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作品《夕阳箫鼓》的文化美学探析

2020-08-17段宝君

音乐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和弦张力夕阳

段宝君

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音乐创作呈现出民族性、全球性、反思性的特点。大量中国音乐家在西方音乐洪流中,坚守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追求,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底本,运用中西合璧的创作技法,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达到弘扬国乐的目的。黎英海将古曲《夕阳箫鼓》移植到钢琴乐器上,乃西洋乐器改编之典范。该作品如何将西洋乐器的特征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审美相结合,正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音乐主题

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该曲于18世纪在江南一带流传,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约1736年-1820年)传抄的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平湖派李芳园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称《浔阳琵琶》,并注明唐虞世南作,每一段都加了小标题。后李氏学生汪昱庭将其进行加工润色,改名为《浔阳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的郑觐文、柳尧章将此曲更名为《春江花月夜》。黎英海在研究五声调性基础上,将古曲《夕阳箫鼓》移植到西洋乐器钢琴上,改编成为钢琴版本的《夕阳箫鼓》。该作品不仅保留了古曲古朴典雅的风格和意境,加之西洋技法的运用,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1895年《李芳园琵琶谱》中《浔阳琵琶》的分段标题为:1.夕阳箫鼓2.花蕊散回风 3.关山临却月 4.临水斜阳 5.枫荻秋声 6.巫峡千寻 7.箫声红树里 8.临水晚眺9.渔舟唱晚10.夕阳影里一归舟。1925年大同乐会谱《春江花月夜》的分段标题为:1.江楼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渔歌唱晚、7.洄澜拍岸、8.桡鸣远濑、9.欺乃归舟、10.尾声。尽管版本各异,其作品的主题依旧围绕:“月下之景”、“山水之乐”,这些主题的背后,隐藏着中国文化的韵味。

“月”是中国意境作品中重要的母题。如果说西方文化以“太阳神”崇拜为核心,追求“静观”和“体验”的审美状态的话,那么中国文化则以“月神”为核心,讲究“玩味”的审美情趣。“月”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为“母性”,这与早期母系氏族遗留产物息息相关。尽管后来人类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化,但对于宁静、和谐、温馨的追求,成为了中国人向往的避难所,而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待动、以不变应万变的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人普遍的行为准则。于是,“月”成为了诸多艺术家青睐的对象,如《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古曲纷纷沓来。

“山水”在中国意境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文化从不把自然排为异己,恰恰把自己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希望达到“天人合一”,也许是有限的古人对“天”之无限崇拜的缘故。特别到了魏晋以后,古人对于山水自然从原来的伦理态度,慢慢转向与主观性、情感化的态度,于是出现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大量的山水作品,此后,山水作品成为了中国美学和艺术表达的主干。

二、音乐张力

“张力”作为物理学概念,它是指“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的接触上的相互牵引力。后来”张力“一词延伸到音乐领域,产生”音乐张力“。音乐张力的概念是由Lrumhansl(1997)为更准确描述音乐结构和音乐情绪的关系而提出的,他用音乐张力的概念来联结音乐结构的认知。陈丹于2011年提出钢琴音乐张力的两种类型:内在张力和演奏张力。笔者认为,那些以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的思想和情感处理,无论是相邻音符、乐句还是段落,彼此之间的相似或者对比的各种作用关系,即“静态张力”;相反,通过演奏者运用演奏技法,通过肢体的运动和对力量的控制,所呈现出来的物理音响形态,即“动态张力”。以钢琴曲《夕阳箫鼓》为例,可从多角度对其“静态张力”作美学分析。

1、和声与织体的张力

如果说和声是作为勾勒西方音乐作品性格特征、音响效果、色彩特点的主要手段,那么五声纵合性和弦的运用则是勾勒、突出具有中国风味的手法之一。在黎英海版本的《夕阳箫鼓》中,多次运用到五声纵和性和弦,这种和弦是将五声音阶中的主干音纵向叠置而形成,既不损伤五声调式的性质,又丰富了音响效果。此外,四度结构和弦和空五度和弦的运用——削弱了西洋和声技法的功能性,使得该作品具有更浓郁的中国风。

(谱例1),右手使用了宫-商-徵形成的纵行和弦,与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的横向旋律线条“羽-宫-商-徵”形成对比,此处的纵行和弦更像是总结式的点缀,于是和声织体的横纵相交,前后呼应,表现出钟声回响、波光粼粼的唯美月夜场景。

谱例1

四度结构的和弦运用,从某种角度上冲淡了西方大小调和弦的功能性,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在第八乐段第1-7小节中(谱例2),左手运用了相同的四度结构琶音和弦,这种琶音和弦由相隔两个大二度的四度关系构成,同琵琶定弦基本相同。与此同时,左手相同和弦的持续进行,与右手持续交替的和弦变化形成和声对比。

谱例2

空五度和弦的大量运用(谱例3),也是钢琴曲《夕阳箫鼓》的一大特色。空五度和弦,在大小三和弦的基础上,省略三音,而重复根音,营造出空灵的音乐效果。

譜例3

横线性织体是中国音乐区别于西方音乐最显著的特征,这源自于中国文化讲究时间性,而西方文化讲究空间性。于是,中国音乐惯以线条为手段,追求艺术的韵律感、深邃感和空灵感。在《夕阳箫鼓》中,第二乐段的旋律主题部分(谱例4)。伴随音乐织体的横向进行,作曲家还将传统旋律作曲法中的“连环扣”运用到作品中,使得每个乐节和乐句之间同音承递,环环相联。

谱例4

2、节奏和速度的张力

节奏和速度,形态各异,变化多端,是一首作品风格特征的灵魂因素,更是作品生命力和动态的骨干表现,一旦作品的节奏和速度发生变化,作品的轮廓将面目全非。在钢琴曲《夕阳箫鼓》中,一改西方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功能性均分律动”型,将散板、及大量的错综复杂的节奏植入到作品中,形成节奏速度的“非均分性”的张力。

《夕阳箫鼓》引子中(谱例5),以散板起始,节奏自由。伴随着两手交替由慢之快,由强至弱地敲击降B音,营造出由疏到密的鼓声从远方渐渐传来的意境。

谱例5

除了上述散板的运用外,大量使用“非功能性均分律动”,即打破原有小节中“强弱”模式规律,使得音乐节奏忽前忽后、忽明忽暗,层峦跌宕。

在《夕阳箫鼓》作品中,第六段的第8-12小节中(谱例6),第9小节的强拍不在首音,而在附点降G音,第10小节的强拍落在降D音。再如第9乐段(谱例7),节拍的重音均落在右手的附点八分音符的颤音上,将“洄澜拍岸”表现的淋漓尽致。

谱例6

谱例7

纵观整首作品,11个乐段的速度均不一样(如下图),细看每个乐段内部,其速度也不完全是一致。这样宏观乐段之间的速度,与微观乐句之间的速度,形成极大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灵动,富有张力。

3、延长与休止的张力

延长与休止是中国艺术审美中一对重要的元素,体现出动态与静态的相互辉映、一静一动的张力对比。中国艺术作品讲究“韵”,这种“韵”不是体现在如西方时间一样理性的计算上,而是体现在“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表达上。通过自由的延长或休止,增加听众对作品的期待感和无限的想象力,为新旧段落或者乐句之间的过渡做好准备。谱例8散板中的休止与延长,从某种角度而言。

谱例8

综上所述,古曲《夕阳箫鼓》移植到西洋乐器之所以成功,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审美取向息息相关。从主题上看,作品以传统文化意境的母题“月”、“山水”为基础,以韵味为核心,构成了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极不相同的审美思维和审美品格。从音乐张力的“静态张力”来看,无论是和声与织体、节奏与速度,还是休止与延长,运用中西合璧的作曲技法,极大地削弱西方音乐的技法性和功能性,突出保留中国音乐文化的民族性,從而构建成自在自得的精神特征、妙在简朴的形态特征及味在曲外的美感特征。

猜你喜欢

和弦张力夕阳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方寸之间
干式复合张力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