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化发展战略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2020-08-14崔华敏
崔华敏
作为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的发展根基,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县域文化建设具备同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县域文化的作用,协调县域文化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必须不断提高县域文化的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县域经济水平。
1 县域民族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1 客观方面
首先是政策法规因素,县域更为关注龙头企业,在拨款与贷款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但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小,金融信贷方面存在更多障碍,降低了竞争水平。资本属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属于产业启动与扩张的基本条件,但受资金因素的限制,部分民族文化产业陷入经营僵局,后期极易出现资金无法周转问题。同时,在树立形象方面,县域大多以龙头企业为标杆,企业法人具备多项荣誉称号,但民族文化产业却并未得到此待遇,无法提高对外知名度。其次是地理、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县城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交通不便,在自然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山水旅游产业的开发效果并不明显。最后是突发意外事件的影响,农业产业极易受到意外事件的影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比如传染病因素会加大农民个人养殖的风险与经济损失,甚至大型民营企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1.2 主观方面
首先是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民族文化产业的灵魂在于人力资本,部分民族文化产业会定期裁员,被裁掉的大龄职工再就业率较低,社会提前进入老龄化模式,甚至引发更多的矛盾问题。除此之外,部分县域民族文化产业采用家族式经营模式,在引进外来人才方面并不具备吸引力,不能为当地创造就业贡献。其次是具备传统的安乡思维模式,良好的创意是保证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核心因素,民族文化产业应时刻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创新,这样才可以保证自身的顺利发展。但当前县域文化习惯却限制了决策者的思维模式,很多产业依然采用家庭作坊经营模式,无法保证做大做强。最后是民族产业更多追逐短期效益,传统产业出现断层继承问题。当前多数县域文化产业更多关注自身经济利益,没有花费更多精力研究民族产业。同时,年轻人更多看重工作时间短且上手快的现代技艺,比如塑料厂、电子厂等,而不喜欢学传统手工艺,以致传统文化产业出现断层问题。
2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2.1 完成四个转变,夯实发展基础
首先是转变思想理念,及时抓住机遇,确立科学发展与统筹发展的思想,积极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作用。其次是调整理论依据,意识形态、文化以及经济三者结合的综合体为文化,具备较大的精神与经济价值,为了保证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县域文化产业应积极创新传统理论,为实践提供根基与方向。再次是变更体制基础,各文化产业应结合社会环境变化情况,在体制与机制方面进行重大改革,确保文化事业以及各种文学创作在内外部环境中的动态平衡,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最后是转变政府职能,当前我国民族文化产业与国外先进行业相差较远,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重点改进市场运营机制,最大程度的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确保全面支持民族文化产业。
2.2 结合实际情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首先应找准自身定位,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县域并非文化生产中心与创意中心,属于文化创意的边缘地带,发展时应结合自身特点,建设自成体系的文化产业。产业构造期间,县域应在产业链与价值链末端找到自身优势,正确选择突破方向,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打造特色产业,遵循产业的基本发展规律。其次应抓住自身特色,培育县域文化的核心产品,文化产业应根据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开发特色项目。同时,还应将民间文化形成规模效应,比如开展旅游产业需要打造可以吸引更多游客的旅游圈。除此之外,还应重点提升文化工程的知名度,集中反映县域文化特点。再次是不断挖掘潜力,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资源优势,立足本县本土情况挖掘文化资源,重点引导并扶持民间艺术文化。最后应突破资金、人才、资源以及市场瓶颈,为县域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一是突破资金瓶颈,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载体便是项目,获益水平较高的项目会吸引更多资金。且相较传统制造与服务行业,文化产业投资的风险更大,具备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对此,县域相关部门应开发更多实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保证良性循环,在激发基层文化产业热情的基础上,保证高速发展。二是突破资源瓶颈,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高效利用现有资源,保证整合效果。在开发县域文化产业时应具备全局发展的眼光,将零星分散的产业资源整合在一起,并挖掘非文化资源中的文化内涵,通过添加文化元素的方法将其转变为文化资源。三是突破人才瓶颈,综合治理县域文化产业中的人才问题。在产业发展期间应巧用人才,将其包装打造,实现产业化与市场化。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民间人才时应做好调查工作,为其生存发展创造良性条件。同时,还应巧用闲置人才,鼓励文化素质不高的农村闲散劳动力积极加入文化产业,保证就业。最后应突破市场瓶颈,保证县域文化产业积极适应市场的变化,及时更新发展思维。产业发展期间应提高自身的供给能力,做好风险的预防工作,突
破本地的狭小市场,增强自身的市场拓展能力。除此之外,县域文化产业还应树立大市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营销水平。
2.3 激发文化产业内在活力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激发文化内在活力,由政府机构引导形成完善的文化体系,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首先应培育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结合地方优势与自身条件,培育独具地方特色的企业,引领其他企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支持骨干企业时,可以跨地区、跨行业,加快公司的改革步伐,逐步完善法人治理机制,真正组建体现公司特色的管理模式,将更多的骨干企业培育为龙头企业。其次应引导多种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政府机构应UI积极引导骨干文化企业上市,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至文化产业领域,在结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同时,还应降低文化生产的经营门槛,形成小而精的文化团体,充分激发文化产业的内在活力。期间政府机构应搭建融资平台,集中县域政府的各项资金,形成规模化的资金合力,从而促进县域文化的健康发展。最后,应强化改进文化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模式,制定更为公平完善的发展政策,规范市场主体的经营方式,引导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各地政府机构应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明确需要鼓励的文化产业范圍与需要淘汰的文化产业类型,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为县域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发展服务。
2.4 推进文化理念科技创新
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应用更多的科学技术,将文化与科技进行充分融合。首先,在文化理念方面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扩大文化产品的受众范围,使其符合大众文化品位,满足大众文化的多样性需求,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其次,在文化内容方面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融合文化与科技,鼓励支持文化产业实现技术改在,充分发掘网络文化市场,为县域文化产品搭建更多的销售平台,且还应创新文化技术机制,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良好企业。再次在文化形式方面体现当地特色,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应丰富群众生活,弘扬当地的文化特色,将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真正将地方文化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推动县域文化经济的稳步发展。期间还应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合力的保护开放模式,真正自觉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最后应创新文化管理,实现文化产品的信息化,将文化产业面向数字化与信息化方向发展,利用网络展示并推销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产品转化与开发的数字化,搭建文化产品的交易平台,完善城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在融合与沟通文化产业链的基础上,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多样性,开发特色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使县域文化产业更好的适应当前信息化的数字发展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
3 结束语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当地相关部门必须充分重视县域文化的建设工作,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有步骤的利用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实现有效整合,从而打造特色的县域文化品牌,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中共鸡东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