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大学课堂师生理性互动的教学督导效能提升机制研究

2020-08-15王玉芳

教育现代化 2020年104期
关键词:评教督导分数

王玉芳

(南京审计大学 教务委员会,江苏 南京)

一 引言

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在很多方面都与加强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由于大学教学质量缺乏基础教育上的一些硬性指标,很多高校通常会以学生评教分数作为重要评价指标,直接与教师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甚至采取末位淘汰或一票否决机制。教师为了避免学生评教分数偏低对自身利益的不利影响,往往会纵容大学生课堂教学上的一些非理性要求,不但造成学生评教分数无法真实反映教学质量,甚至导致课堂教学、平时成绩考核和试卷难度都大幅下降,大学课堂充满各种非理性消极互动。如何充分有效发挥教学督导作用,有效纠正课堂教学非理性行为,在推动师生理性互动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1]。

二 大学生课堂非理性师生互动问题分析

(一) 大学课堂师生非理性互动的行为表现

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撕裂和颠倒,已成为当前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主客体关系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责呈现非理性互换,有些缺乏自控力的学生任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在课堂上做出与听课无关的活动,诸如沉浸于手机游戏,或者忙于用社交软件聊天。教师在按学校制度规劝无果后,通常不会采取引发冲突的强制措施,以避免因课堂管理过严而导致学生评教分数过低,影响未来年度考核或职称晋升。教师面对学生各种缺乏理性的课堂行为,以及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交流互动,只能消极地以自言自语、自问自答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导致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的成就感和受尊重感,教学热情不断下降,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甚至开始逃离教学岗而选择科研或行政岗。即便那些被评为受学生喜爱老师的教师,也在长期努力纠正学生非理性行为中承受过大压力,难以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

(二) 大学课堂师生缺乏理性互动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从教学目的、教师职业道德,还是学生知识与能力获取,师生之间都应是一种积极的合作关系。因为学生非理性动机而导致课堂教学消极互动,以及优秀教师逃离课堂教学一线,不但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厌倦,而且最终是学生遭受巨大的无形损失。大学课堂缺乏师生理性互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中,学生具有决定教师职称晋升和年度评优的评教权力,而学校又过度地非理性利用学生的评教分数。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即便学生给每位老师都给予很高的评教分数,学校依然会采取末位淘汰机制,造成教师之间竞争性地讨好学生获取更高位次的评教分数等级,造成教师更加容易纵容学生的非理性要求;二是在家庭宠爱甚至是溺爱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像祖父或父辈那样经历艰苦生活磨练,缺乏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充分认知,而家长为了应对子女高考压力而灌输的“大学可以好好放松”的思想,也对学生对大学教育重要性缺乏理性认知,从所谓的放松学习过度演变为放纵游戏;三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总体比较脆弱,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课程考试和平时作业要求过高,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抵触,甚至在因为考试不及格而无法正常毕业时,还会做出一些偏激的极端行为;四是在自媒体盛行的当下,有些学生对老师的行为和讲课过于苛刻偏激,甚至片面截取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放到个人微博或微信空间,给老师课堂教学行为举止和语言表达等都带来较大心理压力,使一些调动课堂氛围的表达方式受到非理性限制。

(三) 大学课堂缺乏师生理性互动的后果

学生的未来发展未必与课程分数高低直接相关,而是能否系统扎实地掌握专业培养方案上的课程知识与实践技能。基于获取较高评教分数而取悦学生的动机,教师必然会在课堂内容、作业和考试难度等方面降低标准,其后果就是,无论学生是否认真听课或完成作业,教师都会给出让学生满意的平时成绩,甚至是无差异高分或满分,这对那些只关注分数的学生来说,更加不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由此形成不断负强化的消极互动。在学校察觉到此类非理性或者违规行为以后,又会出台各种规章制度,严格限制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试卷难度,即便是所有学生都非常优秀,也不能普遍给予高分,最终导致教师与学生形成利益联盟,共同对抗教学督导和学校的教学检查,甚至直接或间接透露试卷内容。学生除了非理性获取到满意的课程分数以外,难以真正系统地学习到课程知识。教师则在纵容学生的非理性行为中,职业尊严备受打击,在学生非理性诉求和学校片面的严格考核的夹缝中,应付性完成课堂教学内容,造成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普遍下降,更不愿意积极主动将科研中取得的前沿成果,以公共选修课或通识课等方式,更好反哺教学扩展学生知识面。当前高质量公选课程和通识课程的供给短缺,已开始困扰大学生教学培养方案的实施。

三 师生课堂教学缺乏非理性互动的教学督导纠偏机制

(一) 高校教学督导的职能定位

教学督导不只是监督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还应是推动师生提升课堂理性互动的桥梁媒介,并秉承监督管理和服务高度一体化理念。相对于传统上作为学校监督教师教学行为的代理人,当代教学督导的职能定位应该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导向,基于课堂教学监测情况,发现并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更多地提供建设性督导服务。针对大学课堂存在的师生非理性互动行为,教学督导应该更加谨慎地对教师课堂行为做出全面的客观评价,不仅要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氛围和积极互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因而,教学督导应从教师监督者的角色,转变为更加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者,客观理性地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行为进行综合评价,保护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学督导成员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丰富教学经验和技能,在必要的情况下为相同专业或课程教师提供示范性教学,推动教学监管制度更加合理,在多个维度上协同提升课堂教学理性互动程度。

(二) 教学督导对课堂师生非理性互动的纠偏机制

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上,真正基于学习的动机而理性对待教学内容,而且教师也能够基于职业道德规范和对学生的关爱,勤勉尽责地为学生成长而努力上好课,那么基于监管动机的教学督导也就不再需要。同样,如果教师能够勤勉尽责地上好课,即便因为教学能力和授课技巧而出现一些问题,教学督导也应该基于建设性目的,建立起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更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授课技巧,而不是将督导内容作为实施奖惩的关键依据。教学督导对课堂教学非理性行为的纠偏,应该针对大学生非理性课堂学习行为,以学生成长和知识技能提升为目的,以保护和充分激发教师的上课积极性为导向,对教师教学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对教师提出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过多要求,尤其是过度注重学生的评教分数,容易将教学工作置于高风险状态,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更不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客观理性,可以更好维护师生的切身利益,在没有掺杂私人偏好前提下,督促提升师生积极互动行为的理性程度。

(三) 更好发挥纠偏机制的教学督导职责改进

勤勉尽责地高质量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的最终目标。即便是按照一些高校采取的在教学岗位上“非升即走”的转岗制度,也是为了将确实不适于教学岗位的教师,转向管理岗或后勤岗,但这部分教师终究是极少的[3]。在教师的学历或科研能力相对较高的背景下,教学督导的基本职责在于督促教师勤勉尽责教育好学生,推动学生更勤奋认真地学习,并在推动形成师生理性教学互动中,不断完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传统督导方式是针对特定教师、特定课堂和特定时间进行督导,尤其是较为集中于教学检查阶段,例如期初和期中检查阶段。要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督导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实现教学督导全覆盖,包括每位教师、每门课程和每个星期,督导内容涵盖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评分依据,以及教学内容和试卷难易度等。实现教学内容全覆盖的关键,在于改进教学督导方式和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例如远程监控督导、随机抽样督导方式等。只有尽可能实现全覆盖,才能使教学质量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准确。在常规督导的基础上,还要设置应急教学督导机制,重点督导学生反映问题比较突出或矛盾比较集中的内容,及时客观公正地解决师生互动中的问题,既要防止极端事件出现,也要赋予教师更大的课堂控制权。

四 促进课堂质量良性提高的督导效能提升机制

(一) 坚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主导的专业督导机制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最终的教学质量,而对教学水平的评价不能只关注外在表现,应从专业角度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从评价中提出专业性指导意见。尽管有些教师因性格原因而缺乏风趣幽默语言,缺乏学生课堂行为的驾驭能力,但教学内容科学严谨,与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丰富的案例、风趣的语言和轻松的氛围存在一定差距,容易让学生感觉沉闷。但学生如果能理性的、沉下心来认证听讲,却能够真正从教师严谨的教学中学到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教学督导应该从专业角度,重点关注学生评教分数偏高和偏低两类群体,判断分数偏高者是否存在非理性纵容学生的行为,为分数偏低但教学认真者出谋划策,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2]。除通过加强本校相同专业教师的相互听课,相互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外,还可以聘请兄弟院校教师提供不定期现场指导。也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资料、教学影像或线上课程,外送给其他高水平同行专家进行综合诊断,协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并通过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师生之间更加积极的理性互动。

(二) 有效防范师生非理性利益联盟博弈的督导机制

由于学校对课堂教学评教分数的过度利用,即便有少数学生提出非理性需求,教师基于评教分数考虑,往往也会顺应少数学生的非理性需求,并从中获取不至于被末位淘汰的评教分数,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整体质量下降。为了避免师生非理性课堂互动带来的消极后果,教学督导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手段,防范师生之间形成的违背教学初衷的利益联盟。要有效破解师生利益联盟,比较理想的办法就是实现教学督导全覆盖,但也容易受到教学督导经费和人员数量限制。从教学督导的薪酬或津贴来看,大部分高校的督导薪酬都是按完整的课时确定的,事先有明确的教学督导任务、时间节点和到堂督导数量,进而影响到督导的覆盖面和监督效率。对此,教学督导在内容设置和时间安排上,应该实现随机性全覆盖,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将传统的满堂听课督导,分解为不定时抽取课堂片段,甚至采取教学现场随机督导方式,包括在教室内外的定期与不定期观察、巡视等,并根据观察和巡视发现的风险隐患,确定重点督导教师、重点监督课程或课堂,然后再采取定期全程跟踪督导等措施,最大程度防范师生非理性利益联盟的形成。

(三) 非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督导机制

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非理性行为,通常与教学内容本身没有直接关联性,因而在教学督导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对非专业教学内容实施交叉督导机制,充分利用教师之间的学生评教分数上的竞争机制,相互挤压学生评教分数中的水分。通过充分发挥教师之间的相互督导作用,有效破解教师之间的非理性竞争机制。非专业教学内容交叉督导可行性的依据,一是尽管教学内容存在专业性差异,但优秀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的教学技巧都存在很多共同之处,不同专业教师之间可以对此类内容进行相互监督[4];二是不同教师之间对课堂教学非理性互动的内容都比较熟悉,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叉督导,有助于深入发现各种非理性互动行为,更全面纠正非理性利益博弈,协助教学督导提升督导效能。实施非专业教学内容的交叉督导,应该尽量规避相同教学部门教师相互听课,防范同部门教师利益联盟或恶意行为等极端问题。因而,非专业内容交叉督导应跨学院实施,使教学督导更加全面和更加客观理性。当所有老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关系都是良好的,就应根据原始分数而不是顺位进行科学评价,慎重末位淘汰机制,教学督导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而不是遴选或淘汰教师,无论教学质量水平高低,末位总是始终存在的,长期末位淘汰在理论上将会把所有的老师都淘汰掉,显然不符合大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管理要求。

(四) 将学生评教分数与教师考核评价审慎挂钩

学生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受益者,但短期内有些学生缺乏理性认知,难以从更长远的全生命周期成长角度客观理性地评价教学质量。如果学校机械地将学生评教分数置于一票否决地位,最终将会导致每位老师或每门课的非理性课堂互动,必然会推动形成违规性的师生利益联盟,甚至出现有悖于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尊严的教师逆向讨好更不优秀学生的问题,不但引起教师给出的学生成绩不公平问题,也会起到反向消极互动激励问题,即认真刻苦学习的学生的相对成绩反而偏低,学生付出的努力与实际成绩之间不对等。如此以来,导致课堂教学将会更加趋向于消极的非理性互动。教学督导与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有益于学生的协同合作关系,教学督导既要保护学生利益,也要保护教师利益。在有教学督导的规范而有效的促进作用机制下[5],对学生的评教分数应该更加审慎利用,不能与教师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等机械联系起来,除非评价机制是建立在公正而有效的教学督导基础之上的。

五 结语

无论是从大学办学宗旨、教师职业道德,还是从学生在校学习的最终目的,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内容和学业,都需要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师生之间积极的课堂理性互动实现的。由于不合理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以及教学督导制度设计缺陷,在学生心理认知尚不成熟、社会认知尚不理性的情况下,通常会非理性地利用教学评教制度,对教师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要求,导致课堂缺乏理性互动,诱导大量的损害教学质量的消极现象。教学督导既要从提升教学质量上加强教学监督,也要从保护教师积极性和主体地位上,切实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推动大学课堂师生理性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评教督导分数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分数的脚步
分数的由来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可怕的分数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