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8-16黄彪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6期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临床效果

黄彪

【摘 要】目的:观察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10日医院收治的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0.00%,复发率为1.00%(1/100)低于对照组的16.00%(16/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较好,促进患者视力恢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临床效果

引言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主要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种角膜炎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流泪、畏光、眼痛等,且反复发作,发作时视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失明。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病率占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20%,主要与单疱病毒性感染、机体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在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治疗中,主要以预防视力下降、缩短病程、减少复发率为治疗目的,临床多采用更昔洛韦、阿昔洛韦等抗病毒治疗,疗效明显,但在缩短治疗时间及降低复发率方面并不十分理想。近年来,相关研究提出,在常规治疗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在促进疾病恢复、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方面具有积极意义。糖皮质激素的种类及使用方法多种,可局部点眼、包眼、结膜下注射,也可静脉滴注、口服等全身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1日-2019年2月10日某院收治的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纳入标准:(1)符合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诊断标准;(2)无药物使用禁忌证。排除标准:(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減少、血小板计数减少;(2)伴有眼部炎性反应;(3)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观察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0~60(40.01±1.15)岁。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21~60(41.12±1.26)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行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心电图等常规检测,并对患者角膜、视力、眼压进行检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更昔洛韦注射液(江苏涟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104;GanciclovirInjection;化学药品,2ml:50mg)5mg/kg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为1h,每天2次,连续治疗7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PfizerManu-facturingBelgiumNV,生产批号:130704,规格:40mg)20mg,球旁注射,1次/d,持续注射7d后停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86,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74,P<0.05)。见表2。

3讨论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是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所引起的角膜感染疾病,人类是HSV-Ⅰ的唯一天然宿主,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染。根据HSK病变累及的深度可将其分为三种临床类型:上皮型、基质型、内皮型。角膜基质属中胚叶组织,对HSV的易感性不如上皮细胞。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基质型目前主要认为是单纯疱疹病毒侵犯角膜基质,角膜对病毒产生过敏反应,病理特点为在角膜基质内有灰色环形浸润,角膜缘有局灶性血管炎。HSV感染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也参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与病毒本身的毒力情况和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在HSV感染患者的病变角膜中能够检测到针对HSV抗原的特异性CD4+和CD8+T淋巴细胞,进而证明细胞免疫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CD8+T淋巴细胞能够调控HSV介导的集体免疫病理反应,减低免疫损伤,进而起到保护作用。由CD4+T淋巴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是基质水肿的主要原因。多数临床上发生的HSV-1原发性角膜感染仅局限于上皮病变,但HSV-1能沿三叉神经末梢的轴浆逆行到三叉神经节形成潜伏感染。而角膜的原发上皮损害常很快消退,使角膜基质和内皮细胞免受损害。对于复发性感染,HSV-1首先感染角膜上皮细胞,形成上皮型损害。随着病变的不断恶化,角膜基质细胞可能受到累及,形成临床上更为常见的迁延性基质型角膜病损。由于HSV在三叉神经节及角膜内终生潜伏,HSK不可能完全根治,临床药物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病情发展和缓解症状。在HSK稳定期,抗病毒药物的局部治疗已不是主要的矛盾。皮质激素有明显减轻角膜免疫反应的作用和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局部应用可抑制角膜和色素膜的毛细血管形成,减轻浸润水肿和炎症对组织的损害,减少瘢痕和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角膜炎症消退。因此,在基质型HSK活动期,应当使用有效的抗HSV-1药物,并适当的辅助应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可以缓解因HSV-1存在而可能导致的过强自身免疫反应,以减轻临床症状和组织自身的损害。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高华.暴露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深层化脓性角膜炎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眼科杂志,2018,49(10).

李青.角膜溃疡清创联合羊膜覆盖术及药物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32(9).

猜你喜欢

糖皮质激素临床效果
慢阻肺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阿托伐他汀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
糖皮质激素应用于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分析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