教材内容深入探讨、分享,优秀传统文化会体现得更为明显。第二,任务推送。主要发生在“任务下达”与“合作探究”“精讲点评”与“当堂检测”之间,充分发挥教师身为“引导者”的功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增强地理学科与传统文化的认知。第三,个性化学习。主要发生在“个性推送(作业)”与“巩固提升”之间,这需要教师收集多元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案例、样本,实现与“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高度衔接,在兴趣使然的推动下,更好地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
3.课后:作业批改→总结反思。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模式下,当堂作业与课后作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课后作业可以看作是当堂作业的内容延长,根据学生课后在线上平台上提交的答案,展开个性化的作业批改,进一步提出具有争议性、话题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总结、深入反思。
三、结语
《地理标准》明确提出:“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智慧课堂对于地理信息技术而言,前者可实现对后者的进一步价值聚合,即地理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属性,还能够融入高中地理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之中,成为渗透多元知识要素的媒介与“催化剂”。在智慧课堂环境中,可通过信息技术将相关传统文化资源转为显性状态,在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流转的同时,传统文化资源也能顺其自然地在师生互动之间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