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防控中一线医务人员关爱体系建设研究*
2020-08-15袁永庆李锴科喻佳洁李幼平
姜 洁 袁永庆 白 雪 李锴科 喻佳洁 李幼平
保护好一线医务人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防控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一线疫情防控专家指出,当前一线医务人员最缺乏的是关心,特别是持续关心。如何在极限条件下合理人力资源调度使用,加强一线医务人员关爱体系建设和研究,是当前最必要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公共产品供求平衡理论,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对比现行政策供给和关怀策略,优化机制设计,旨在构建关爱参与突发传染性疾病防控的一线医务人员体系,同时为上级决策和同行借鉴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为参与新冠肺炎防控的一线医务人员,调查范围尽可能覆盖全国各地,重点为四川省和湖北省(含外省支援医务人员),主要采用问卷星的线上调查方式。
1.2 调查内容
涉及五个方面:(1)个人基本信息;(2)防护支撑;(3)心理支撑;(4)服务支撑;(5)家庭支撑。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和相关性分析。
1.4 质量控制
问卷调查表由循证医学、公共管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等相关专家参与讨论制定,反复征求武汉市一线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经预调查后反复修改形成。调查结果由问卷星自动导出,两名学生培训合格后标化数据格式,并进行逻辑纠错和检查。
2 结果
2.1 一线医务人员关爱需求分析
2020年2月9日~16日收回有效问卷2 868份。疫情发生前在武汉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占6.28%,医疗队支援而赴武汉工作的占6.10%。
2.1.1 个人信息
如表1所示:(1)性别: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与护士参与度相关;(2)年龄:25岁~40岁的青年占中坚力量(73.19%),不乏95后的新生力量(9.62%);(3)岗位:护士(71.86%)占绝对多数,与此次疾病特性对护理需求相关,但也需后勤辅助支撑,如制氧工程师等;(4)学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比例分别为:69.93%、7.25%、1.99%,分析岗位与学历的相关性,护士多为本科;(5)从事职业的时间:工作5年以上的一线医务人员占75.77%,提示一线医务人员具备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6)抗击疫情工作点:隔离病房相对较高,其余是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涉及的影像医学检查,来院诊疗可能涉及的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实验医学等。“其他”类主要为呼吸、感染、重症等病房工作人员;(7)参与此次疫情防控的一线医务人员中在隔离病房、呼吸、感染、重症等病区工作,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青年女性护士是关爱体系需求分析和政策供给的主要关注对象。
2.1.2 防护支撑
因新冠病毒极具传染性,一线医务人员的防护认知、能力和装备极其重要,调查显示,93.30%的医务人员认为新冠肺炎防护专项培训到位,96.55%的医务人员清楚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由于对疾病本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和治病机理等认知不足,超过一半的一线医务人员认为工作中暴露感染风险机会高或较高,对疾病诊断和治疗(56.00%)、病例定义及人群预防(44.00%)、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穿脱顺序等(43.58%)、流行病学如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等(38.42%)、清洁消毒(38.11%)和隔离(35.77%)等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强烈。调查客观反映疫情初期部分防护物品未能完全保证,主要为防护服(45.01%)、医用防护口罩(41.88%)、医用外科口罩(41.81%)、护目镜(40.06%)、隔离衣(35.77%)等。超过一半的一线医务人员认为工作中暴露感染风险较高。见表2。
2.1.3 心理支撑
如表3所示,尽管13.70%的一线医务人员也表现出对疾病的担心,但仍充分发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持续的疫情信息刺激,高强度、高压力、高负荷的防治工作以及特殊的工作环境,容易导致一线医务人员出现应激反应。
用华西心晴指数量表评估此次参与调查的一线医务人员,结果提示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需持续高度关注。其中,11.94%和5.26%的一线医务人员分别有轻度和中度不良情绪,应进一步评估咨询;3.91%的一线医务人员具有较重或重度的不良情绪(抑郁/焦虑),3.05%的人员呈现极高风险,均应由专业心理保健队主动联系和干预;因调查时武汉一线医务人员持续工作15天以下的占31.27%,这部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滞缓出现,警醒必须高度重视和科学进行心理干预。见表4。
表2 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医务人员防护支撑情况
表3 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心理支撑情况
表4 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华西心晴指数量表评估结果
2.1.4 后勤服务保障支撑
如表5所示,购买一线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疫情的专项保险是当前比较聚焦的需求(87.24%)。条件许可的医疗机构应关注工作餐质量、提供必要的单独住宿和交通支持需求。持久的疫情攻坚战不可避免造成一线医务人员身心疲惫,采取适当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如专项补贴(18.79%)、轮休安排(19.18%)等,能很好地凝聚团队力量,保持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在激励方式上,如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的职称晋升绿色通道(22.56%)有利于形成长效机制和后续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资源调度。
表5 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后勤服务保障支撑情况
2.1.5 家庭支撑
一方面,一线医务人员家属既能理解他们的职业责任和使命,积极支持参加疫情防控(82.70%);但同时又会高度担心他们的安全(80.76%)。另一方面,56.49%的一线医务人员会因全力参与救治无法陪伴家属而心生担忧,且69.32%认为自身可能会给家属造成感染风险。家庭支撑主要体现在:关心家属健康(48.85%),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和口罩等防护物资;购买疫情相关的专项保险(42.61%),加强必要的意外保障;对家属进行通俗易懂的科普宣教(35.81%)和恰当心理辅导(32.50%),用专业知识消除不必要的担忧和顾虑;关心照顾年幼子女(31.56%)和年长老人(27.79%)等。见表6。
表6 新冠肺炎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家庭支撑情况
3 讨论与建议
3.1 一线医务人员关爱需求问题分析
专业、及时和有针对性的需求调查是为了更好地找准问题,优化完善。分析客观数据可知:(1)防护支撑是一线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除了及时到位的专业装备,调查提示强化规范培训至关重要,如有关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诊疗、疾病诊断与预防和防护用品穿脱等知识。(2)心理支撑反映一线医务人员承受多重压力,尽管社会开始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但限于应急状态下,忽略或欠缺持续追踪特殊工作环境对他们生活状态和工作情绪的深远影响。(3)后勤服务保障支撑解决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也提示医疗救治需要全方位的支撑和激励。(4)家庭支撑提示一线医务人员集合家庭和社会角色的双重身份,切实关爱不仅应关注个人维度,还应关注家庭维度。
3.2 政策支撑质效分析
公共政策不仅是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及限制,更是对蕴涵价值追求的公共行动的积极确认与鼓励[1]。关爱政策最核心的内容和显著特征就是价值导向性,现行政策体现了中央决策层对这一问题的感知与态度、价值和事实判断。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发生1个月内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机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个国家部委发布了一线医务人员关爱关怀相关政策14项,其中涉及后勤服务保障的文件11项,防护支撑的文件4项,心理支撑的文件2项,家庭支撑的文件2项,但政策支撑文件以通知和公告较多,解决当前短期问题为主,与一线医务人员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1)全视角(全要素)关注不够:尽管政策数量较多,但内容主要聚焦在防护支撑和后勤服务保障支撑的相关内容上,前期关爱政策重视防护支撑,同时多次强调重在一线医务人员薪酬待遇保障和提升,优秀先进事迹表扬与宣传等,与需求调研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心理支撑与家庭支撑在政策中虽有提及,但缺少专门、系统化且有侧重的干预策略。尤其是在一线医务人员普遍关心的专项保险、技能培训、心理影响因素、心理变化和家人健康保障和科普宣传等方面体现不足,思想动态主动掌握不够。(2)连续性(全周期)支撑不够:虽然政策出台及时,但较多立足于现实问题解决,缺乏对长效机制的考量,如安全的执业环境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
3.3 循证构建一线医务人员关爱体系
基于新冠肺炎一线医务人员关爱需求与国家政策供给的对比分析,本文将从公共产品供求平衡理论出发,把实际需求和政策供给作为一线医务人员关怀体系建设中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并进一步分类分级细化。本文主要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观点,试图循证构建以人为本,适用于防控社会突发传染性疾病的一线医务人员全要素(政治、工作、待遇、心理、文化)、全周期(从医务人员职业素养培养到疫情结束后的身心关怀策略)的关爱体系,见图1,以期提升一线医务人员政策支撑与关爱需求的契合度。
图1 一线医务人员关爱体系构想
3.3.1 全要素关爱体系
员工关怀(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指组织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包括职业安全、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等多个方面[2]。疫情防控中一线医务人员的压力来自多个方面:(1)医疗救治压力大:高强高压工作下,加之对疾病本身和治疗机理认知不足。(2)职业安全受威胁:医务人员疫情中防护装备的支撑保障、患者及时收治情况及预期等均给就医秩序带来挑战。(3)社会环境期望高:医务人员是新冠肺炎患者生命的希望,社会舆论和各方期望造成无形压力。(4)心理干预:一线医务人员长期受各种疫情信息的影响,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干预指导原则》的分级,属心理干预的第一级人群和重点对象。
以人为本是疫情防控中一线医务人员关爱体系建设的核心宗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示关怀既包括生理上的需要,如良好的睡眠、健康的饮食等;也包括职业安全的需要,如医疗秩序、职业防护等;还包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患者的肯定、社会的认可和职业成就感等。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3]同样提示,对疫情一线医务人员的关爱不仅涵盖保健因素,如工作条件、补助待遇等,且应包含激励因素,如工作本身的意义、责任感和发展等。分析关爱政策供给,提供了较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激励手段,但仍需进一步精准关怀对象,如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家庭等均导致需求不同;进一步凝练形成政治、工作、待遇、心理、文化五位一体的多样化、分层次、全要素关爱体系;进一步发挥居于高层次和重要意义的政治关怀作用,提升一线医务人员社会地位,坚定政治信仰和职业责任[4]。
3.3.2 全周期关爱体系
保护好一线医务人员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关爱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应急管理,而应贯穿常态工作和职业发展始终,以备战时之需。(1)医学生培养:大力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医学人文教育和价值引领贯穿医教研管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人员选派:在符合专业条件时,尽可能人性化考虑,不允许带病上岗,不鼓励夫妻双方均上一线,不建议历次艰难险重任务均压固定骨干等。医疗机构应按事件种类常态备好各类梯队人员,并实时培训和演练。(3)岗前培训:尽可能给予时间、物资、心理和家庭准备,提供科学详尽、务实管用的专业和心理培训。(4)工作执行:深入了解实际需求,关爱工作,提升职业成就感;关爱环境,创造舒适硬件环境和舒心人际环境;关爱“琐事”,切实解决个人和家庭实际困难;关爱心理,加强思政工作,释疑解惑,疏导情绪,强化职业认同度。(5)隔离期:疫情的特殊性,接触确诊患者参与救治的一线医务人员都有一定的隔离期。突然从繁重的救治任务中松弛下来与外界物理隔离,需在空间、后勤服务保障和心理上提供一定支持,防止后疫情时期的思想问题。(6)结束后: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关怀不是一时之事,急需时不顾生命挺身而出,疫情结束后就不管不顾。良好的医疗秩序与和谐的医患关系需全社会共同持续努力。对一线医务人员疫情期间的特殊贡献从职称评聘等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予肯定。着眼长远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包含事业发展、能力提升、弹性福利、情商开发、职业信仰和生活关怀等内容的常态关爱体系[5]。(7)文化建设:充分尊重与肯定每一个岗位的价值,关注老中青和各序列多元主体,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使职业信仰上升为团队的集体认同,使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年轻医护一代,使关爱体系真正转化为医务人员建设健康中国的前行力量。
3.4 适用性与局限性
本文以新冠肺炎防控中一线医务人员关爱需求分析为切入点,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提炼总结适用于突发传染性疾病一线医务人员关爱体系的基本要素,以期为类似应急情况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实用性。但本文也存在一定不足,后续研究仍考虑优化:(1)武汉一线医务人员样本选择不够全面。(2)疫情防控仍在持续进行,一线医务人员对问卷调查涉及的各项指标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出现变化,后续跟踪和对照研究不足。(3)指标间相关性统计分析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