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大学在服务社会中绽放时代光芒

2020-08-15冯增俊

教育现代化 2020年102期
关键词:大学服务发展

冯增俊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孙明英博士著的《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终于出版了,从攻读博士初时起意,到今日成书面世,反复研讨,历时近10年之“不易”,令人感慨颇多。现时高教论著之多可谓车载斗量,但专论大学服务社会之著作却还很少有,尤其在中国这还是一个颇具深究探讨的有重要价值主题。一位青年学者能有如此学识定力和慧眼,直视其主题内在之独特藴义,不会因近来某些鼓动实例表述时尚而放弃对发展规律和本质的探讨,更难宁可贵的是她近十年来持续艰忍探究不辍,义无反顾,其意志之坚定,令人感怀。有人把大学任务或职能列举有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及服务社会,有人则认为还应加上文化传承,称之四项。而在该书看来,无论怎么列出、列出多少,“服务社会”不仅仅是一种大学职能,而且必定是大学甚至是教育的核心涵义或基本价值。因为无论是培养人才、科研乃至文化传承都必须是服务社会的,都必须以服务社会的某种方式体现,都必须以服务社会作为终极目的。以这点来审视孙明英的这部新作,才会发见这本著作所关注的根本要点和真正意义。其次,当下正值中国全力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时刻,发展教育尤其是发展大学的作用重大,为全民瞩目,特别对那些投入巨资的大学寄予厚望,恰逢其时又遭遇美国给中国13所大学列上“实体清单”,大学怎么办自然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正由于该书聚焦“大学服务社会”,一语点中大学办学之关键,与各种表述相比就自然显得更加鲜明。这也正是之所以该主题言者纷纷,但做大论者却未曾见有,皆因这一主题关乎大学办学大计让人不得不讲,却又因受传统教育观之视角所限,难有新解所致。

孙明英直接用“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题写书名,以其开宗明义指明服务社会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现象的关键体现。教育人类学研究表明,类人猿向人转变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学习动物本能性的生存技术,并在族群中传播学习从而提升该族群部落生存水平。可见,对类人猿乃至人类来说,生存技能是首位的,关键的。因此这种生存技能的学习(教育)是人类生成、发展之根本,也是激发工具发明,推进工业革命之根源,更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利器。国家之所以兴旺、人才之所以辈出,文化之所以传承,社会之所以日新月异,皆由于这种“服务社会”的教育属性所赐。因此,“服务社会”是教育的本质特性,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职能。偏离这个特性,教育就会出问题,大学就会丧失其应有的作用。这点堪称该书精髓,是该书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作为研究大学的博士论文如果忽视这一审视坐标,就将失去全部立论基础。

《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另一值得称道的是,该书对大学服务社会做了较准确和科学的理解和诠释。一者是把“大学服务社会”看成是一种科学教育观,一种办学思想和办学方向,既不是某种学科的简单布局,也不等同于时下创收性的“社会服务”。二者是强化“大学服务社会”中作用产业发展的功能特性,突出大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互动机制,强调了必须从本国本地经济的总需要出发,以社会发展效益为准绳。在作者看来,“大学服务社会”已成为教育扎入社会体系中的强大“根系”,在反复互动协调作用下,逐步形成一种通过变革教育满足社会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新发展由此再推进大学新变革这种不断循坏递进上升的“教育创新驱动机制”。实践证明,所有发达国家都是通过“教育服务社会”来实现崛起的。17世纪英国通过“专利法”、“学徒制”等政策推进教育服务社会,培养一代工匠,激发社会创造力,引发工业革命,缔造了大不列颠帝国辉煌;18世纪拿破仑关闭巴黎大学创办理工等各种专科学校,成就了法国的伟大崛起;而德国1807年首创实科中学,普法战争后大力发展工科教育体系为主导的教育服务社会机制,培养高级工科人才,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德国发展的神话;美国建国后苦苦寻求兴国大计,后从1817年西点军校改制培养急需民用工程技术人才解决发展困境中得到启发,从创立伦多塞理工学院和私立高校改制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受阻中坚定推行大学改革,颁布“莫里尔法案”,建构起大学服务社会体制,开启了美国繁荣富强之路。“服务社会”是大学扎入社会发展之根,根深方可叶茂,茁壮成长。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遵循这一发展规律的结果。

《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亮点正是倡导大学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联性规律,击中中国教育要成为推助民族伟大复兴动力的关键脉门,突出强化了“大学服务社会”必然关注新产业发展的未来教育功能,即发挥大学激发、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新科技,配合新基建,发展新工科及新文化建设。对中国来说,尤其必须要从读书做官、文凭之上的传统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其首要之一是贯彻“五面向”,即先是必须强调教育(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才能面向人民,服务人民,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这样,大学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出一流科技成果,使教育成为第一生产力。只有这样,大学才能促使中国成为科技创新大国、制造实力大国。可见,我们应认真探讨“大学服务社会”的内涵和实践模式,科学地诠释其根本,这既是大学发展之本,也是国家迎来鼎盛之根,其意义之深远,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通读《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你还会获得一个重要认知,即在林林总总的高等教育研究论著中,不只是真正面对大学服务社会的研究不多,甚至依然存在许多对大学服务社会理解上的不少偏差。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特定时代演变出来的某些做法曾静给某些人带来利益,造成的人们认知误解。原始社会的教育存在于人类各种生存活动之中,教育直接决定生存;随着生产力提高产生了阶级和脑体劳动分工,致使教育本性被异化,读书权被统治阶级垄断,文凭作为特权标志被捧宠;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教育与生存能否结合及如何结合就成为决定国家发展的新课题。这时,教育内涵变化和形式多样也致使教育理解各异,如居于不同教育立场,或出于读书能增长知识,或据于读书应考获取功名晋官,或出于大学某种作用来理解大学等等,不一而足,虽有其合理性,但是假如不从“大学服务社会”的本质特性上把握,顺其规律统摄总局,就会出现方向性偏差,导致错误的结果。如中国直到现在文凭主义依然在大学教育中占据强势导向地位就是明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不断强化高校向专业化转型正是纠偏传统办学模式和对“服务社会”的实践诠释。最近美国之所以把中国13所大学列入“实体清单”,正是这些大学的“服务社会”做得好贡献大的原因。

《大学服务社会模式研究》的写作特点也值得赞许,该书不停留在对概念的解析,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大学发展历程的考察以及具体历史实践分析,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践实证探讨相结合,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比较不同实践体在“大学服务社会”中的具体表现方式,以此从更全面的角度观察和审析大学服务社会的成效,为我们理解和认识当下大学服务社会新方式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书写作始于中国迈向新时代的第一脚步声中,从2012年作者进入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初,就确定了研究心向,其间不断探究钻研,后虽然学科并转致使研究拖延,但研究初心坚毅执着,历久弥新,令人敬佩。尽管书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提升之处,然能从一部有新意的书中读到大学的未来走向,探视到教育践行中的规律和民族发展的教育战略精要,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消沉情绪带来些许亮色,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在此,祝贺孙明英的新研究成果,也感动她的努力!

猜你喜欢

大学服务发展
“留白”是个大学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