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承载网络新技术
——SR技术研究与分析
2020-08-15刘晓村焦明涛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郑州450007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湖北武汉430048
段 宏,刘晓村,焦明涛(.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河南郑州 450007;.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湖北武汉 430048)
0 引言
随着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宣布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时代。中国也成为继韩国、美国、瑞士、英国后,第5个正式商用5G的国家。
1G、2G、3G 和4G 主要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5G 除满足于“人与人”之间的通信需求外,还极大程度满足于“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通信需求。5G 的优势主要体现在eMBB、uRLLC、mMTC 三大应用场景。这些应用场景对5G 承载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海量连接、网络切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承载要求。因此,SR(Segment Routing)、FlexE(Flexible Ethernet)和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等5G 承载网络新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为业界所广泛接受。本文主要对SR技术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1 SR技术简介
1.1 SR技术产生的背景
在传统MPLS 承载网络中,通常采用OSPF/ISIS 作为IGP 协议,采用MP-BGP 传递VPN 信息,并使用LDP/RSVP-TE 分配标签,实现流量工程及带宽控制管理。经过长期应用和实践发现,若要进一步提升网络性能,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a)协议过多。除IGP、BGP 外,还需运行LDP/RSVP-TE 协议,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协议之间交互的复杂度,给网络部署和运维带来很大问题。
b)网络效率低。沿标签交换路径,需逐跳解析、交换和传递标签。
c)RSVP-TE是一种“永远在用”的方案,其带宽需要在每一跳进行预留,且每一跳的状态均需要保持更新,占用大量网络资源。同时,它对等价多路径(ECMP——Equal Cost Multi Path)的支持较差。
d)无环路备份/远端无环路备份(LFA/RLFA)不能100%形成FRR 保护,备份/修复路径不一定是收敛后的路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结合5G等新技术对承载网络的需求,逐步开始启用SR技术。
1.2 SR技术的理念
SR 英文全称为Segment Routing,直译为“段”“路由”。SR 的概念和技术体系由美国Cisco 公司于2013年首次提出,其发明者和重要推动者是Cisco 院士Clarence Filsfils。
SR 技术被称为“下一代MPLS”技术,它采用一种全新的网络理念,即应用驱动网络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下,网络是计算平台,Segment是指令,两者有机配合将应用需求自动、无缝地映射到网络基础设施之上,进而实现端到端的配置及调度。SR 的源路由和无状态特性使其成为SDN/NFV 在IP 网络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技术,已逐渐成为SDN 的主流网络架构标准,它在控制颗粒度、运营复杂度中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结合了“集中控制的大局观与分布智能的精细化”两方面的优势,在现代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广域骨干网络和本地承载网络的设计、控制和操作的演进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SR被誉为是继MPLS之后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2 SR技术原理
SR 是基于源路由机制的一种技术架构,通过在源节点的数据包报头中插入带顺序的Segment 列表,来指示接收到这些数据包的节点如何处理和转发这些数据包,进而实现对路径的控制。
SR 不需要LDP 和RSVP-TE 协议,仅需对IGP、BGP 协议简单扩展,就可以实现TE、FRR、MPLS VPN等功能,大大简化了网络协议和部署,并且可以和现有MPLS 技术无缝互操作,支持由MPLS 网络向SR 的平滑演进和升级。
2.1 Segment介绍
Segment 中文直译为“段”,在SR 技术中其本质含义为“指令”,即节点针对所接收到的数据包要执行的指令,指令的例子包括依据最短路径转发数据包到目的地、通过指定接口转发数据包、将数据包发送到指定应用/服务实例等。
Segment 可以划分为全局Segment 和本地Segment。
2.1.1 全局Segment
全局Segment 是指SR 域中所有节点均支持与全局Segment 相关联的指令,并且每个节点在其转发表中均安装全局Segment 的指令。常见的全局Segment分类如图1所示,其Segment指令含义如表1所示。
以IGP Prefix Segment 为例,其转发示意图如图2所示。节点1~4、11、12 对应的前缀分别为1.1.1.1/32~1.1.1.4/32、1.1.1.11/32、1.1.1.12/32,其中前缀1.1.1.12/32对应的Segment为16012。
若在源节点11 给Payload(净荷)压入Segment{16012},由于每条链路的Cost 值均相同,因此源节点11到目的节点12的最短等价路径有2条,所以Payload将沿着图中2条红线所示路径转发至节点12。
图1 常见的全局Segment分类示意图
表1 常见的全局Segment的指令含义
图2 IGP Prefix Segment转发示意图
2.1.2 本地Segment
本地Segment 是指只有生成本地Segment 的节点支持与该本地Segment 相关联的指令,并且只有生成本地Segment 的节点在其转发表中安装相关联的指令。常见的本地Segment 分类如图3 所示,其Segment指令含义如表2所示。
以IGP Adjacency Segment 为例,其转发示意图如图4 所示。节点1~4、11、12 及对应的前缀配置同图3。节点1 至节点3、节点11 的单方向Segment 分别为30103、30111;节点11 至节点3 的单方向Segment 分别为31103。
表2 常见的本地Segment的指令含义
由于每条链路的Cost 值均相同,由源节点1 到目的节点3的流量,一般情况下将沿节点1至节点3的最短直达路由转发。若在源节点1 给Payload(净荷)压入Segment{30111,31103},则表示将Payload 沿着与该Segment 相关联的邻接链路(即30111,31103)转发,详见图4 中红线所示路径,以达到人工控制转发路径的目的。
2.2 SR功能实现
Segment 是SR 的构建模块,这些构建模块可以被组合起来形成Segment 列表,生成一条转发路径。SR将代表转发路径的Segment 列表编码在数据包头部,随数据包传输。接收节点收到数据包后,对Segment列表进行解析,如果Segment 列表顶部的Segment 与本节点不匹配,则使用ECMP 方式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节点;如果与本节点匹配,则弹出该标识,然后进行下一步处理。如此往复,最终引导数据在网络中实现端到端的传输。通过SR功能,实现本地网中路由器A和广域网中路由器B进行通信的示意如图5所示。
图3 常见的本地Segment分类示意图
图4 IGP Adjacency Segment转发示意图
图5 典型的SR功能实现示意图
2.2.1 期望的转发路径
a)源节点13 至本地网与广域网之间的边界节点5。
b)节点5至节点7。
c)节点7 沿着低时延、高Cost 值链路至目的节点8。
2.2.2 SR实现方法
a)在源节点13 给Payload(净荷)压入Segment 列表{16005,16007,30708}。
b)16005 与16007 的Segment 类型为IGP Prefix Segment(全局Segment);30708 的Segment 类型为IGP Adjacency Segment(本地Segment)。
2.2.3 实际转发路径及说明
a)16005 引导流量沿着“节点13→节点14→节点5”、“节点13→节点15→节点5”路径(图5 中红色路径),由节点13 转发至节点5。这2 条路径负载均衡且互为保护。
b)16007(图5 中黄色路径)转发原理与16005 相同,不再赘述。
c)30708 引导流量沿着低时延、高Cost 值的路径(图5中紫色路径)至节点8。
通常,Segment 列表只需由3 个或4 个Segment 组成,即可实现数据端到端的转发。
3 SR技术在5G承载网络的应用
5G 时代,承载网络目前的主流技术仍然为MPLS。针对MPLS 控制平面,对现有IGP 协议、BGP 协议简单扩展,增加SR信息,即可实现SR控制功能;针对MPLS数据平面,无需做任何改变就可以实现SR 转发功能。因此,可以在MPLS 网络中无缝部署SR。同时,SR 的源路由特性,使得SR 技术可以与SDN 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进行集中式控制,实现端到端的数据转发。典型的5G承载网络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典型的5G承载网络架构示意图
3.1 SR控制平面
对MPLS 控制平面的IGP、BGP 协议进行扩展,可实现SR的控制功能。
3.1.1 SR IGP控制平面
SR IGP控制平面,分为ISIS SR和OSPF SR 2类。
ISIS 是一个高度可扩展的协议,不使用固定格式通告,而是使用类型/长度/值(TLV)三元组来编码其通告中的信息。通过定义新TLV 或扩展现有TLV,将IGP Prefix Segment 和IGP Adjacency Segment 等附加到各种前缀和邻接通告TLV上,可以实现ISIS SR控制平面功能。
OSPF 通过引入不透明链路状态通告(Opaque LSA)的方式对现有固定长度的链路状态通告(LSA)协议进行扩展,并结合扩展前缀TLV和扩展链路TLV,来支持IGP Prefix Segment 和IGP Adjacency Segment 等功能,进而实现OSPF SR控制平面功能。
IGP Prefix Segment、IGP Adjacency Segment 等使用链路状态IGP通告进行分发。
3.1.2 SR BGP控制平面
SR 通过对BGP 进行扩展来通告BGP Prefix Segment 等。BGP Prefix Segment 等属性字段包含一个或多个TLV,目前已定义的TLV 有:标签索引(Label-Index)TLV、始发者(Originator)SRGB TLV、IPv6 SID TLV。支持SR 功能的节点,将前缀对应的BGP Prefix Segment 等附加到BGP 的前缀通告中,进而实现基于BGP协议的SR BGP控制平面功能。
3.2 SR数据平面
SR 数据包在其头部携带Segment 列表,其基本操作主要有3 种:压入(PUSH)、继续(CONTINUE)、下一个(NEXT)。
SR 应用于MPLS 架构后,根据MPLS 架构规范(RFC 3031)定义的MPLS 转发操作,通过对数据包头部的标签栈执行3 个基本操作:压入(PUSH)、交换(SWAP)、弹出(POP)来实现SR 数据平面的相关操作。具体的操作映射方式详见表3。
表3 Segment列表操作映射到MPLS标签栈操作对照表
3.3 SR分类及特性
SR 技术主要包括SR-BE(Segment Routing-Best Effort)和SR-TE(Segment Routing-Traffic Engineering)2 种。SR-BE 是指IGP 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SPF)计算得到最优SR LSP。SR-TE 是指基于TE 的约束属性,利用SR协议创建的隧道。
3.3.1 SR-BE
SR-BE 通常基于IGP Prefix Segment,由IGP 使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得到最优SR LSP,其创建和数据转发过程可与LDP LSP 进行类比。典型的SR-BE原理示意图(基于MPLS架构)如图7所示。
SR-BE建立的主要步骤如下:
图7 典型的SR-BE原理示意图(基于MPLS架构)
a)网络配置:对网络中的节点配置SR 全局块(SRGB——Segment Routing Global Block)和标签块索引(Prefix SID),通过IGP报文泛洪扩散。通常情况下,各节点SRGB范围均保持一致,以便统一规划和管理。
b)标签分配:各节点解析接收到的IGP 报文,根据自己的SRGB 计算自己的标签值,计算公式为本节点的标签值=本节点的SRGB起始值+Prefix SID;同时,该节点根据下一跳节点发布的SRGB 计算本节点的出向标签值,公式为本节点的出向标签值=下一跳节点的SRGB起始值+Prefix SID。
c)路径计算:各节点根据IGP 收集到的拓扑,使用相同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计算标签转发路径,生成转发表项,建立SR-BE LSP。
d)数据转发:沿着SR-BE LSP 的路径,通过MPLS架构的标签栈操作方式PUSH、SWAP、POP 实现SR 数据转发功能。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基于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如果存在2 条或多条等价标签转发路径,则这些路径以负载分担的方式转发数据,并且互为保护。
3.3.2 SR-TE
SR-TE 通常基于IGP Adjacency Segment,一般由控制器负责计算SR LSP,并将与路径对应的标签栈下发给数据平面进行转发操作,其创建和数据转发过程可与RSVP-TE LSP 进行类比。在SR-TE 隧道的入节点上,源节点设备根据标签栈控制数据在网络中的转发路径。典型的SR-TE 原理示意图(基于MPLS 架构)如图8所示。
SR-TE建立的主要步骤如下:
图8 典型的SR-TE原理示意图(基于MPLS架构)
a)基础配置:网络中的节点配置IGP SR,生成链路拓扑和标签信息(配置过程与SR-BE 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b)信息上报:由BGP 链路状态(BGP-LS——Border Gateway Protocol-Link State)将拓扑和标签信息上报给控制器。
c)链路生成:由路径计算单元通信协议(PCEP——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完成标签转发路径计算。
d)信息下发:控制器通过NETCONF和PCEP分别将隧道配置和标签栈信息下发给节点。
e)隧道建立:节点根据隧道配置和标签栈信息建立SR-TE隧道,并将隧道的LSP状态上报控制器。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SR-TE 可分为严格约束和松散约束。若SR-TE 严格控制端到端的每一跳路径(如图8 所示),则称之为严格约束;若SR-TE 只对部分路径进行约束,则称之为松散约束,此时未被约束的路径默认按照支持ECMP 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转发数据。
3.3.3 SR保护技术
常见的SR 保护技术有Hot-Standby 保护、TE FRR保护、TI-LFA FRR保护等。
a)Hot-Standby保护(又称为LSP 1∶1)。Hot-Standby是指创建主用LSP后随即创建备用LSP,备用LSP始终处于热备份状态。当源节点感知到主用LSP故障时,直接将流量切换到备用LSP,备用LSP提供整条LSP级别的保护。
Hot-Standby 保护一般应用于SR-TE,是一种端到端的保护技术。
b)TE FRR 保护。流量工程快速重路由(TE FRR——Traffic Engineering Fast ReRoute)会预先建立绕过故障链路或者节点的备份路径,使得隧道链路或节点故障时不依赖IGP 协议的重收敛(IGP 重收敛涉及CSPF 重新计算路径、LSP 重新建立等过程,速度较慢),快速切换到备份路径,避免流量丢失。流量从备份路径转发的同时,头节点会继续发起主路径的重建。
TE FRR保护一般应用于SR-TE,是一种局部保护技术。
c)TI-LFA FRR 保护。拓扑无关无环路备份快速重路由(TI-LFA FRR——Topology Independent-Loop Free Alternate Fast ReRoute)基于RLFA 技术原理并与SR 显示路径相结合,可保证节点或链路理论上形成100%的FRR保护,从而弥补传统LFA/RLFA 保护技术不一定形成100%保护的缺点。当某处链路或节点故障时,将选择收敛后的路径作为备份路由转发路径,继续转发流量,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流量的丢失。
TI-LFA FRR 保护一般应用于SR-BE,也可应用于SR-TE,只要理论上存在保护的可能性,则可针对任意拓扑结构提供保护。
3.3.4 SR特点及优势
由于SR 基于源路由技术,摒弃LDP/RSVP-TE 协议,仅对IGP/BGP 协议扩展即可实现SR 功能,且保护技术新增TI-LFA 方式,因此相比传统MPLS LDP/RSVP-TE技术,具有显著的特点及优势,传统MPLS技术与SR技术对比如表4所示。
SR 技术可根据业务类型、网络架构、配置要求等因素,合理选择SR-BE、SR-TE 或二者组合,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SR-BE、SR-TE的特点如表5所示。
4 总结和展望
SR 基于源路由技术,简化控制平面协议,通过源节点控制和调整业务路径,同时可以更好地与SDN 相结合,保持集中式控制和分布式之间的平衡,并且通过TI-LFA 和Hot-Standby等多种保护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上可对任意场景提供100%的保护。SR代表的是一种应用驱动网络的全新网络理念,被誉为是继MPLS之后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以5G为引领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对承载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海量连接、网络切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以SR 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在承载网络的广泛应用,通信网络逐步向着更简捷、更高效、更智能、更安全、更快速的方向演进,也必将极大地促进车联网、智慧城市、智慧工业、智慧医疗等行业兴盛,从而助推国民经济的长足发展。
表4 传统MPLS技术与SR技术对比表
表5 SR-BE与SR-TE特点对比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