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文物开放初探
2020-08-14王洁
王洁
摘 要:国家文物局提出,景区景点中的文物建筑,应尽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1],但由于古建文物自身的局限性,开放参观将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公输堂作为我国小木作古建的典范,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此为例,探讨公输堂小木作古建筑开放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开放;公输堂
国家文物局公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明确支持文物古建对外开放,并鼓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促进文物建筑开放的激励办法和保障措施。导则提出,可根据文物建筑特点和开放需要,最大限度向公众全面开放,提升游客观光体验。古建筑文物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就不复存在。古建筑文物的开放要在不损坏文物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接下来以公输堂为例,探索古建筑文物开放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公输堂--宝贵的文化遗产
公输堂位于西安市鄠邑区渭丰镇祁南村,史料记载创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公输堂小木作是按照宋代《营造法式》建造的全国独一无二的天宫楼阁,原为三间,现西次间大部分塌毁,其结构由上而下依次为藻井、天宫楼阁、穿堂和佛道帐,油漆彩绘采用“紫龙罩”工艺和“卧金点翠”手法绘制,通体沥粉,格扇裙板和梁枋等部位绘有人物、花卉等图案。其结构之巧,雕刻之精,彩绘之绝,海内无与伦比。公输堂小木作补充了建筑史中关于“天宫楼阁”实物的空白,综合反映了我国古代营造技术、雕刻技术、思想文化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195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开放公输堂存在的问题
公输堂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2017年中法两国开展“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合作项目,“公输堂”被列入国家级战略合作进行保护。公输堂保护项目被推向了新的高度,公输堂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关注,慕名而来的游客及学者越来越多,但是公输堂的服务空间有限,开放仍存在较多的障碍,主要如下:
1.公输堂自身的脆弱性
公输堂开发开放最大的障碍来自小木作古建筑本身的脆弱性。
公输堂小木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巧妙地将建筑缩小,充分地利用空间,在有限的尺度内建造了一座由外檐、前室、内室、天宫楼阁、藻井以及佛道帐组成的宏大宫殿群,其穿堂内参观空间狭小,文物本体触手可及,观众不文明行为几率增加,极易损坏文物安全。
公输堂顶部天宫楼阁及藻井的支撑部分有严重的歪闪,局部构件存在脱开、断裂现象,地面返潮非常严重,隔扇门底部与地面青砖接触部分严重糟朽,过多过密的观众客流对于小木作古建筑的安全和观众人身安全将带来极大的隐患,同时游客的增多也打破了公输堂文物本体恒定的小环境。
公输堂油漆彩绘采用了传统的“紫龙罩”和“卧金点翠”等工艺,具有很高的价值。经过多年风吹日晒,随着木构件受潮糟朽、断裂缺失,天宫楼阁、斗拱、穿堂、隔扇等部位的油漆彩绘有所脱落,部分还有霉变现象,存在“木材白腐”、“木材软腐”与虫害等生物病害,并有不断加剧的趋势,彩画脆弱,年久多病与旅游开放的矛盾突出,过量游客参觀造成公输堂小木作得不到修养。公输堂文物价值极高,但文物损毁严重保存现状脆弱,目前的保护手段只能起到抢险加固目的。
2.公输堂景观内容的单一性
公输堂虽然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但是其文物体量小,保护地带景观单一,缺少深层次的保护规划和开发,周边缺乏关联的文化资源,景点衔接不足,相很难形成规模性开发。
3.公输堂开放参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较低
公输堂地理位置较偏,被民房包围,尚未规划餐饮区、住宿区、停车场,游客及工作人员用餐问题无法解决,村道仅能单向通过一台旅游大巴车,旅游道路狭窄,途径公输堂仅有的一辆通村大巴,发车时间不规律,交通不便。目前基础设施较差,需要做大量提档升级工作,提高开放接待能力。
三、公输堂开放前的应对措施
1.研究公输堂合理开放模式
不是所有区域都可以开放,公输堂的开放方式、开放空间以及开放类型应结合保护工程进度、保护规划以及公输堂游客管理制度。应对公输堂文物本体因素、病害发展因素、自然因素、文物价值进行全面评估,调查游客参观体验。找到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对文物负责,对观众负责。
2.研究公输堂的最大承载量
博物馆参观游览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相融合的产物,兼具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2]。游客承载量的研究,可以保障保护前提下的优质开放服务。
通过对公输堂温湿度、CO2、VOC等小环境的监测,对文物、游客和载体的研究,讲解人力、参观条件的调查,交通、休憩、购物及网络等需求的盘点,调整保护文物的赋存环境,确定开放资源,设立文物保护安全防范区,丰富服务设施,提升游客参观体验。评估公输堂最大承载量以及舒适承载量,找到保护与开放的平衡点,同时关注、考虑观众的心理、行为健康。
3.研究参观对象及管理方式
调查来访公输堂观众的基本类型,进行“针对性分类”。普通游客、网络用户,可网上预约、观看数字资源库。专家学者,可开展调研考察活动,有针对性的组织研讨会。各类学生,可主动走出去,开展公益讲座,走进校园,把展览搬进校园里,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4.做好安全准备工作
博物馆安全工作,是博物馆工作的最高追求,也是博物馆工作的底线。公输堂开放的条件必须兼顾文物安全和人员安全。要有做好文物的防火、防盗、防破坏工作,同时也要做好馆内游客和工作人员的防火、防盗、防伤害工作,在新冠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还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建立健全博物馆内消防、安防预案及相关制度,确保观众人身安全,定期对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四、公输堂开放模式探索
基于公输堂现存体量的限制,及开展保护研究工程的特殊背景,公输堂无法进行大规模开放。在未来几年中可实行“总量控制+网上预约+数字展示+实体参观”的线下参观模式和“网络展览+公益讲座+文创产品”的线上交流模式相结合,营造公输堂品牌,讲好文物故事,扩大文化影响力,让更多游客了解古建筑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线下参观模式,根据公输堂承载量投放门票数量,网上预约错峰参观,控制文物保护环境的波动范围,设置前端数字观影环节,普及古建知识、油饰彩画知识和公输堂的历史沿革,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再前往参观公输堂实物,丰富了参观内容,也增加了知识获得感。推广文化遗产监测、观众动态监测,对参观人数、时长等信息及时分析把控,实施分流限流措施。分析观众特性,提高游客参观体验。合理配置卫生间,依据其喜好,有侧重的调整文物信息数据。针对学生的文化传播教育,提高讲解水平,让学生感受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增强文物保护意识,通过孩子将知识理念分享给自己的父母,进而扩大了博物馆的教育宣传影响力。
线上交流模式,为宣传公输堂文化遗产提供多元化方式。做网站搭平台,内容是关键,确保展示宣传的准确性科学性,不断更新内容,增强品牌效应。但公输堂的数字化展示,要依据文物本体的研究,不能过度依赖数字化展示手段,掩盖住小木作本身的价值,与文物本身氛圍不等。开展线上公益讲座,传播文物蕴含的价值,文物保护的理念,增进文化交流互动与文化遗产的传承。结合“互联网+”的模式,开发文创产品,建立文创项目、种类的审查机制,寻找文创的多元化合作伙伴,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古建筑文物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但不能因为顾虑开放可能引起的人为破坏,从而放弃使用古建筑文物阐释和展示其独特价值和历史文化信息、提高公众审美水平的作用。开放古建筑文物,要科学的评估文物本身的特性、评估他的价值、评估他的保护现状、评估开放管理现状,找到适用的对策并落实,平衡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对文物负责,对观众负责。[3]开放公输堂的参观,要被动的沿着老路继续惯性向前,还是主动寻找新的突破口?挑战来临,唯有适时深化改革,敢于探索突破,唯一不变的,就是应时改变!
参考文献:
[1]《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文物保发〔2019〕24号)
[2]王春山.“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的挑战与思考.博物馆研究,2019年第4期
[3]晋宏逵.文物建筑的价值评估与有效保护.中国文化遗产,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