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赏析
2020-08-17孙静张蒙
孙静 张蒙
摘 要:新乡市博物馆藏有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该行书条轴为1923年康有为游览开封古吹台时有感而发赋诗所作,是凝练古拙的“康体”代表作品之一。诗作内容与所处时代的政局息息相关,不失为重要的近现代文献资料。
关键词:新乡市博物馆;康有为;行书;“康体”
新乡市博物馆藏有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图1、图2),纵150厘米,横85厘米,纸质,未裱,略有损腐,为三级品,著录1923年康有为游开封古吹台时所作的长诗,文末有两枚方印,上是白文方印“康有为印”,下为朱文方印“维新百日 出亡十六年 三周大地 游遍四洲 经三十一国 行六十万里”。其文如下:
将军勒马出郊关,前驱百骑走材官。
植幕都庐夹道滨,马蹄沓沓扬飞尘。
省长同乘度城闉,吏民环堵塞衢观。
远上吹台饯行人,洒扫桧柏陈花薰。
将军先候立于门,登高万里来风云。
芒砀云去不可闻,大野极目雁鹜群。
桑柘欲雨阴霭纷,同游农圃览耕耘。
短槐高柳绿皆新,长沼圆亭泽似春。
碑前拓影留后因,鹦鹉解语花馥芬。
松下行厨洗玉盘,花边班剑酌衢尊。
酒酣挥毫感殷勤,归时山河日末曛。
后署:癸亥三月二十一日张子衡督理、张鸣岐省长饯余于吹台,同观农圃,話时事,兴酣望远,万里风云,感别留题,以讯来者,用记嘉会。同游者梁用弧、郑焯、张树勋、王兰塘、殷树德、游师尹、徐良。南海康有为。
从印鉴和后署内容可知,该行书条轴为1923年康有为游览开封古吹台时有感而发赋诗所作,是凝练古拙的“康体”代表作品之一。
1 康有为与“康体”
康有为(1858—192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和书法家,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字广厦,号长素、明夷、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他最为人所熟知且津津乐道的是七次上书光绪帝,并在1898年组织、领导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虽如昙花一现只维系百日,但为当时陈腐的封建社会带来了振聋发聩的影响。
康有为是著名的书法家,是清代末期碑学运动的领军者,在书法理论方面有卓越的贡献。1889年,他用17天写就的《广艺舟双楫》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书法碑学著作,具有鲜明的书学理论立场。他推崇碑学,首倡北碑运动,打破了几千年来帖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其书法自成一脉,大气磅礴,浑厚凝练,古朴率真,舒朗高远,被称为“康体”。
康有为的书法发展过程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他书法的第一期是以帖学为主及碑帖融合时期,即戊戌变法之前;第二期是个人书风逐渐形成的蜕变时期,即变法失败后流亡海外的“环球之旅”时期,在这一期“康体”已现雏形;第三期是臻于化境的书风成熟期,即流亡结束归国至1927年去世的时期,此时期的“康体”愈发老辣。从目前康有为的存世作品看,第三期作品最多。
1913年,康有为从日本返回中国,结束了16年的海外流亡史。但是归国后的康有为,已经变成彻底的守旧派,他支持张勋复辟,被无数思想先进的人士口诛笔伐。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而寄情山水,从流亡结束归国到1927年去世,康有为每年都游览名山大川,拜访人文胜地,并到处搜罗金石雅玩,足迹遍布全国30余座城市。正因如此,他的眼界与见识更加开阔,间接促进了他书法技艺的精进,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这一时期,康有为在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匾额和墨宝,成为如今珍贵的文化遗产。
2 康有为开封讲学
从《古吹台感别留题》内容可知,该诗文记载了1923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康有为游览开封时,由张鸣岐省长等众人陪同、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众人于古吹台为其饯行,康有为有感而发,赋诗一首记述此事。
古吹台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的东南部,相传春秋时期的乐师师旷在此吹奏古乐,故名“吹台”。宋代又称“二姑台”。清嘉庆二年(1797)在此处建“禹庙”,故另有“禹王台”之称。此处曾为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霁”之处,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战胜了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军退守关外,直系军阀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吴佩孚当时风头无两,达到了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洛阳是吴佩孚的大本营,是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时人称之为“西宫”。
1923年4月,吴佩孚在洛阳筹办五十大寿庆典,政客与各界名流纷纷前往拜会,康有为也前往为其祝寿,并写下一幅泥金祝词,祝词内容为“牧野鹰扬,百岁勋业才半纪,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寿宴之后,康有为提出了想到河南省会开封讲学并观光古迹的意愿,吴佩孚不仅让自己的高级顾问郑焯(曾任河南省财政厅长)前往陪同,并入住郑焯公馆,还让当时的河南省督军张福来负责接待。
当时的河南省省长张鸣岐,与康有为是乙未科同科进士,私交甚好,因而对他进行隆重的接待。张鸣岐(1857—1925),河南安阳人,为官清廉,勤于政事,1920年任河南省省长,致力于修志,重视教育。1923年底,受直系军阀排挤,被免去河南省省长职务。1925年7月,病逝于安阳。
康有为在讲学之余,游览了开封龙亭、相国寺、铁塔、中州大学、古吹台、又一村酒店等名胜古迹,想到古今世事变幻,不禁心潮澎湃,感慨良多,因而在各处提笔赋诗,一挥而就。
1923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张鸣岐与张福来在古吹台设宴为康有为饯行,宴会盛大而隆重,梁用弧、郑焯、张树勋、王兰塘、殷树德、游师尹、徐良等多人陪同,众人同游农圃,遥望风云,康有为诗酒助兴,挥毫写下长达二十二句的《古台感别留题》诗句,并作题记记载事情缘由及陪同者。是年冬,康有为的这幅墨宝便被刻在十条青石上,嵌在古吹台御书楼内的东侧,供后人瞻仰。
张鸣岐也作《游禹王台记》记载同游古吹台的盛事,内容如下:
民国十二年五月夏历癸亥三月,康南海先生携梁佽侯、徐善伯来自沪,绕洛莅汴,订平原十日之约,遍游铁塔、龙亭、丛台、相国寺诸名胜,并分别记述,以志不忘。唯城东南禹王台,古吹台旧址也。李川父先生幼时曾在此读书,颇有雅人深致,尚未一往观焉。濒行,乃与子衡督理,率僚属,挈醇醪恭饯南海于台上。尔时花鸟迎人,风云送酒,面桑麻于场圃,浑仕宦于山林,天朗气清,地灵人杰,为一时之嘉会,撮合影于数公。古之人兰亭修禊,桃李游园,胜景当前,咏歌为记,岂徒点缀风光,抑以为名人名地增韵事,笃朋情耳。夫南海,今直山斗也,天假之缘而会于此台,且将赋骊歌焉。欧阳子曰”乐不可常,会不可久。甚矣,佳会之难也!除将歌诗刊石外,姑为之记,以附于《兰亭》《桃李園》之例。
又诗二首:
一别都门二十春,君游海外我风尘。
沧海递嬗灵光耀,照澈环球万象真。
海舶归来壮且雄,鸿泥那复计西东。
老成爱国无穷意,都在先生翰墨中。
张鸣岐的所作诗文也于癸亥孟冬之吉(1923年农历十月初一)刊石置于古吹台上,与康有为墨迹相邻,由王静澜书,殷树德监工,吴振邦铁笔。
从张鸣岐《游禹王台记》可知梁用弧、徐良与康有为一起从上海出发到洛阳为吴佩孚祝寿,之后同游开封。郑焯是吴佩孚为康有为安排的陪同人员,张树勋、王兰塘、殷树德、游师尹应为康有为好友或省会为招待康有为召集而来的政界官员或文人雅士。
梁用弧(1874—1923),字做侯,晚年号永根,顺德伦教人,是清末民初比较活跃的岭南书坛遗老,收藏甚丰。政治上比较保守,与康有为一起支持张勋复辟。徐良(1893—1951),字善伯,广东三水人,康有为弟子徐勤之子。曾留学日本、美国,担任过“北京政府”司法部、外交部、内务部秘书等,出任驻日本大使,归国后任外交部部长。
3 康有为《古吹台感别留题》行书条轴赏析
该幅条轴是1958年由原平原省博物馆交接而来,再向前溯源便不得而知。平原省为旧省名,省会新乡市,其土地来源为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辖新乡、安阳、湖西、菏泽、聊城、濮阳六区,平原省博物馆藏品多源于此处。推测应为1923年康有为诗作写成之后赠予张鸣岐保管,张鸣岐下野之后带去故乡安阳,后辗转收入平原省博物馆,于1958年移交给新乡市博物馆保管。
该行书条轴共23列231字,是为数不多的鸿篇巨制,融合篆书、隶书、行书、草书于一体,笔力雄浑,点画峻厚,是康有为晚年的成熟之作。该幅作品通篇文字有工整之势,又凸显张扬个性。字体结构平整端庄,体阔势宽,张弛有度,用墨饱满,喷薄欲出,气势开阔雄伟,超然洒脱,神韵质朴凝重,无所拘束。不仅彰显了“康体”古、拙、大的书法特色,还体现出康有为继承传统、不断创新发展的独特风格,为碑帖融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末朱文方印“维新百日 出亡十六年 三周大地 游遍四洲 经三十一国 行六十万里”为康有为闲章,这方印章是晚清书画篆刻名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所刻,记录了康有为流亡海外16年的坎坷经历。
该幅行书条轴不仅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鸿篇巨制的“康体”墨宝,其内容也与所处时代的政局息息相关,不失为重要的近现代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