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并重促养成
2020-08-14李莉华
李莉华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很多,也花费了很多精力,但是收效甚微。文言文在客观上,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无论是作者,还是文章,连读准字音都是大困难,更别提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所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优化阅读环节,文言并重,搭建理解的桥梁,从朗读、积累、理解、感悟到欣赏,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逐渐提升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可见,课标对古代诗词文的学习和考试都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面对这些要求和规定,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达标呢?在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来谈谈自己的拙见。
1 文言并重,培养习惯
在这里“文”是指在文言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言”是指文言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是重“言”,轻“文”。我们用大量的时间空间来翻词释句,支离破碎地解读文言词句。枯燥的文言翻译,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消耗尽学生的学习热情。“言”在文言文教学中是桥梁,它为“文”服务。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文言并重呢?
首先是问读的习惯的培养。问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是由“言”通向“文”的必经之路。每个人都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读书的时间是很少的,而且理由充分:多读几遍么讲不完了!究竟是学生的读书重要,还是老师的讲解重要?学生要读几遍才是合适的,教师应该讲什么才能讲到点子上?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读书更重要。学生在朗读中找出问题,找出难点,才是教师要讲解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一直强调让学生在朗读中提问,在朗读中质疑问难。激励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发现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根据学生不同问题,来讲解,才是学生所需要的讲授。所以,问读就是实现文言并重的第一关。
教育家张志公曾说过:“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要走进文章,我私下认为学生第一关就是要问读。文言文的问读,问题势必比一般的现代文要多,所以学生在读文章中先找到問题,发现疑难,这就是下一步老师找准讲解的重点所在,是引导、点拨的关键处。当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教师备课要全面、精细。既关注文言诗文的深度,也要关注文言诗文的广度。让每一篇文章都在老师的心灵上加温,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而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就是以学生的问读为基础,从问题开始,贴近学生,走近学生,教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当然,也不能过于碎问,把课堂问成“十万个为什么”。
其次是说读的习惯,说读就是学生对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理解性朗读。一是可以就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概说,如《陈涉世家》、《出师表》、《狼》、《桃花源记》等可用多角度概说课文,加快学生从“言”走向“文”的进程;二是可以就文章的美点妙要,进行多层次品说。在古诗文中,绝大多数是经典美文,文章的美点妙要更需要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在朗读中读出美,品出妙。如《桃花源记》中的寻美点,就可让学生以这样的句式来说:我读出了《桃花源记》中的美在……因为……在引导学生说读中,主问题的设置要有张力,要能尺水兴波,激发起学生“说的热情”;三是可以就人物的性格,多侧面述说,如《出师表》可以这样引导:诸葛亮啊,你真……刘禅啊,你……又如《三峡》,可以这样说读:三峡两岸的山岭真是绵长啊,有文为证……三峡两岸的山真高啊,文中这样写……从字面上的意思说起,从字面的画面说起,步步深入,触及文本的旨意,就文章的思想内涵,多元化评说等,对文本的解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背读的习惯。在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背读文言文。不仅仅是背诵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会背诵一类文章,一类语段。我暂时简称为竖背、横背。所谓“竖”,就是要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似的一类文章,如体现豁达胸襟,豪迈情怀的文章,如曹操的《观沧海》、苏轼的《念奴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等,要学会横背;又如文言文中写春的诗文、写月的诗文等,或是描写手法一致的语段,要实现横背。这样养成习惯,文言积累信手拈来,感悟也可在不断积累中产生。
2 优化环节,提升效率
要实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文言文教学中,我通常这样做:
初读识文:学生在学习一篇文言文或者是古诗词时,通常是先读文章,有的古诗文会有学生难于读准的字音。我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读文,寻找难点。再全班交流,因义定音。经过全班交流,确定字音。在初步阅读中敲定每一个字的读音,为下面环节打牢基础。
再读句读:文言古诗词的句读,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之一。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读准句读?在教学中,学生读两遍文章,实际上还不能准确读准句读。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教给学生读准句读的方法:据义断句法、语法断句法、文体断句法、层次断句法、语感断句法、虚词
断句法、句型断句法、修辞断句法等,在断句阅读中,明其法,用其法,在反复的阅读训练中,促进学生读准句读,读准节奏,读出文言之韵味。
释义译读:在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准了句读的基础上,译读的难度也就降低了。学生依据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疏通字词解释,如果还有不会的提交全班交流。在明了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增、删、留、调、替、换、补,译读全文。
解读明文:此环节是学生在正确译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阅读。主要解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的问题。依据文本,层层深入,理清文章的内在结构与联系,理解文本的意蕴。
悟读品味: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来感悟作者的情怀,学习古人高远的追求,阔达的胸襟等。如在引导学生感悟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让学生读品结合,说感悟:欧阳修乐在……,因为他……或者欧阳修醉……因为他……在引导学生生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我启发学生:这两句的朗读应该扬哪句,抑哪句?为什么这样读?联系这段话读读看,如果还看不出来,联系这全文来看!品读出作者情怀,有时就在一个朗读的细节上点拨一下,就可能实现学生与作者穿越时空的对话,心灵的碰撞,
美读涵咏:潜心美读涵咏文言诗词,是在含英咀华,是阅读的升华,是一种享受。把文字吐纳为心声,是借我们声音,传达古人的意愿。在美读中,我们再度与作者相遇:相同的语言,相同的情感,甚至头脑中相近的情景……在共鸣中,感情充沛地朗读,净化了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
以读为线索,一线串珠,读通、读懂文言文。让文章的内涵渗入学生血脉,传承国学精华。
3 学以致用,形成素养
有很多学生在问我:“老师,我们学习文言文干什么?好像没用处!”我坚定不移地告诉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国的文言诗词文,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久远。大浪淘沙,沉淀到今天的,绝大多数都是精华。文言是根,根不深,何以叶茂?文言文的学习就是为了用。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来用文言文的:
首先是作为写作的素材,对文言古诗词进行扩写、续写、改写,变换人称,从不同角度入手,或者给作者写一封书信,来抒发阅读的体会与感受,穿越时空,搭建一个学生与作者对话的平台。如给《给范仲淹的一封信》等,又如:我在上《狼》这一课时,让学生站在屠户的角度,或是狼的角度,或是第三者的角度来重新写这个故事,这样《狼》的版本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其次是把学生学过的文言诗词作为经典诵读的素材,把古诗文演绎得富有时代气息。以此激发学生生对古诗文诵读的趣味。读诵古诗文不仅仅是学习任务,更是一种艺术的创作与享受。
再次是鼓励学生在写作中适当引用经典名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鼓励学生适宜地引用经典名句。甚至是在平时与学生相处中,适时地启发学生引用古诗文,帮助学生记忆、运用古诗文,实现古诗文“生活化”。
文言诗文是古人智慧的精华,就如风干美味,只要教师用心“烹饪”,不断研究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找到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国学经典就会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高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