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毛泽东诗词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2020-08-14王超

新丝路(下旬) 2020年9期
关键词:使命毛泽东初心

摘 要:毛泽东在缔造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创作了气吞山河的宏伟史诗,这些诗词与历史现实紧密结合,真实而又艺术地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和壮美史诗。毛泽东诗词高度浓缩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人生追求、理想信念,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哪来、到哪去、干什么、如何干,蕴含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毛泽东;毛泽东诗词;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1]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的初心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具有内在统一性。毛泽东诗词与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现实紧密结合,高度浓缩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人生追求、理想信念,这些诗词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哪来、到哪去、干什么、如何干,蕴含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确立初心和使命,粪土当年万户侯

1913年春至1918年6月,毛泽东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这是毛泽东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确立的重要时期。

1915年5月,毛泽东在《五古·挽易昌陶》中写道“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试长剑。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荡涤谁氏子,安得辞浮贱”,毛泽东之所以惆怅,是因为“东海有岛夷,北山尽仇怨”,面对日本和沙俄虎视眈眈,毛泽东认为青年一代应该扛起兴国救邦的重任,荡涤侵略者,表达了忧国忧民之志。在袁世凯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后,毛泽东写下了“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四句誓言,再次表达了他对民族危机的沉重忧虑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抱负。

1918年,毛泽东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中写到:“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青年毛泽东俯视沧海横流和纷纭世事,展现了斯人能当大任的雄心气概。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胸中日月常新美”的人格之志,才有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之志。

1925年秋,毛澤东创作的《沁园春·长沙》是探索中国革命领导权的重要诗词作品。他从“鹰击长空”到“鱼翔浅底”体会到一切生物在秋天里争着自由自在地活动着。于是,他对着广阔的天空发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曾自注:“在北伐以前,军阀统治,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2]这在毛泽东后面的诗词创作中能够找到答案。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期正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和进步同学少年进行了各种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革命斗争,1918年4月与进步同学发起成立新民学会,毛泽东将其目的改成“改造中国和世界”,这成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毕生追求。1920年的毛泽东也从此前倾向于社会改良主义,到信奉无政府共产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再到选择并认定了马克思主义,参加了党的一大,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奋斗了一生[3]。

二、立足初心和使命,唤起工农千百万

在革命形势蓬勃高涨、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宣告失败。这让毛泽东重新去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在革命异常艰苦的关头,毛泽东立足初心和使命,用《西江月·秋收起义》开启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征程,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什么革命”“为谁革命”“革谁的命”“如何革命”等根本问题的鲜活尝试。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大革命时期以国民党的旗帜为旗帜,而秋收起义使用了“工农革命军”的番号和军旗,起义部队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起义人员仿制苏联红军军旗式样,设计制作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这面旗帜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此,旗帜成为毛泽东诗词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从“旗号镰刀斧头”到“山下旌旗在望”,从“红旗跃过汀江”到“风展红旗如画”,从“风卷红旗过大关”到“不周山下红旗乱”,从“红旗漫卷西风”到“红旗卷起农奴戟”,这些有关红旗的诗句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

正因为“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才有了“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血的教训告诉中国共产党人,要解放劳苦大众,推翻三座大山,必须采用“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和转战苏区这段最为艰难困苦的时期,毛泽东创作的十余首诗词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初心和使命的探索。《西江月·井冈山》中“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深刻阐明了黄洋界保卫战“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真理。《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记录下了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形象说明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采桑子·重阳》中的“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从大处着眼,摆脱了个人荣辱得失,在低谷时期透露出战地人生分外美的壮志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如梦令·元旦》中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宣告国民党江西、福建、广东三省敌军“会剿”破产。《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刻画了红军将士向吉水推进的雪中行军情景。《蝶恋花·从长汀到长沙》中的“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描绘了几万红军六七月间从汀州向长沙进军的豪迈景象。《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凸显了游击战、运动战和歼灭战的军事智慧。《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展示了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根据地更加美丽壮观。《清平乐·会昌》中的“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更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有一种和时间赛跑的进取精神。正是“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的进取态度,才获得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独特风采。

三、坚守初心和使命,红军不怕远征难

由于共产国际和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长征时期血雨腥风、惊心动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带领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毛泽东也创作了永垂史册的长征诗篇。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在太平渡、二郎滩东进二渡赤水,重占黔北桐梓,经过反复争夺,2月25日黄昏时分占领娄山关,取得娄山关大捷,并乘胜追击再取遵义。娄山关大捷是惨败湘江以来长征路上的第一场大胜仗,毛泽东写成了经典绝伦的《忆秦娥·娄山关》,其中一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道出了毛泽东对革命道路的清醒认识和冷静思索,因为前进途中还要越过无数雄关险阻,迎接很多悲壮挑战,但不要说群山雄关像钢铁一般固若金汤,难以逾越,而如今英勇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重振旗鼓向前,从胜利走向胜利。

中央红军翻越岷山的时候,毛泽东在岷山峰顶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创作了《念奴娇·昆仑》,其中写道,“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此时革命的形势仍然严峻,而毛泽东却有着对全人类的使命感,并且有着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负,他借助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昆仑、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表达了人类大同的理想,中国共产党本身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在《清平乐·六盘山》中,毛泽东写道“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长城是抗日前线,长征是将战略大转移变为奔赴抗日前线,正如毛泽东所言,“长征一结束,新局面就开始”,这个新局面就是奔赴抗日前线,领导全国人民抗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红军已有长缨在手,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只是时间问题。

长征的一年,改变了一支军队、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毛泽东用《七律·长征》作出了艺术总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五十六个字概括出了长征的伟大历史和红军战士摇山撼岳的英雄气概,“红军不怕远征难”,因为共产党人肩負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创作的长征诗篇是英勇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苦难辉煌的真实写照,是长征精神的高度浓缩,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艺术再现。

四、践行初心和使命,天翻地覆慨而慷

抗日战争胜利后,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应柳亚子的请求,将1936年2月上旬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准备东渡黄河时创作的《沁园春·雪》书赠与柳亚子,在知识分子阶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也引发了一场国共两党的词坛大战。“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毛泽东点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这些历史人物,是要在历史的比较中更加坚信正在开拓的民族振兴之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点睛之笔,历史责任只能落在中国共产党肩上,今朝的红军、今朝的中国共产党、今朝的中国人民无疑将创造新的历史。

1949年4月23日晚,第三野战军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首都南京。身在双清别墅的毛泽东获悉占领南京的捷报后,心情振奋,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国民党军事上一败涂地,加上国统区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蒋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境地。当时国民党大搞和谈以获得喘息,1949年4月20日谈判破裂,毛泽东、朱德向全体人民解放军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天险,突破了国民党的“长江天险”和“千里江防”,并于4月23日深夜攻占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宣告中国国民党政权在大陆22年的统治结束了。“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战争初期,形势相当严峻,国民党在军队力量、经济力量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共产党。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都是极热诚忠于他们的事业,并充当开路先锋,为一个伟大民族的奋起秣马厉兵”[5],基于这样的初心和使命,广大农民愿意跟着共产党走,充当解放军的后勤力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曾引用希腊寓言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诫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绝不可怜惜恶人,决不允许保存任何反动势力。“不可沽名学霸王”同样如此,毛泽东记住了项羽的历史教训,警醒全党不能为了“和平”的虚名,给敌人卷土重来的机会。“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人类社会在变革中实现进步的规律,新生的战胜腐朽的,先进的取代落后的。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个阶级阶层“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历史舞台,也创造了历史。“人间正道”就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五、聚焦初心和使命,一唱雄鸡天下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历史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第一首诗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就是对新中国的吟唱,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百年沉沦,饱受欺凌,可谓是“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民族从分裂到统一、从隔膜到和睦、从动乱到太平,“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我国有计划的大规模社会建设拉开序幕。1954年盛夏,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用“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对新中国的巨变作出概括,这是对旧世界的深刻批判,是对新中国和人民江山的热烈赞扬。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尾声,6月3日,毛泽东畅游长江之后,被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场面所鼓舞,创作了名篇《水调歌头·游泳》,30年前,这里是“沉沉一线穿南北”“龟蛇锁大江”,而今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曾说:“‘一桥飞架南北,只有我们今天才做到了。”[6]“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毛泽东想象,将来有条件还打算在鄂西川东的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蓄水发电,将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经过几代人反复论证,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9年竣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发电工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始终不忘初心和使命。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非常紧张,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严峻考验,各种政治势力几经分化和改组,我国面临着来自多方面霸权主义的威胁挑衅和压力。1958年开始,中苏关系逐渐恶化,1960年7月,苏联撤走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销毁部分技术图纸,撕毁几百个协定和合同,苏联将意识形态的分歧逐渐扩大,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华经济封锁、政治孤立。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式中,如何实现初心和使命,毛泽东的诗词逐渐呈现出一种迎接挑战的严峻气氛。《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中的“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体现的是在山雨欲来、暮色压迫的时候,仍然是从容不迫、泰然自若、勇往直前;《卜算子·咏梅》中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镇定自若、信心百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品格和对中国革命建设低潮的清醒认识;《七律·冬云》中“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又以“梅花”象征历经磨难更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坚贞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像“梅花”在漫天大雪中盛开,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杂言诗·八连颂》中鼓励全军民“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革命精神,激励着全党全国人民渡过了困难时期。

在毛泽东诗词中始终有一種情感,那就是对人民大众、对人民力量、对人民事业的热情礼赞;始终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毛泽东诗词是奋斗历程的艺术再现、理想信念的永恒经典,而初心和使命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贯穿毛泽东诗词创作始终,从毛泽东诗词能够更加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回顾初心使命、坚守初心使命、践行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9(13):1-4

[2]陈晋.独领风骚:毛泽东心路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8

[3]吕臻.“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学术研讨会综述[J].党的文献,2019(2):114-119

[4][美]费正清,刘尊棋译.伟大的中国革命[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5]吴正裕、李捷、陈晋.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91

[6]王超.从毛泽东诗词看中共党史[J].党课参考,2019(18):42-65

作者简介:

王超(1991--)男,汉族,湖北荆州人,管理学硕士,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区行政学校、区社会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共管理、党史党建的研究。

猜你喜欢

使命毛泽东初心
不灭的初心(节选)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1949,毛泽东点将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