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复此景
——《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的流动图景》读后

2020-08-18汤惟杰

美育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通体图景乌托邦

在朋友们眼中,王音洁的身份颇为“跨界”:高校教师、剧作者、导演、策展人,偶尔客串的文化沙龙主人。而收到她寄来的这一册最新出版的评论集《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的流动图景》时,我忽然想到了“当代文化征象的记录者”这一称谓。“在一个状如集市(agora)的空间里,跨越地域、身份、年龄、性别,分享、交流不去听的话语,在感知他者的同时让自身经受他者的质疑、拆解与呼唤,出离于自身之外,将自身的生命暴露给他者,让与给倾听与凝视,让彼此生命在交互激发与感通中产生无尽的言说,达成一个‘共通体’。”在一篇几年前的艺术联展的阐述中,王音洁借用布朗肖的概念表达了展览的主旨,在我看来,她也由此试图召唤、勾画某种话语乌托邦的图景。

用“剧场性”(theatricality)来替代“戏剧性”这一在她看来业已失效的范畴,是她考察当代剧场实践的策略,这一思路接通了上述有关集市和共通体的论述,并点燃了一种乌托邦冲动。不论是在对图米纳斯版《叶甫盖尼·奥涅金》末场塔季扬娜和大熊共舞的场景的描述中,抑或在对《游园·今梦》(王音洁导演)的调度中,都有这种乌托邦冲动的可资辨认的痕迹,王音洁有时甚至调用“像花儿盛放出自己的香气那样”的修辞来描摹这一痕迹,此处她的语调略略上扬。

为张真《银幕艳史》一书中文增订版所写的评论《时间意识、诗化文体和写作的伦理》中,王音洁表现出对当代话语生产的自身历史性的关注,一部内容丰赡的早期上海电影史著作,激发了她对学术书写的主体性的反思:“人的绵延时刻,就是人的沉思独语时,记忆这样的压缩行为会使人变得更有能力创造出属于人的行动。”我们不妨把这样的思想的创造、语词的创造看作是前述“共通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叩问。在这里,有必要再次引用罗兰·巴特的论述:“当政治和社会的现象伸展入文学意识领域后,就产生了一种介于战斗者和作家之间的新型作者,他从前者取得了道义承担的理想形象,从后者取得了这样的认识,即写出的作品就是一种行动。”

《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的流动图景》王音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版

我至今能回想起七八年前的一个傍晚的场景:在杭州某个半地下室,来自附近几个城市的朋友正在聚会,他们交谈、朗读或沉默,引用着各种确定或可疑的文本,源自人们熟知或陌生的几十名作者。王音洁,正是这个诗歌朗读会的组织者。那个年头,许多事情的征象尚未显露,许多结果还在到来的路上,人们焦灼不安同时有种莫名的亢奋。短短几年,那个朗读会上的气氛便显得恍若隔世,人们安静了下来,但似乎也不再有耐心等待任何事情发生。

也许,我们能在王音洁《复象与镜像:当代剧场与影像创作的流动图景》中找回缺失的若干幅关键图景。

猜你喜欢

通体图景乌托邦
痛风
通体结冰的球
黄河口的小康图景
艺术乌托邦的缔造者
在沙碱地绘出幸福图景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艾家河描绘新图景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一种通体大理石瓷砖的制作方法
中国沉香基地及通体结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