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2020-08-14曹韧
曹韧
摘要: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院校贫困生的比例在逐渐增加,贫困生问题得到社会、国家和高校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贫困生的帮扶更多的集中在经济解困上,而忽略了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压力给贫困生带来的系列心理问题。实际上,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成败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因此,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研究重要且紧迫。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1 高校贫困生概述
一般意义上的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也就是在求学阶段无法缴付学杂费,基础生活无法保证,很难或是刚刚能够维持学校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在校生。简单的说,贫困大学生指的是求学期间无法承担学校要求的各类开支或是入学以后无法支撑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在校生。
2 贫困生常见心理问题
2.1 经济条件差,心理压力大
贫困生衣食住行均和家境优越的学生无法相比,某些基础的学习用具也无力购置,对学习的热情和自主性下降。一半以上贫困生指出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存在显著的贫富界限,贫困生在学校中经常和同一家庭经济水平的同学一起,彼此安慰、彼此交心,无法随便购置各类用品,也无法随便参与集体聚会和出游,因为贫富差别的存在而导致交际的群体不同,因而无法对将来所走的道路展开交流,进而逐渐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该群体由于经济上的负担等原因而造成心理上背负巨大的压力,因此出现对环境、科学、与人交际的不适应,并且出现忧虑、困惑、内向、孤僻等心理障碍。该群体因为物质条件较为缺乏,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均承受着生活和心理双方面的重压,如此便促使其产生相应的心理问题,这类问题是阻碍其顺利成长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巨大障碍。
2.2自卑较严重,自信心不足
经济贫困给这些贫困生带来了极大的自卑感,再加上城市的高额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促使其生活陷入更大的窘境,穿着简朴,感到自己成为异类,无法融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一些贫困生在校园中极度的自卑,自己觉得无法和别人相比,不愿意和被人沟通和交际,乃至是对集体生活產生排斥;而进入社会以后,他们对自身缺乏充分的自信。在挫败感剧增、自信急剧降低的情况下,贫困生通常会避免与人交际,从而掩盖经济上的窘迫。以缩减情感沟通的方式,遮掩自身自轻自贱的心理。长时间与外界的隔离,非常容易造成其固化自己的弱势地位,觉得自己没有能力,乃至在他人施以援手的时候觉得这是一种同情。自卑感将会促使其越来越敏感、容易猜疑,乃至是产生人格障碍。
2.3 心情焦虑,容易出思想偏差
因为家境的窘困,缺乏较为稳定的收入,并且学校贫富差距导致的购买观念、价值观念的差别,对使贫困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的作用。这对其步入社会以后怎样正确对待社会、职业和人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该群体如果长期处在忧虑当中,非常容易导致抑郁问题。他们长时间处在敏感猜疑和消极的状态中,表面上体现为心理忧虑,若无法适时地对之展开开导,便非常容易导致抑郁,缺乏对自己优势的认知,对家庭困难的抱怨,对社会两级分化的愤恨,乃至会对别人充满仇视。生活变化和经济困难交互作用促使正处在思想观念逐渐定性的在校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落差。
3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开展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健全贫困生资助制度
一般贫困生最主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问题均来自于经济上的窘困。家庭经济负担不但导致和加大了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重担,还致使其与人交际的诉求降低、社会交际技能和经验较为欠缺。要使学生在学校得到顺利成长,必须先从源头出发,解决他们的经济难处。所以学校需要助学贷款与勤工助学两方面入手,出台积极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措施,从而促进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积极发展。
3.2 提高抗压能力
心理健康问题由于人们的思想被负面的情绪所束缚而导致的,思想过激的人容易钻牛角尖,遇到事情不知变通。所以,注重培育学生的正向思维和健全人格,促使其善于发现问题中积极的一面,并且形成抵抗挫败和打击的能力是尤为关键的。学校应当通过心理测评,这对该群体创建专门的档案,剖析其心理问题,有所侧重的展开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其创建心理防御机制从而使其逐渐改善心理状况,引导其科学的看待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维持开朗、向上的心态,适当的调节情绪,塑造健全的心理,获取较好的情感体验,促使其人格向着有利于身心成长的方向持续改善。若为该群体打造出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他们便能够主动的转变自闭的心理特征,渐渐融入到集体当中,进而有效的激发出自身所潜藏的各种能力。
3.3培养贫困生的良好心理品质
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该群体对 “贫困”一词的认识,经过指导其科学的认知和了解贫困,使其意识到尽管家境好坏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可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进取去扭转自身的命运,最大程度的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若要达成以上的目的,应当有所侧重的对贫困生展开自尊、自立、自强、自爱教育,指导其正确的看待贫困,科学的认识生命的意义所在,使其深刻意识到经济上的窘困仅仅是短时间的、暂时的,观念上、心理上的贫困却是永恒的,不可改变的。使其维持健康向上的心态,增强对困难和冲击的经受力,使知识成为自己的盔甲,通过发愤图强和不断努力,扭转自身的命运,这才是帮扶贫困生的重点所在。
4 总结
贫困大学生当中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对于这种状况,单纯的对其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社会的新形势对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这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该如何更加加有效的对该人群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便更加至关紧要。探寻针对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是品德塑造和人才培育目标的一种具体表现,是推动社会安定和谐的关键性举措。
参考文献:
[1]孙静. 农村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 农家参谋,2020(11):3.
[2]安永丽. 消费视域下贫困大学生身份认同构建研究[J]. 晋中学院学报,2020,37(02):45-49.
[3]王佳利.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有效路径研究[J]. 内江科技,2020,41(0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