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实践重塑

2020-08-15粟誉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9期
关键词:新时代

粟誉

摘 要:高校集体主义教育有利于培养时代青年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基石。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强化集体主义研究,立足新时代集体主义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体价值观与水平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工具理性下的集体主义人文价值缺失的现实矛盾,探寻以关系纽带充塑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主客体兼性贯穿全过程教育、优良家风引导集体主义情感取向“三位一体”路径,积极推进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实践重塑。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重塑路径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新时代“00”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春笋,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根基,然则在推进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仍存在众多现实挑战,因此,践行“00”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新时代集体主义观,亦是构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使命内容。

一、深刻把握集体主义的丰富意蕴和时代内涵

“集体”一词源生于政治学术语范围,原意:从属一定阶级、国家的属类联合体。随着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壮大,经济基础的变革,助推一定阶级思想意识的深化与转变。西方学者对集体主义释意为:保障国家内个人的自由与财务安全为前提的“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侧重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权利义务共同体。集体实为协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共同。马克思把其划为“虚幻”、“真实”两类,并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

中国作为一个典型垂直集体主义国家,自古至今,流淌着深厚的集体主义色彩血脉,同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生,以血缘纽带形成的封建“宗法集体主义”,故此,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家庭-宗族-家族-国家-社会”渐进式封建伦理宗法。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主张: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坚持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罗国杰先生对“集体主义”内涵做了更为系统地丰富:以道德原则来阐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作为最高原则;以哲学思想来阐释,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以财产制度来阐释,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集体主义并非僵化而静止的概念,而是一项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集体主义的思想原料也并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新时代下,“00”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是以提升个人品质,积极融入社群集体全面发展的人文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逐步形成系统地、科学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石。

二、全面认识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的现实挑战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带来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而带来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嬗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挑战。

(一)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体价值观与水平集体主义的现实矛盾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调整期,信息网络的多元价值观在不断的影响着青年群体。新一代大学生群体构成以全新一代“00”后为主体。作为同网络共同成长的一代人,网络已经深深融入“00”大学生群体的生活中。网络不仅作为一种技术形态,更因为其文化形态与传播特性和年轻人的心理诉求不谋而合。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有西方个独立、个体成就需求,又有传统的集体主义的一面,在圈群中依赖他人,认同亚文化。同传统的集体主义不同的表现在于,新一代“00”后大学生对于集体呈现出的是等级观念弱化,寻求平等关系的“水平集体主义”。新一代“00”后大学生从家庭组成来看逐步稳定成“421”的家庭模式,环境也逐渐转为更多元包容的社会,因此,该群体对于青年个体价值认可度较高,主张按照个人的意愿追求理想、取得成就。与此同时,对于集体,新一代“00”大学生具备“同伴文化”意识的群体特征,藉由网络化亚文化圈群群体的活动和交流,从而建立圈群归属感,亚文化的圈群交流,需要是平等的状态以此共进。网络时代化下青年大学生呈现出:个体价值观与水平集体主义的现实矛盾。

(二)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

新时代“00”大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阶段的集体主义教育课程载体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照知识体系对现阶段集体主义德育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于党员和干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以要求该部分群体在个体生活实践中集体优先准则;二是对道德觉悟较高的个人群体,以要求该部分群体在无私奉献于集体的精神导向;三是普通群众群体,以要求该部分群体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的基本条件。依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方能使效能最大化。教育内容的正确、丰富、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现。依照集体主义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要求,在统一的教材内容中难以体现。每个大学生群体在面对集体主义时,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思考深度,部分同学在家庭教育小环境中,已经很好地践行坚信着;部分同学在私人环境下,未曾体悟过集体主义,在处于个人认同的阶段。在面对不同层次的思想教育者,教材内容“一刀切”式的解决平均问题,并没有处理好“层次性”的问题,集体主义的教育内容也缺乏实效性。

(三)工具理性下的集体主义人文价值缺失

人们达到合乎个体理性目标而选择合适的方法、行為和工具的价值观念,即“工具理性”。尽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及自媒体的发展推动了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的实效提升,在现有的“三教中心”(即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教室中心)为系统的教学基础下,把“集体主义价值”教育编程为:高效率、可预测、可计算及全面控制的教学系统。如何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例如:考试通过率和评估优秀率)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集体主义”的教育教学中,大学生和教师群体都在工具理性下,过分追求“高效率”,忽视了“人文价值”的温情。教育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灌输,本质上是立德树人。通过集体主义的德育,培养学生如何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中,更好地融入“社会大集体”,培养大学生集体意识、学会融入集体、学会引领集体、学会塑造集体。理性的效率如实推进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人文价值也是我们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

三、积极推进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实践重塑

重塑新时代大學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必须从教育现实存在的问题中着手,深入剖析,问诊寻根,着手培育新时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积极推进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的实践重塑。

(一)正确认识全媒体涵化格局,以关系纽带充塑大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全媒体化变局与经济现代性进程中异化主义同水平集体主义、网络化时代个体价值主义的崛起具有同频共振的快速发展趋势,各类主义群状态呈现着类同性的共同点,不仅是一个结果呈现,亦是一个过程演变。正确认识全媒体涵化变局是新时代“00”大学生立足认识、了解和反思自我与社会的首要前提。全媒体涵化时代多元主义泛起导致新时代“00”大学生个体价值与水平集体主义的现实矛盾,因此,一方面需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集体价值教育隐性渗透到“00”大学生亚文化圈群中,把价值、理想信念同担当化为内在文化,成为圈群中的“常识”。另一方面,鼓励新时代“00”大学生积极参与同伴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并把所参加的各类公益活动纳入学习实践考评体系,构建同辈群公益活动圈,加强群体间亲密关系,弘扬志愿精神,凝结集体向心力,更传播社会正能量。通过在同辈圈群中践行“集体主义”,将正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的实践活动中,借助移动网络媒介制造共联的亲密关系,以同辈手段为达手形成良性互动。最后,在多元共生的纽带关系中,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个人和集体思潮价值,解决二者间的现实矛盾,充塑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时代精神,构建新时达集体主义的友好认同的共同环境。

(二)深化新时代集体主义教育多渠道,以主客体兼性贯穿全过程教育

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并非是静止而孤立的教育名词,相反,它是一项紧跟时代变化不断深化发展的实践活动。在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量标准化的前提下,强化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不但要依托高校传统的课程主渠道,更要因时而化创新集体主义教育多渠道,系统学习新时代集体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教育不拘于传统书本教材,集体主义的深刻内涵也存在于新时代的时代下,通过灵活的主题案例研讨,例如:“时代楷模”专题等,深挖“时代人物”中的集体主义价值及当代启示。锻炼学生的思辨思维,培养正确的集体价值观,把教学主体与客体兼容为一体,促使学生从传统“教学客体”-“教学主体”的柔性转化。课堂外,集体的构建还存在于班级、社团、宿舍“三位一体”。通过构建班级、社团、宿舍共同体,深化圈内集体责任感,把教材内容外化于“真实集体”,个体才能在其中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人的本质。

(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优良家风引导集体主义情感取向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加强新时代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教育认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价值,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集体主义的内容摘选出来,加以糅合内化。荀子曰:礼以顺人心为本。礼制的制定为了安顺民心、稳定秩序。人们只有遵守社会的制度礼仪,才能保证群体特征,避免因不遵守礼制而互相斗争,造成群体间的分离。中国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视道德理想的实现,集体中美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美德在形成正确的恩智观念时,总要通过实践来落实。只有将道德原则转化为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发挥道德原则的积极作用。墨家也倡导“以身戴行”,正如道家所提倡的“躬行”的重要意义。因此,理论的观念需要践行到实践指导中。家庭作为学生成长启蒙的先启之地,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家长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身先士卒做好教育示范作用,通过家庭集体活动,引导孩子的价值观,让孩子在言传身教中充分感受集体主义教育的魅力。所以,强调个体环境中的家庭教育,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塑造优良家风,引导新时代“00”大学生集体主义情感取向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2] 范迎波,个体化变局下大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04):108-112.

[3] 殷文,张杰.水平集体主义与参与式文化——网络化时代青年个人价值观新变化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120-129.

[4] 王学俭,顾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新特点与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10-15.

猜你喜欢

新时代
新时代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及思路创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