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

2020-08-14韩秀娜汤新云

青年生活 2020年29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提升

韩秀娜 汤新云

摘要: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s)研究生是国家高层次专业性技术人才,属于高级人才范畴,专业硕士是针对应用实践型人才。在新经济大环境下寻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趋势里,2016年教育部发布正式通知,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招生录取工作,达到统一质量标准招生录取,并随后在另一个正式通知里,强调统一质量培养。也在满足国民对终身学习的需求,推动终身教育的发展。高校将如何正确解读和理解该政策,落实到具体操作层面,如何做才能保证学习形式灵活的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达到甚至超越全日制研究生的水平呢?本文将从定位培养质量的标准、内涵分析,探析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在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给出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的可行性建议和目标。

关键词: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高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历史演进

1.非全日制教育纳入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的政策调整进程

2014年、2015年,国务院学位办两次发文,分别在《关于2014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4)18号)和《关于2015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5)20号)中提出;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2016年9月1日,教育部己就两类硕士研究生并轨招生工作公布《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2016)9号),明确了“硕士研究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两种”0。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文《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正式明确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并轨招生培养管理的具体要求;同日教育部办公厅再次发文《关于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初步安排方案的通知》(教发厅(2016)7号),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角度给出统筹安排原则。至此,原非全日制单证硕士研究生将完全与原全日制双证硕士研究生并轨,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均提出了标准一致的要求。

2.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并轨引发震动,需及时反思调整

基于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的思路,2017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首次纳入全国研究生统考,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高达201万,较2016年增幅为13.6%,其中报考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考生约为总报名人数的10%,北京、江苏、江西报考人数各占比高达13.1 %、12.1%、10.7%。 2017年教育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61.5万,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为13.6万,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己占硕士招生总计划的28.4%。可见非全日制研究生招录工作的重要性己不容小觑。 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录规程与先前在职攻读硕士单证研究生招考方式相比做了显著调整,但实际招生录取工作遭遇的困难超出预计。根据调研,并轨后最突出的矛盾是:(1)对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的选拔和录取使用同样试卷和同样的录取分数,导致大量在职考生无法达到复试录取标准;(2)为完成2017年国家下达的非全日制招生计划,高校开通调剂录取全日制非在职考生的通道,即便如此,结果仍然是非全日制招生计划大量未招满;(3)全日制非在职考生调剂涌入非全日制培养模式后,直接造成对各校培养工作的冲击,非全日制非在职生的相关管理办法尚未建立健全,高校随时而临各种政策考验。

这一系列突出的矛盾说明非全日制向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从招生环节开始就出现了问题,在职人员通过非全日制方式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途径没有疏通,绝大部分高校尚未做好培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方案准备。在职人员群体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愿望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转型,如何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正确融合、科学发展,将逐渐成为关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落实的重要问题。

3.并轨对非全日制培养提出了提升质量的根本要求

国外高校很早就将研究生教育由全日制培养拓展到非全日制培养的形式,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状况和特点,自由选择培养形式。但在培养质量上,始终对两种培养形式提出一视同仁的严格要求。美、英等国在非全日制培养中始终坚持“轻形式、重内涵”思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充分而向社会需求,完全发挥“学分制”的优势成就非全日制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同时严格执行非全日制与全日制同样的培养要求,宽进严出,确保培养质量。因此,最终颁发给非全日制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学历、学位证书完全相同。

我国并轨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对象全部而向在职人员。在職人员群体有提高个人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提升专业能力的愿望,但受困于很难参加全脱产学习,故更多愿意选择在职攻读的形式,在职人员可以通过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和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两类途径,进入研究生学习。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一般采用学期内周末授课或集中授课的形式开展,一方而非全日制学生既要承担工作单位的事务,还要坚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精力上的牵扯和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客观上影响了课程知识的传授与掌握,降低了培养质量。另一方而,非全日制研究生缺乏在校培养的过程,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学术交流、科研环境对研究生的影响、高校人文传统侵染等重要的培养环节,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方而的培养都大打折扣。此外,还不排除有些培养单位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放松培养标准,人为降低出口质量的门槛,导致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滑。

为了改变此种现状,提升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社会迫切希望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参照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研究生教育统一管理,对原非全日制单证研究生教育实施质量改革提升,培养出与全日制培养质量相同的硕士人才,还非全日制研究生应有的社会地位,这才是社会需求的真实意图。

二、高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研究生考试招生工作是人才素质评价科学性与政策执行公平性的统一行,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是招生工作科学性与公平性的直接体现。考生统一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势必带给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全新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个提高、两种生源、三层动机、四类身份。

1.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采取与全日制研究生一致的考试政策与标准,考生参加国家研究生入学考试且成绩需要符合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相比全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联考招生单位自主划线的方式,考试难度与录取难度明显加大、入学门槛明显提高,能够被录取的考生基础知识相对扎实,能熟练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生源质量显著提高。

2.两种考生来源

在职硕士研究生的生源来自于在职人员的部分称为社会人员生源。新招生制度的执行,在职身份不再是报考的必要条件,应届本科毕业生成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生源。新的录取制度执行以来,部分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落榜应届考生,通过调剂的方式被录取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随着制度执行的深入,未来必然有应届本科毕业生根据自身需求直接报考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3.三层学业动机

心理学上把成就动机分为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认知内驱力三个层次。附属内驱力是一种外在学业动机,在职研究生以升职、加薪与职称评定为目标驱动个体完成学业,应届本科毕业生加入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当中,获得学历、学位增加就业祛码成为重要的外在学习动力。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内涵是指个体想通过自己的学业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把学业看成是赢得自尊的根源,是激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动力源泉。认知内驱力属于内部动机的范畴,是理解新事物、掌握新知识以及系统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随看应届本科毕业生生源的增加,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群体中认知内驱力的比重将会增加。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三层学业动机不是截然对立的,在单独个体中可有多种学业动机并存,三者间层层深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四类学生身份

招生制度的改革使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以往学生身份统一为在职研究生,在职学习是其最根本的特征。新政策下考生有社会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两类来源,出现了往届在职、往届非在职、应届在职、应届非在职四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三、高校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问题

1.要求更高的培养质量

《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同一质量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从制度层而给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要求。从教育总体效应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与社会声誉。从公平性的角度看,既然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未来两者必将在同一平台竞争,这直接要求提升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此外,生源质量的提升以及就业的需求促使培养单位开始重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管理难度加大

在职研究生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难题:工学矛盾突出,课堂出勤率低;在校时间较短,难以集中管理;学习精力分散,学习年限较长;年龄跨度较大,思想难以统一;职业身份复杂,管理难度增大;专职人员不足,管理力度不够。新招生制度的执行并没有使这些问题随之减少,个别问题反而更突出,比如,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加入扩大了年龄的跨度,与在职人员想法差别较大、思想更加难以统一。新的问题更是随之而来:应届本科毕业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管理上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专业录取人数较少,个别专业甚至只录取了一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生分布零散给管理带来问题。

3.不同的学业目标需要不同的培养侧重点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原始学业动机分为谋求事业发展型(升职、加薪与评职称和寻求就业机会型,前者与自身发展密不可分、后者与职业规划紧密结合,是两类考生的最本源属性,自我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认知的提升是本源属性的进一步升华。学业目标对个人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学业目标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应以目标为导向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从学生的实际需求、个体差异出发因人施教,如何有效开展教育培养工作是个难题。

4.给培养环节提出新的挑战

新制度的执行给培养环节增加新问题:一是,学籍档案管理。在职研究生没有学籍,不存在管理问题,现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了学籍,但此類学生修业年限较长,不像全日制研究生一样步调一致,如何管理?在职研究生档案不调入学校,现在非定向生档案需要调入,修业年限不确定,档案如何管理?二是,课程教学。为在职学生便利,培养单位通常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现在学生零散的分布在各个专业,针对个别学生单独开设课程事倍功半,如何统筹安排?三是,实践评价考核。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特色与重要环节,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在职身份的学生不缺乏实践机会,不把本环节作为考查的重点,但新制度下的非在职人员不具备这种实践条件,如何评价考核?四是,专业能力考核。专业能力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个性化体现,先前的培养框架下重视在职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对于专业能力的量化与显性考核有所缺失,如何重塑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的考核指标体系?五是,论文撰写。在职研究生选择工作当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运用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解决该问题形成论文,撰写的论文有一定的质量保障。如今,学生身份的不同带来学科背景的差异,部分应届本科毕业生学科跨度较大,完全没有专业基础以及广阔的视野,不了解行业中有社会价值或者应用前景的问题,如何保证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四、高校提升非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建议

1.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调整教师授课模式

由于非全日制专业学生由于自身工作原因,其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无法调和,导致学生不能确保出勤率,合理完成学习任务。各单位应当与授课教师进行协商,尽量将上课时间调整在研究生可以集中的时间点,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加强其与授课教师的互动。鼓励教师多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2.培养模式多样化

各高校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对于身份复杂多样的在职研究生,各高校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灵活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满足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在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满足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自主安排学习的要求,允许其与全日制研究生同步进行课程学习。各工作单位应当增加与特定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注重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完善和专业技能培养。

3.完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国对于对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管理采取同国际上一样的学分制度,既研究生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够达到毕业的要求。现阶段,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政策和培养模式与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标准一致,但因为其修业年限的延长性,研究生人数的日渐增长,管理业务范围变窄,信息得不到及时处理和反馈,高校难以再沿用全日制模式下的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上面提供工作人员在线答疑服务,让研究生与教师零距离互动。

4.严格把控学生的考核制度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自身原因和高校制度与全日制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距离,若高校想统筹兼顾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必须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方式进行严格的把控。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其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与教师互动较少,学习较全日制的研究生自由散漫,所以高校可以采取对研究生日常考核统一组织管理的形式,采取统一命题和学分制度,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可以顺利完成毕业。各工作单位可以对不合格的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下发学业预警,若研究生不能够按时并且保持质量完成学业任务,高校有权淘汰研究生。这种标准的目的在于鞭策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努力学习,增强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竞争精神,这是与社会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是一致的。

5.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由于近阶段高校出现不少论文抄袭的现象,对于学位论文的严格把控是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作的一大重要环节。各高校为了突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注重技能培养和生产应用价值方面,使得其专业研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和使用价值。高校对研究生的论文审查应当严格把控,实行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一样的审查流程,全程监督查重过程,控制查重率,将质量差,存在抄袭现象的论文在初级阶段就淘汰,并对该研究生进行严格处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2]高等农业教育,程安林,张俊俊2019-4。

[3]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数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05)。

基金项目:

韩秀娜:校级项目:提升我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xjhjyyb1814)。

汤新云:本论文是“2020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项目《国家治理体系视角下安徽省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提升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困境和思考
教育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将统一管理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