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彝族支系俐侎人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20-08-17黄丕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0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彝族

黄丕英

摘 要:俐侎人是临沧彝族支系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俐侎人服饰堪称临沧地区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颗明珠。其种类繁多,色彩纷呈,不仅有性别、年龄、盛装、普通装之别,还有婚服、祭司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纺线、织布、靛染、剪裁、缝纫、刺绣等多道工序。尤其缝制好的新娘装较复杂多彩,穿戴后华美艳丽,颇有古代宫廷风范。文章将通过对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俐侎人传承服饰的调查研究,宣传、展示俐侎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出俐侎人服饰文化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彝族;俐侎人服饰;传承与保护

1 俐侎服饰文化传承

彝族支系俐侎人是临沧地区独有的一个族群,主要分布于永德、凤庆、云县三个县,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是彝族俐侎人最大的聚居地。俐侎人绝大部分居住在海拔1700~2200米的高海拔地区,性格温婉含蓄,崇拜犬,不食狗肉,有自己的语言和服饰,没有文字,却有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而神秘的传统民风民俗,如服饰制作、饮食、信仰、祭祀、歌舞、工艺品制作等。俐侎人服饰制作是临沧世居少数民族保存较为完好的服饰制作技艺之一。

1.1 俐侎人传统服饰制作工艺

俐侎人崇尚黑色,故有“黑衣部落”之称。俐侎人的服饰制作,要经过纺线、织布、靛染、剪裁、缝纫、刺绣等多道工序,所有程序都由女子承担。

1.1.1 纺织

俐侎人擅长麻纺织(图1),过去原料用大麻。农历二三月间撒麻籽,六月收割,用榔头敲打麻秆,剥下麻皮,漂洗晒干,一团团卷起待纺。纺线前,麻皮先喷水,以纺麻车纺线。纺麻车为竹制,上部为绕线架,下端插入一竹筒中,左手摇动竹筒,带动绕线架转动,右手抽出麻皮,绕在线架上纺成麻线。这道工序可以在日常闲暇时完成。初纺成的麻线再泡水,用手摇纺车精纺一次。加灶灰煮,放人水中敲洗,晒干,再用米浆煮,晒干,成为洁白柔软的麻纱。麻纱线用玉米砂浆煮过,纺成坨,抽成经线,在自制的织布机上就可以织布了。

1.1.2 靛染

俐侎人崇尚黑色,织出的白布都需要经过靛染。靛染即染布,有着复杂的工序,染料为当地种植的靛叶,俗称“板蓝根”。①制作靛浆。用冷水把靛叶浸泡于靛缸中,五六天后待靛叶腐化,捞出叶渣,留下靛水用布袋过滤,即成靛浆。②制作靛染液。把靛浆倒入靛缸,先加入一种叫辣柳草的植物和高浓度烧酒,再加入过滤过的30摄氏度左右的灶灰水混合搅拌,直到相容,即靛染液制成。③染布。把织好的白布放入靛缸浸泡24小时后取出,将布一层一层缠卷在木棍上,用木拍均匀拍打,散开布卷,在竹竿上挂凉、晒干,重复浸泡、拍打、晾晒七八次以上,直至染色均匀,染布才算完成。④定色。取香樟树皮和一定数量的冬荞仔、糯米煮水,煮至水呈红褐色,然后将染过的黑布浸入所煮水中,取出后,照例缠卷于木棍上用木拍拍打,再散开,晾干,反复数次,直到色泽均匀、黑亮,满意为止。

俐侎人染布除黑色为主色外,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含有不同植物色素的植物皮、壳染成不同颜色的布。如棕红色,以白花树皮加灶灰水熬煮成染料,将白布放入染成。黄色,以黄连和羊巴巴树叶熬成颜料染出。花布,过去用竹签蘸石灰浆在白布上点花点,将布投入染缸,捞出晾干,揉去石灰粉,即在原色底上呈现出浅白色花纹。

1.1.3 服饰制作

制作俐侎服装之前,俐侎婦女要用很长时间制作黑白镶边条和不同颜色的布条,用于镶在衣服的不同位置。黑白镶边条制作有三道工序,首先将白布和黑布剪碎成大小相等的小块,其次将小块对折呈三角形,最后将黑布和白布折成的小三角交错缝成犬齿条状。

制作一套俐侎服装,尤其是新娘装,需要花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做好。俐侎服饰制作体现了纯天然、纯手工,男女服饰均以黑色为主调。其中,女子服饰衣襟、袖口、裤筒、围裙的沿边,则由不同颜色的布片,手工拼结成不同样式的花纹布条,有序叠加成不同长度的花边。既有适应自然环境的古朴色调,又不失装饰艺术的典雅。

1.2 俐侎服饰的分类及穿戴

①新娘装。新娘装(图2)复杂多彩,穿戴后华美艳丽,颇有古代宫廷风范。一套新娘装包括包头、包头带、短外衣、长里衣、腰带、围裙、裤子、鞋子等配件。

新娘装的穿戴非常烦琐,需要3~4个人帮助方能完成,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穿上摆裆裤,绑上绑腿,穿上绣花鞋。第二步,从臀部往前系上围裙,将围裙理顺,露出花边。第三步,将长里衣和短外衣同时穿在身上(不能单穿),系上两条带彩色珠子的腰带。第四步,戴包头,首先将包头带对折,以折线为准,把包头带从额头往后理顺,打一个结后往下理顺露出彩色珠子,然后将新娘包头摊平对折,长缨穗对长缨穗,短缨穗对短缨穗,长缨穗的两边再对折。以对折线为准,再将包头布的对折线放在新娘额头正中,打开包头布扎在新娘头顶,将长缨穗的珠子交叉放在新娘的额头,露出缨穗杠上的小银泡,最后捋顺短缨穗上的珠子和缨穗,并将彩色缨穗放在新娘额头上,理顺披在后脑上的彩色缨穗。包头包起来左右成尖角,后部呈披风形状,俐侎语称之为“悟里”。新娘装穿戴完毕后,再佩戴上大银耳环、银手镯、戒指、三须五宝等饰品。

②幼儿装。一岁至三岁幼儿服饰的主色为黑色,男孩佩戴带须少爷帽,又称“地主帽”,着对襟上衣、黑色裤子。女孩佩戴带须黑蝴蝶帽,身穿绣花对襟长衣。四岁以后,男装依旧没有改变,女孩开始穿单件长衫,衣领、衣袖、衣摆、裤子开始镶边、镶花、带小银泡,帽子改为瓢型菱角带辫子披帽,帽形漂亮、颜色绚丽。

③少年装。男孩依旧着对襟衣、黑裤子,不戴帽子。对襟衣脖子领口缝成三角形,布纽扣从上至下左右对称排列,依据衣服大小一般按五对、七对、九对、十一对缝制,上衣衣袋简洁大方,成正方形。女孩从十岁开始至出嫁前开始穿少年装,头戴花格子包头,身穿复式长里衣、短外衣,系黑色小肚兜、绑腿、腰带,着摆裆裤,裤腿镶边,脚穿翘头绣花鞋。

④成年装。男青年不戴包头,身穿对襟上衣,摆裆裤,脚穿棉布鞋,婚前不系腰带,从结婚当天起开始系腰带。腰带长3.3米、宽0.2米,中间以山形对折七次缝制,缝有二十四条彩色线。系法为沿腰部绕圈,在肚脐前打结成蝴蝶状,两端没有尖角,长短相等。50岁以上老年男人头戴长约1~2米,宽0.2~0.3米的黑色包头,身穿右闷襟上衣,摆裆裤,脚穿粗布棉鞋,腰系无花纹黑布腰带,在肚脐前打结成蝴蝶状,尖角一边长,一边短。婚后女子身穿复式长里衣、短外衣,戴黑布包头,隆重节日时戴花格子布包头。

2 俐侎服饰文化保护的对策建议

抢救性保护是对濒危遗产项目和年事已高、年老体弱的传承人开展的一种保护方式,是用科技手段,如摄像、文字、图片等方式对濒危项目及高龄传承人所掌握的技艺尽可能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最后整合为一个大数据,以提供数字化保护。当前,俐侎人服饰文化已处于濒危状态,传承人高龄化现象严重,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已刻不容缓。抢救性记录工作要区分轻重缓急,根据传承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有理有序地开展抢救性记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

[1]临沧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临沧地区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2]临沧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临沧地区志上册[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彝族
从“达体舞”浅谈彝族舞蹈时代发展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十只金鸡(彝族民间故事)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