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2020-08-16柴方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柴方美

[摘 要]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教学综合评价以及实践基地建设六个方面提出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实现的途径,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顺带”接受思政教育。利用这种教育形式助力高校形成多维度的思政教育体系。促进显性思政教育和隐性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显性思政教育“孤军奋战”的局面。

[关键词] 隐性思政教育;显性思政教育;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62-03

近年来,随着“大思政”概念的提出,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也逐渐突显,并且受到思政教育者和各学科专业教师的高度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有其必要性,势在必行。

一 隐性思政教育解析

何为隐性思政教育呢?它是相对于显性思政教育而言的,显性思政教育是指各专业的通识课程,例如:毛泽东思想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与政策等。教师通过授课、讲座、专题教育、主题讨论的形式直接、正面地讲解思政课程内容,是有目的、系统、强制性质的课程。隐性思政教育则不同,它是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在非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中或者非思政教育课程本身蕴含的思政内容。隐性思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具有隐蔽性,教育方式比较温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从而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二 探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主要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设计课程三部分。

(一)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基础课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石,只有基础打牢了,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才能得心应手,在基础课学习中需要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将绘画思维转变成设计思维,增强他们观察的敏锐性,提高他们的设计、审美能力。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于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坚定的毅力,遇到困难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接受挑战的优秀品质。专业课学习过程也是助力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因此,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心理基础,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是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程包括建筑史、设计史、设计美学等。教育的文化价值包含文化的傳承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有利于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改善学生文化素养不足以支撑设计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实现学生个体知识的内化。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将思政教育内化为实践。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璀璨历史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中设计史、建筑史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建筑史中不仅对中国古典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介绍,还对不同地区的特色民居建筑进行了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也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了解了不同地区的建筑形式以及不同的建筑形式折射出的地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我国特有的建筑形式自身的魅力和价值。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要强调对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设计理念一直都在影响着设计的发展。例如:儒家的“天一合一”、道家的“施法自然、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设计理念,至今依然受到设计师们的推崇。学生只有了解本民族文化,热爱本民族文化,才能认同本民族文化,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三)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中探究隐性思政教育

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的特点探究,专业实践课蕴含着创新精神的隐性思政教育内容,设计的灵魂是创新,创新又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从专业实践课所包含的主体和客体探究,设计者作为社会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其所有的行为方式都要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致。设计者要遵循设计以人为本,设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业道德。这正体现了思政教育中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精神;从专业实践课的目的及实践过程探究,专业实践课的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实例练习让学生能够将设计理念转化成设计方案,再转化为现实的设计作品,并且为人所用。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的改善人的生存空间、营造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奠定基础。在专业实践课的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要求员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设计师已经不能仅凭一己之力完成较复杂的设计任务,纵观优秀的大型设计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的结果。专业实践课的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政教育的集体主义。

虽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思政教育二者的教育方式、学生的接受方式以及教育的成果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价值确有相同的部分,这些交叉点也就是隐藏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要深入挖掘,合理引导,充分认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并实现其教育价值。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如何实现,笔者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隐性思政教育水平、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建立隐性思政教育基地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确教学目标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规定该专业所培养的学生要德才兼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否则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是半成品。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同等重要,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多维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成果中即要体现出设计的创意性和专业性,也要体现出设计者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某些学生为了突出设计效果而不去考虑设计带来的社会问题,只考虑自己的设计创意而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甚至不顾社会的谴责。如采用较珍贵野生动物的皮毛来做客厅里的一块地毯,或者设计者不考虑设计区域中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迁徙习惯和设计的关系。应该说这种设计本身就违反了设计初衷,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不负责的设计行为,设计出来的作品形式无论多美观,它的内在都是丑陋的,终归是不会被人们接受的。因此,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在后续学生作品设计创作过程中,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才能更好地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加以正确引导,为学生毕业工作后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奠定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要不断丰富创新,与时俱进。首先,教师要关心、关注我国的发展,了解国家近期制定的政策方针,无论是隐性的思政教育还是显性的思政教育都是建立在国家的政策方针之下的,都是为了推动社会发展,造福人民而实施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教育与国家政策方针相结合,相得益彰。例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即要遵守2008年出臺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还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发展。设计具有时代性,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现实问题。这样的政策落实就需要具备设计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历史文化的综合性人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建设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为隐性思政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成果提供了机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就可以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景观设计为命题来进行案例创意设计,将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纳入教学内容中,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建设献言献策。

其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始终贯穿在教学内容中,滋养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又要不断创新,优秀的文化只有与时代同步,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例如,在展示设计课程中引入民间艺术,将展示设计课程的作业布置为民间艺术展厅设计,并要求学生对民间艺术进行创新表现。教师采用这样的作业布置方式有意识地强化隐性的思政教育内容,但又不强制,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教师的预先安排与设计的隐性思政内容,同时不会感受到额外的压力。在多元化的今天,我国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教师要辩证看待,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理性、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例如,街头文化思潮传入我国后,对室内外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将街头文化中消极因素转换成积极健康的元素,使其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本土化特征的设计风格,进而丰富本民族文化。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教学内容就不能仅仅限定于书本。例如:facebook、微信、公众号、线上课程等,教学内容来源途径丰富。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融合。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对于网络上艺术设计专业碎片化的信息,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学会判断真假、善恶、美丑,提升学生辨别能力,让学生在畅游知识海洋的同时避开礁石,最大化地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

(三)创新教学方法

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的特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教学地点也不能局限于课堂。例如,在无障碍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蒙上眼睛模拟盲人去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完成日常购物。让学生体会盲人在没有视觉引导的情况下,是怎样生活的,对公共空间有哪些设计上的需求,然后再进行无障碍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盲人生活的诸多不便,作为健康的人们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呢?作为设计师又如何从设计的角度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呢?进而引发学生对设计的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让学生通过体验更愿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弱势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这种体验式教学方法胜过传统的说教,学生也比较感兴趣,只有感同身受,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设计的作品才能折射出对盲人的关爱,体现设计为人服务的本质。同时也实现了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教学方法没有定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的方法,教师都可以去大胆尝试,以适应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如目前VR虚拟现实技术、云旅游服务技术都可以适当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中。利用VR虚拟技术去感受不同的空间形式,利用云旅游去感受我国不同地域的名胜古迹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对设计的影响。这些科学技术都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让教学方法更具科技化、时代化,突破地域、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助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及助力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也要动态发展与时代同步。

(四)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

在“大思政”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是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的关键点。教师要重视思政教育对本专业学生的影响,意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虽然是专业课教师,也要提高思政学习意识,多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有教师要形成专业内课程协同联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努力将隐性思政内容始终贯穿于环境艺术设计所有专业课中,避免脱节、断层的现象。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要与显性思政教育教师多沟通、多交流,共同探讨思政教育的方法跨学科协同育人,以实现显性思政教师与隐性思政教师共同进步的目的。

除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自身需要加强思政理论学习之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为专业教师创造学习机会搭建平台,从理论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水平。为专业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隐性思政教育奠定基础。同时还要鼓励专业教师大胆尝试创新隐性思政教育方法,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对于专业教师在隐性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优秀成果,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宣传,带动隐性思政教育的发展。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要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才能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的隐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掌握好引导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接受隐性思政教育。

(五)建立综合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不全面的现象,单纯从专业角度评价,缺乏对隐性思政教育成果的评价。这就导致师生对隐性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即便有些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评价体系中包含隐性思政教育评价,但也出现了难评价、评价模糊的现象。例如,隐性思政教育的成效有时候并不能马上就在学生身上体现。往往只有通过一些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展现出来。教育德为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迫切需要建立合理全面的评价机制,细化评价标准用以监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通过教学评价体系强化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引起师生的高度关注。并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共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

(六)建立隐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

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基地,主要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角度出发,而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却较少考虑,在建设隐性思政教育基地时,可以选取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例如,西安无论是用来作为建筑写生基地、还是图案写生基地,都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理想基地。有些思政教育基地也可以用来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基地,整合教育资源。例如:红色旅游基地、传统文化基地,针对这些基地进行考察,之后再进行设计创作,不仅完成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顺带”进行了思政教育。很好地将环境艺术设计所蕴含的思政内容表现出来,为学生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创造了条件。

四 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隐性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校显性思政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主力军,其他课程中的隐性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二者相得益彰,形成联动,共同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并构建思政教育的跨专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思政教育的改革创新,推动思政教育向多维度发展。深入挖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中隐性思政教育有利于实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提升环境艺术设计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有利于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价值,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隐性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隐性思政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窦志.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以驻保高校为例[J]. 新西部(下旬·理论),2018(4):2-2.

[2]周一叶.生态文明非正式制度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08):212-213.

[3]石清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育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5):7-8.

[4]崔景朋.移动学习环境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6):1-2.

(责任编辑: 姜海晶)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设计
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住宅小区绿色化景观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探析
浅议对环艺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
关于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凸显探索
符号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文化表征浅析
景观设计发展思考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学科发展趋势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