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行者”钟南山院士的家风渊源
2020-08-17康海燕
电影《无问西东》中有句台词:“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而钟南山就代表着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在大众心中,有这些就足够完美。
钟南山于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的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20世纪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可以说,钟南山的父母是20世纪医学界的著名人物。
出生于这样的医学世家,钟南山对医学也产生了兴趣,于是也从事了医学方面的研究。之后他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成为当今世界上呼吸内科的领军人物之一。中学时期,钟南山在广东省实验中学读书,成绩优异,认真刻苦,1955年考入北京医学院;他酷爱运动,1958年因体育成绩突出被抽调到北京市集训队训练,还在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男子400米跨栏的全国纪录。
1960年大学毕业后,钟南山成功留在北京大学任教。他1979年4月到英国进修,在伦敦大学和爱丁堡大学都学习过一段时间。进修结束后,钟南山没有选择留在英国,而是义不容辞回到祖国,为中国的医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袭承父亲的耳濡目染
对钟院士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父亲钟世藩。父亲早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五十年代国家还很贫穷,科研条件更是有限,他为了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自己的工资买来小白鼠做实验,家里也成了他的实验室。艰难时期钟世藩还痴心于研究,总结自己行医数十年的经验,写成了40万字的专著《儿科诊断和鉴别诊断》。1987年他去世前还念念不忘研究,常与儿子探讨病毒与磁场的关系。
钟南山深受父亲的影响,专注研究和医疗,正直真实,极其务实。父亲临终之际嘱咐他,“千万不要开追悼会,浪费别人的时间。”父亲还告诫钟南山,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都要诚实、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对钟南山影响至深,他的办公室至今还挂着“敢医敢言”四个大字。钟世藩常对钟南山说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能够在这世界上留下点东西,他就不算白活。”
來自名门母亲家的精神财富
家族的影响,一定也是钟南山秉承良好家风成长的背景,钟南山其实也深受厦门鼓浪屿母亲家庭环境的熏陶。
钟南山的母亲廖月琴出生在鼓浪屿廖家。廖家是鼓浪屿一个有名的家族,出了不少杰出的人才。钟南山的大姨妈廖素琴是上海第一医院营养室主任,廖素琴的丈夫戴天佑是著名的肺科专家,他们的儿子钟南山的表哥戴魁戎(戴克戎)是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的舅舅廖永廉是原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回鼓浪屿后成为原设于鼓浪屿的厦门第二医院内科主任,1957年首先在厦门发现福建省第一例钩端螺旋体病。钟南山的舅妈陈锦彩一辈子古道热肠,鼓浪屿当地人都称她“廖医生娘”,夫妇俩一直深受老鼓浪屿人的称道和感佩。
钟南山的堂祖父爷爷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先生,他的表舅林俊卿是著名声乐家,也是医学博士。有次记者问钟院士舅妈陈锦彩老人为什么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都发展特别全面,她这样回答:“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
干实事说真话成一生追求
钟南山医学成就很高,社会贡献很大,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人,他不讳言自己有过的教训。他在1997年所写的一篇自述中说:“1971年我(从北医)调回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当时是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起初,我很想当胸外科医生。医院的老医生却说:‘钟南山已经35岁了,还搞什么外科。结果我被安排到了医院急诊室。因毕业后没做过临床,一次出诊时将一名有结核病史的胃出血病人,误诊为‘结核性咯血,差点误了事。此事对我刺激很大。从此我刻苦钻研技术,废寝忘食,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八个月时间内,我写下了四大本医疗工作笔记,体重也掉了整整12公斤,但我很快胜任了临床工作。”
非典初期,钟南山坚持自己的看法,“一个是关于病原,到底是什么?一个是对这个病的认识,二三月份有人说控制了,我说没有控制。第三是我提出国际大协作的思路,有人说大协作是错的。”
他说他始终有一种信心,“主要是我们的国家,社会的风气,现在比较讲究实事求是,看事实,特别是群众。因此我不觉得压力很大,我也不觉得有多么可怕,我认为是可以过去的,我的动力比压力要大得多。”
一个84岁的老人上前线,让年轻人担忧汗颜的同时,对他更加牵挂尊重。“我这么多年一直跟学术界很好相处,就是说我要按照事实来说话。有时候大家观点不一样,争论得很厉害,一旦事实证明我错了,他们就可以说服我,我可以纠正过来。在学术界,大家都很强,压服是不行的,只能靠事实去说服。”
一个人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钟南山院士的铮铮铁骨和大无畏精神,是他的家庭给予他的精神滋养。
康海燕父母大学堂全国巡讲专家。著有《妈妈养育心经》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