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实践对分课堂常见困惑分析

2020-08-15万宝莹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广州510631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环节

◎万宝莹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广东 广州 510631)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基于脑科学、培养高阶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提出在教育界引发普遍关注,获得广泛的认可和积极的实践.在小学数学实践对分课堂的过程中,时常有一些教师提出关于教师精讲和学生不探究的困惑.为了帮助教师们透彻理解对分教学模式,更好地实践对分课堂,切实改变教学行为,让学习真正在课堂发生,现将常见困惑列举和分析如下:

一、教师精讲时采用直接告知方式教学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吗?

我们首先看看对分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模仿:(知道是什么)指把教师讲授、呈现和展示的学习内容按照原有的形式进行复述和模仿的能力.

第二层次是理解:(明白为什么)指对学习内容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能够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能把习得的内容进行变换并用新的形式进行表达.

第三层次是运用:(能够迁移)指将学习的内容和行为方式应用于有别于学习过程的新情境、新场景去解决新问题.

第四层次是创造:(远程迁移)是运用的高级阶段.涉及的迁移要足够大、足够远,新的情境和问题与学习过程的情境、问题有十分显著的区别.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差不多都要走这四个层次,其中最高的层次是创新,教师应主要培养中小学生相对创新的能力.昨天学生不能说的,今天能说了;一个同学没有解决,另一个同学能够解决.这些都是超越自我的,都叫相对创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从不知道到知道,通过顿悟实现了一个突破,思维能力就提升了,创新能力也就提升了.

接着我们看看对分课堂是如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师精讲环节,教师对学习内容有引导,但不穷尽,教师只提供完整的知识框架和对重点难点的处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内化吸收.自主练习环节,强调学生要进行安静、深入、系统的思考.学生整合思维,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规避碎片化学习的误区,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环节让每位学生有备而来,都有机会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在同伴讨论中质疑别人,为自己辩护,在观点的碰撞交锋中检验修正自己的思想.只有同伴讨论,才能让每个人的头脑更加清楚、更加灵活,让大家彼此顺畅沟通,彼此愉快合作.让大部分学生开口,并且说得好,是培养高阶思维的必经阶段.全班交流环节,教师帮助解决小组里无法解决、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问,有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本课知识,获得强烈的收获感和成就感.对分课堂就是这样通过四个螺旋上升、紧密关联的课堂环节,落实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的.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什么通篇师生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效率低?

传统课堂,常常是教师提出一连串精心设计的关键问题,通过个别精英学生的回答,推进教学进程,美其名曰:“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只是学优生在表演,卖弄自己的聪明和提前学会的知识,让学困生越来越自惭形秽.学生做一题,教师讲一题仍然是传统讲授,因为这样的教学没有给每个学生开口表达想法、提出疑问和修正错误的机会.

知识并不是教师讲过了,讲清楚了,学生就会了.学生一定要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成功了才是真正懂了.心理学上认为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只有从行为上看到一个人能够较为稳定、可靠地解决一类问题,才可以认为这个人具备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口头表达能力强,那是因为我们看到他表达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的行为.课堂上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必须用精练的语言系统呈现新知,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之后一定要挤出时间让学生独立练习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识成功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加正确行为出现的频率,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师精讲环节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学生不探究,是否只是知其然,而没有知其所以然?

探究式学习又称发现式学习,是杜威最早提出并在教学中使用的.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经过十多年的实验,改革最终以对提高教育质量“毫无作用”的惨败局面而告终,其中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式学习法是改革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学新教授指出:“科学研究是产生知识的过程,而学习教育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要求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夸大了学生的能力,脱离了现实.在很多情况下,探究式学习既无必要,又不可能.”

现在课堂上布置的合作探究任务,常常大大超出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不给每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探究实际沦为学优生主导、普通学生陪衬的活动.这样的课堂,多数学生得不到关注和尊重,无法为全体学生清晰地呈现新知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无效探究同时也侵占了学生独立内化、质疑问难的时间.这些都加速导致我国目前中小学最大的课堂困境:课堂上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学生大量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加.

以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对分课堂精讲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带着学生经历一遍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先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把三角形平移,就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最后总结: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这样的讲授给学生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系统,非常高效,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独立学习环节,为了促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更深刻的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创新,除了课本的基础题和提高题外,笔者还设计了两道练习题:

1.与图1 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有图( )(填序号).

图1

(学生只有透彻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才能正确选出答案②③)

2.变一变,算一算.请把图2 进行适当变形,再求出它的面积.

图2

(学生利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图2 转换成长是5 cm、宽是4 cm 的长方形,或底是4 cm、高是5 cm 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是10 cm、宽是2 cm的长方形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独立学习后,再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可加深其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理解,同时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模仿、理解、运用和创造四个层次,落实了高阶思维的培养,这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体验型、操作型数学知识能用对分课堂模式吗?

为说明这个问题,这里以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为例.克和千克这两个概念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所以这节课需要带领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找一找、猜一猜、说一说等活动初步建立1 克和1 千克的质量观念.本节课可以用“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克和千克”引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然后教师精讲环节用以下流程教学:

一、第一次对分:认识质量单位:克(学习时间:15 分钟)

1.教师精讲天平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演示用天平称出一枚2 分硬币是1 克.

2.学生掂一掂一枚2 分硬币,认真感受1 克的质量.然后学生独立掂一掂,分别感受一小包冲剂(10 克),一包饼干(100 克),一包盐(500 克)的质量.找一找、估一估身边什么物品的质量和它们差不多.

3.和同桌说说什么物品的质量比1 克轻,刚才掂的每个商品的质量是多少,身边什么物品的质量分别和它们差不多.

4.教师抽查学生是否能准确说出商品的质量,估计质量差不多的物品是否合理.

二、第二次对分: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学习时间:10 分钟)

1.教师请学生掂一掂1 千克面条,感受1 千克的质量.演示如何使用弹簧秤,怎样读数.称出两包500 克的盐,也指向1 千克,从而推导出1 千克=1000 克.

2.学生独立用弹簧秤称出几本书大约1 千克,称出自己书包、装满水的水杯的质量.

3.和同桌说说你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4.最后教师抽查并答疑.

动作技能、态度审美和价值观领域的学习,同样需要经历模仿、理解、运用、创造四个能力培养层次.以本课为例,教师精讲时演示天平和弹簧秤称量的方法,告诉学生1 克和1千克的物品,学生可以模仿称量的方法,知道物品的质量.随后学生安静地感受不同物品的质量,并通过表达和讨论,促进对称一称、掂一掂这些动作过程的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克和千克的理解.之后的独立练习时间,梯度明显的任务单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挑战题让学生在一个新情境中实现相对创新.最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环节让学生质疑问难,检验并修正自己的认识,使头脑更清楚、更灵活.这就是对分课堂的妙处! 所以对分课堂模式同样适用于小学数学体验型、操作型教学内容,都遵循教师精讲、学生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四个教学流程.

对分课堂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实践,根本原因是因为有充分的脑科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对分课堂,建议反复认真研读张学新教授的专著《对分课堂——中国教育的新智慧》,里面详尽地介绍了对分课堂的原理和操作规范.期待越来越多的教师勇敢地迈出了解对分、实践对分的步伐,使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造福学生,也成就教师的幸福教育人生!

猜你喜欢

小组讨论平行四边形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语文学习小组讨论的纠偏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