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盈余管理

2020-08-16张妍

青年生活 2020年30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

张妍

摘要:众所周知,企业盈利能力是评价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重要表现,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对会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和控制,本文旨在对有关盈余管理的定义,盈余管理分类中的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的方式特点以及两种盈余管理的选择三部分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综述,为盈余管理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操纵

一、盈余管理的定义

在盈余管理的概念方面,正如盈余管理所引起的问题备受争议一样,至今在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戴维森等人在《会计商业语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会计戏法”(accounting magic),他的观点是,盈余管理,是指在不违背公认会计原则的条件下,把财务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用的有计划行动步骤地过程。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在《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的观点是:盈余管理是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中,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在企业的管理者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可供选择时,他们一定会选择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或使得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因此,盈余管理也可称为“会计政策管理”,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这是“经济收益观”的体现。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詹姆斯.M.瓦伦和保罗.M.希利在《盈余管理研究回顾及对会计准则建设的启示》中认为:盈余管理根据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变更财务报告时,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这一定义实际上将盈余管理完整的定义为业务活动层面上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制度运用层面上的应计盈余管理。具体来说,真实盈余管理指的是,管理者通过自己的意愿改变投资、筹资和经营活动的结构和运作时点,有目的的改变报告盈余,使得利益相关者相信这是在正常的经营情况下达到的盈余目标,它往往是在整个会计年度内改变经济活动。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在整个会计年度内改变经济活动的方式不同,指的是在临近期末时,利用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改变公司的真实经营业绩的行为。

二、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特点

真实盈余管理需要在公司生产、销售、管理等过程进行协调,而且需要在业务活动层面进行操纵,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难度较高,结果不确定性较大。由于真实盈余管操纵的是日常经济业务,从形式上看,与会计准则并不违背,所以,它的市场识别度较低,不存在相关的监管审查与诉讼风险。但是,真实盈余管理也具有很明显的缺陷。操纵日常经济业务会对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产生影响,公司不能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做出最佳经营决策,实际上是以牺牲企业价值为代价,从长期来看,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所以,真实盈余管理是较为激进的盈余管理方式。

与真实盈余管理不同的是,应计盈余管理主要针对会计制度的运用,改变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运作方式简单,结果直接、固定。但是,会计制度的制约使应计盈余管理操纵范围受限,一旦操纵不当,可能会违反会计准则。而且,应计盈余管理很容易被市场察觉,导致外部审计与监管机构的审查,公司可能会承担较高的诉讼风险。所以应计盈余管理是更为传统的盈余管理方式。

三、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

以前的盈余管理研究,认为公司只存在一种盈余管理方式(Dechow and Sloan 1991;Roychowd hury(2006)。事实上,管理者往往运用多种会计操纵方式来达到一个或多个目标(e.g. Cohen et al. 2008;Cohen andZarowin 2010;Badertscher 2011)。在选择盈余管理方式时,优先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方式,应计盈余管理方式只是作为补充。刘启亮(2011)发现公司出于盈余管理的不同动机,管理者会交互性的使用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协调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Zang(2012)研究中提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替代性,在年度终了时,管理者调整应计项目,是基于全年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的最终效果,说明管理者优先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方式,而应计盈余管理方式作为后续补充。李增福、郑友环等(2011)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再融资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盈余管理方式。当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不能可靠操纵时,管理者会更多的采用另外—种盈余管理方式。

四、结论

本文总结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定义、真实与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特点以及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盈余管理是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财务信息进行的控制和调整,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二是应加强对企业高管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法规教育。三是要加强外部监督,完善法律法规,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和辉.IPO盈余管理方式选择与经济后果[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15-16.

[2] 张晓烨.管理者背景特征与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方式选择[D]成都:西南財经大学,2013:12-13.

[3] 史志超.主体信用评级变化与盈余管理[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13-22.

[4] 李蓓蓓.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识别与控制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4-13.

[5] 顾振伟.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与方式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11-24.

[6] 何雪锋,张珑姣,王悠.分析师跟进、公司性质与盈余管理——基于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J].财会通讯2017(10).

[7] 段然.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全国流通经济.2019(12).

[8] Cohen D., A. Dey and T. Lys. Real and Accrual -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8, 83(3):757-787.

[9] Cohen,D. and P. Zarowin. 2010. Accrual based and real earnings managementactivities around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Economics 50 (1): 2-19.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所有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比较研究
审计质量、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浅析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的理影响
股权激励实施前后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比较研究
融资需求、银行关联与真实盈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