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劳动教育于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020-08-14娄杲滢
娄杲滢
摘 要:劳动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养成劳动习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劳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意蕴、实施路径和发展前景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创新
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很多地区没有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科目,使其在初中学校的地位不高,开设不到位或课时不足,致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达不到课程设计的初心。
劳动教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领域之一,国务院提出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半课时用于劳动教育。但受劳动教育自身特点的限制,人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全,导致劳动教育没有系统化和规范化,使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难以很好地体现。
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以学生获得劳动体验、形成技术素养、树立劳动价值观为基本目标,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为最终目标,从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价值意蕴
劳动教育指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的品质,以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道德修养。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学生劳动过程中实现的生成性教育,实现劳动教育的多元教育意义,拓展劳动教育价值。勞动教育赋予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丰富的内涵,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又给劳动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注重课程取向,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
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致,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是灵活的,可以是手工制作或科学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学生职业规划等。教师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课程整体规划。教师可以采取“宏观调控”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活动培养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劳动观,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效应。
2.注重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养成
劳动教育课程主要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课程设计是组织劳动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课程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但都必须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我校注重劳动教育课程设计,开发系列性的课程资源,开展相关领域的活动。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和信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在“实验、考察、探究”等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核心素养的养成。
3.注重课程融合,打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新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角下的劳动教育已不是单一的个别化活动,而是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发展相结合,融合各学科课程资源,设计、组织劳动教育课程,使劳动教育由单一走向多元,打造综合实践活动的全新领域。我校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开拓劳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促进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链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小小美食团”劳动教育课程。
二、劳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施路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构建劳动教育模式,转化劳动教育理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将劳动教育贯穿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
1.加强思想熏陶,夯实学生劳动意识
2018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的现状是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因此,弘扬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和劳动素养,有利于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如: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包干区”,明确责任范围、强化责任意识。从一开始的思想教育,到手把手示范,再到经验的分享。如今,学生能自己管理班级事务,尊重他人劳动,尊重班规,主动帮助他人,形成了“人人爱劳动、人人尊重劳动”的新风尚。
2.营造劳动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在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导”不在“教”,在于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氛围,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使学生乐学、爱学,勤于思考、勤于劳动、勤于助人。
如:在七年级的小笼包制作课上,先由上过央视的嵊州小笼包小能人张柳悦同学现场制作小笼包,使学生在惊喜、好奇、赞叹之余,主动投入到小笼包制作活动中。在八年级的戚风蛋糕制作课上,让学生事先品尝刚出炉的蛋糕,在浓郁的蛋糕香味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才会自觉投入到创造性的劳动活动中。
3.开发实训资源,创建学生实践平台
劳动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操作性学习,需要学生动手动脑,亲历实践,才能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但由于很多学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常以“理论”教学来代替“实训”。达不到课程设计的目标,也不能体现劳动教育的“操作性学习”的特征,更难于实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可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实训平台、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开展劳动教育课程。
如:我校每个班都有一小块“耕植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场所。学生事先查阅资料或询问长辈,解决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管理等问题。学生会分工合作,精心管理,分享收获。而很多学生都是“饭来张口”,学校“小小美食团”校本课程正好给学生提供了实训的平台。用蛋黄分离器将蛋白、蛋黄分离,本以为是一项很简单的任务,但每届学生都要练习好几次才能成功。洗碗,这项结束整理任务,以为学生能很好完成,结果惊奇地发现:只洗了里面。如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纯粹的理论教学已不能满足现代劳动教育。学校要合理开发各种实训机会和场所,学生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劳动体验,分享劳动经验。
4.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课程发展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可以采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形式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家长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在劳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关注学生学习知识、设计与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注重教学与评价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即使学生的作品有缺陷,或是失败的体验,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总结宝贵经验,给予积极评价。
如:在手指饼干制作课上,学生挤出的饼干粗细不均、长短不一。教师通过展示各小组的成果,先让学生自评、互评,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再对成果和活动过程给予积极评价。在第二次制作活动中,学生不仅做出了好看的手指饼干,有些小组还自创了特色造型。因此,教师的积极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还利用微信公众号,邀请家长参与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进一步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三、劳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发展前景
劳动教育能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的精神力量,能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拓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角下劳动教育的新局面,需要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
1.社会关注劳动教育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丰富实践育人有效载体”,把劳动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渗透融入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中。因此,劳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校的“小小美食团”劳动教育课程,会定期邀请学生家长来校指导。将部分家长吸纳到劳动教育中,从专业实践者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补充,助推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还能促进学生家庭关系的融洽,感受到家长创业的艰辛和不易。
2.学校整合课程资源
劳动教育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根据学生的变化随时调整,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是开放的。将劳动教育的时空与触角延伸到生活和社会实践,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
我校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课内学理论,课外让学生以社区服务、家务劳动等方式开展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学校的“小小美食团”有专用教室,与嵊州市小笼包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当地多家商家为学校劳动教育指定特色基地。
3.学生学会职业规划
初中毕业后有些学生能接受普高教育,有些学生会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那些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学生,与其毕业后在家啃老,还不如教育学生尽早学会职业規划。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视角下,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使命,不再是单纯的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以育人为根本。构建一套整合性、开放性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将劳动教育成为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教育理论研究,2019(6):51-53.
[3]章振乐.基于新劳动教育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以“开学活动”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4):57-58.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施路径[J].教育研究,2019(1):21-26.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