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析
2020-08-15王勤英黄志宇周莹王平武元鹏王瑞芳
王勤英,黄志宇,周莹,王平,武元鹏,王瑞芳
(西南石油大学 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四川 成都)
一 引言
2013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建设展现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和新格局,成为我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对外合作的新亮点。“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既是国际经济合作网络、国家发展战略、国家构想的统一,又是人类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统一[1]。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下,有效开展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约56% 的重点地区位于西部,因此,西部地区对于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尤为重要[2]。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作为文化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为服务国家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支撑、引领我国西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基于自身发展特色构建“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对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化开放具有重要影响。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定位
在新中国的办学历史中, 高等教育分行业办学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这也造就了为数众多的依托行业发展, 在行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形成明显优势和显著特色的高等院校,即行业特色型高校。该类高校为行业技术进步及地方和国家经济、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创建之初便与行业发展紧密联系,因此,其发展定位也与综合性大学具有较大差异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在诸多方面特色显著,主要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注重特色的传承,提升国际化水平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创立、建设与发展一直与行业紧密相连,行业特色已渗入高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及环节,如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均体现了行业在技术和人才上的主要需求。同时,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行业的需求会随之发生提升或改变。行业特色型高校也会与时俱进,有针对性地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的修订,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发展史上充分体现着行业的发展进程。行业特色也是高校发展的立足点和优势所在,是保证行业特色高校在特定行业中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基本保障。对于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而言,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基于自身特色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是迎合时代发展和国家政策导向的又一工作重点。
(二)强化行业特色学科,保证竞争优势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体系与行业紧密联系而且较为集中,是解决行业共性技术问题的重要依托,在本行业领域具有绝对的优势和国内外影响力。在我国“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往往是体现行业特色的强势学科,如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西南石油大学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成都理工大学的“地质学”。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不断强化行业特色学科的发展是保证其竞争优势和支撑其他临近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不断提升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依托。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行业菁英人才培养
基于行业特色型高校与行业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具有广泛联系与合作的先天优势,学生具有实习和实训的丰富资源。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除基础通识性课程之外,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行业特色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充分在专业知识教育与技术实践上与时俱进,通过外籍师资及国际网络课程的引入及与其他国家行业特色型院校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为行业输送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精英技术人才。
(四)深化行业服务,拓展服务领域
行业特色型高校自成立起就已经具有明确的服务行业,高校特色传承的过程是由人才输入、技术攻关到参与企业建设等不断深化行业服务的过程。同时,基于高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拓展服务对象和领域,建立多方位的合作交流体系,对助力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影响力提升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在为行业服务、满足行业需求的同时还应着重发展行业创新文化, 成为行业国内外创新文化的中心。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行业特色型高校主要面向行业需求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够胜任行业中的管理、技术及研发相关岗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行业发展迅速,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和转变,而目前特别是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普遍存在人才培养体系陈旧,与企业用人标准吻合度存在一定差距;实习实践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如何抓住机遇,不断针对行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的“国际化和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夯实行业特色型高校的行业服务力及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中的贡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认真分析自身发展情况和目标,坚持以自我特色为核心,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将国际资源向自身特色人才培养倾斜,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发挥特色学科优势,促进人才国际化联合培养
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特色学科往往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外同类型行业特色型院校、研究机构及主流企业等在科研及技术服务上已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因此,基于本土行业主体技术需求,在国际层面上加强推进与同类型行业特色机构及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使学生同时接受本土和其他国家的专业技术知识教育,对提升学生特定行业的服务力和国际化视野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坚持特色人才培养,提升课程及实践的国际化水平
行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行业特色型高校发展的根基所在,因此,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目标应该是培养既能够扎实服务本土行业发展,又具有国际化认知水平的优秀人才。高校应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并有选择地引进专业相关的国际公开课及专业拓展课程,提升学生日常培养的国际化专业知识的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整体的专业技术知识认知观。此外,注重学生实践环节的国际化建设,积极为学生提供参与海外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多层次的国际化互动,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课程及实践体系。
(三)以行业特色科研方向为抓手,加大海外师资引进力度
基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研特色,一方面大力引进优秀的外籍及具有海外学历的专业师资,一方面依托国家及学校政策有计划地分批选派部分优秀教师赴国外留学访学。提高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水平不仅有利于推进全外文讲授课程体系的建设,保证国际化影响在学生培养的全流程中常态化,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与海外机构的科研合作与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机会。此外,加强海外师资与学生在科研及学生活动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也有助于学生切实了解国内外教育教学现状,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四)积极开展留学生招生工作,助推人才培养国际化
留学生招生可以有效地推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全方位的国际化进程。首先,留学生招生有利于形成更加完善和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惠及本土学生的课程体系国际化;其次,留学生的培养迫使本土教师必须在自身的语言、教学方法、跨文化沟通等能力上不断提高以适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再次,留学生招生要求高校针对国际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更加国际化,有助于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最后,课程教学及学生活动过程中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充分互动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行业特色型高校在留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一贯注重本土特色,在培养模式上打破留学生培养和中国学生培养的界限,切实推行“趋同管理”和“统一培养模式”[3]。
四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为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众多挑战。第一,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智力支持匮乏是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化过程中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第二,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与东部及南部地区高校相比资源较为有限,高层次人才引进存在困难,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支持不足;第三,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虽然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但整体国际化水平并不高,存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陈旧、服务团队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是西部地区高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难点所在,在人才培养国际化过程中需要进行重大变革。因此,西部地区行业特色型高校“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师资、学生课程体系、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革新和国际化,虽然任重道远,但已成为行业特色型高校谋求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