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家”协同培育职校生综合职业素养的“五位”实践研究
2020-08-14成洁
成洁
摘 要:培育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需要凝聚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全面关照学生在不同场域中的角色成长。遵循“关爱生命成长—关注学习生活—关联职业生涯”这一主线,“校企家”协同确立“学位”“工位”“餐位”“寝位”“岗位”等五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点,设计“五位”教育实践活动,建设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校企家”;“五位”实践;综合职业素养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蓬勃兴起的背景下,社会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育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支撑中国制造的时代使命,是职业学校立德树人、品质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行业企业吸纳人才、基业长青的现实需求,是孩子成长成才、家庭和谐幸福的社会诉求。陶行知先生倡导,真正的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挥作用。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激发并提高企业与家庭的教育责任意识,探索构建“校企家”协同育人机制是落实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一、构建“校企家”协同育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综合职业素养,学界尚无统一界定。从广义上来说,综合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社会活动及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关键能力,包含公民基本素养、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等。通俗地说,即是对从业者“做人”与“做事”的素养要求。无论是“做人素养”还是“做事素养”,均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养成,并在社会实践中内化,这不是学校单方教育所能达成的。“校企家”通力合作才能将教育真正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全过程,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一)企业提前介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虽然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订单班”“冠名班”等,但总体来说,在与学校的合作中,企业更多地扮演了“合作用人”的角色,而非“合作育人”的角色,即企业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接纳学生顶岗实习或上岗就业上,并未真正参与前期的教育合作。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健全,以“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企业的角色定位是“用人”,而非“育人”,导致了企业的教育缺位。由此产生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不甚符合企业要求,尤其是职业精神和职业信仰不够——即企业所抱怨的“忠诚度缺失”,学生入职后较易出现不安于岗位,跳槽等现象。
因此,企业若能提前介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参与构建“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型”[2],将对提高“企业定制”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赢起到积极的作用。依据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学生的职业意识确立、职业情感树立、职业思维开发及职业能力形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一定的场景中通过活动训练逐渐养成;企业师傅“缄默知识”的潜移默化、企业工作情境的熏陶教化、企业人文精神的陶冶内化,在技术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更能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将有效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企业、学校和学生而言,是共赢之举。
(二)家庭教育对职校生素养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职教育阶段,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明显缺位的现象。笔者曾对江苏30所职业学校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92.5%的家长认为中职阶段教育应主要由学校承担;学校家长会的家长平均到会率为67.5%(基础教育家长会到会率一般是100%),家长中能主动联系学校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仅占3%;而在对问题学生的处理方面,75%的家长持敷衍甚至躲避态度。
家庭教育缺位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家长大多更重视孩子学业及生理的成长,而忽视其精神、品行方面的成长,因此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就读职业学校以后就不再需要“家庭教育”了。在他们看来,所谓“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学业的督促和管教。实际上,孩子就读职业学校的年龄在15~19周岁,青春期的孩子正值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高的成长期,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职业学校的孩子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面临着更大的成长压力和发展压力,青春期脑发育的不均衡也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情绪问题。因此,在青春期这一“个体生命历程中情绪障碍发生率陡然上升的时期”[3],更需要家长给予代入式的同理心理解,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少年至青年的角色转换,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企业教育缺位和家庭教育缺位的问题。作为教育责任主体之一的学校,有义务也有责任推进教育改革,主动加强与企业、家庭的沟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二、以学生成长为纽带,构建“校企家”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如何聚合“校企家”三方的教育合力?学生是“校企家”三方共同视域的交点,学生成长则是三方利益的聚焦点和共同点。以“学生成长”为纽带构建教育共同体,从“对话”走向“合作”,探索“校企家”协同治理模式;继而从“合作”走向“共赢”,促进形成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一)三方对话:明晰目标,形成协同育人动力机制
合作始于对话,学校应主动加强与企业、家庭的沟通,以学生成长为纽带进一步明晰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
1.成立理事会,建立与社会多方的联动机制。学校理事会是学校与社会多方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员包括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企业相关负责人、社区街道负责人,家长代表、毕业生代表及学校主要负责人等,其宗旨是聚集多方合力,加强学校与以行业、企业为主的社会各界的联系及合作,倡導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教育,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同时成立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对接校企之间的合作。委员会企方代表由具体专业的企业合作负责人、技术骨干和人事专员等组成。委员会重在聚焦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合作。
2.成立家委会,建立与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相较于中小学,职业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的并不多。其实职业学校也应成立家长委员会等组织,促进家校沟通。一方面增进彼此的了解、理解,促进协同育人,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阶段的教育义务;同时,也可以家委会为基础,联合合作企业举办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加强“校企家”三方联系,帮助家长了解专业、明晰孩子成长前景,深化协同育人。
(二)三方合作:实践载体,建设协同育人运作机制
合作需要载体,“校企家”协作育人应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建设协同运作机制,促进企业和家庭深度参与学生培养。
1.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建设协同育人运作机制。惟有让企业和家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参与学校教育治理,才能提高其教育主体意识,发挥合作育人效能。教育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4]。围绕学生成长,“校企家”分别有什么教育诉求,应分别承担怎样的教育功能,这些是设计教育实践活动时应当深入思考的。“校企家”协同设计系统化、多维度的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全程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以建设形成“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合作育人运行机制。
2.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主线,建设全方位协同育人运作机制。学生的成长首先是生命成长,其次是学业成长、专业成长;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校企家”缺一不可。学生在“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等不同场域的“角色成长”中,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关联。应遵循“关爱生命成长—关注学习生活—关联职业生涯”这一主线,凝聚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构建系统化、生活化、场景化的综合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将素养目标化解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全面关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促进学生在不同场域中的“角色成长”。
(三)三方共赢:满足诉求,巩固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成功的合作是走向共赢,协同育人应注重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多方利益诉求,形成合作保障机制。
1.提高企业和家庭的教育参与度及获得感,建设巩固保障机制。针对企业和家庭参与教育的不同需求及特点,构建系统化、多维度的教育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同时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向企业和家庭展示学生成长成果,提高其参与教育的获得感。如“教学开放周”“十八岁成人仪式”以及企业冠名的科技文化活动等,邀请企业代表和学生家长参与,展示教育改革成果,并听取教学改革建议等。
2.建设教育共同体,“校企家”三方受益,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学校通过与企业和家庭的合作,构建教育共同体,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企业通过在人才培养中的提前介入,获得优秀定制人才,并通过教育渗透宣扬企业文化、推广技术、提高品牌影响力;家庭通过加强与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帮助孩子共同规划职业生涯,在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优化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
三、以“五位”发展为载体,实践“校企家”协同育人模式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了基于“五位实践”的校企家协同育人体系,倡导多元协同参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的行动设计与考核评价,现拟结合学校教育改革实践进行分析。
(一)“五位”实践的内涵
“五位”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为参照依据,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确立“学位”“工位”“餐位”“寝位”“岗位”等五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点。“五位实践”围绕学生成长场域,力求全面关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不同场景中的“角色成长”。“学位”“工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者”角色,侧重培育人文底蕴和技术技能;“餐位”“寝位”关注学生的“社会人”角色,重在培育公民基本素养和生活能力;“岗位”关注学生的“准职业人”身份,包括学校提供给学生锻炼的管理或执勤岗位等,也包括企业提供的实习岗位,重点培育学生的共事共处能力和职业精神。
“五位实践”以立德树人为统领,聚合“校企家”教育合力,遵循“关爱生命成长—关注学习生活—关联职业生涯”这一主线,将成长目标化解到五位实践活动中,引导组织学生在符合其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的实践体验中养成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见图1)。
(二)目标驱动:遵循成长规律,搭建成长“脚手架”
学生是“五位实践”活动的主体,目标驱动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将相对宏大的教育目标转化为学生成长发展目标,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1.設计五位公约。针对“学位”“工位”“餐位”“寝位”“岗位”,分别提出“乐学善学勤钻研”“依规守章精技能”“勤俭自律修礼仪”“友爱互助讲文明”“敬业乐群勇担当”的发展公约。
2.以发展公约为基础,构建序列化的具体目标和专业化的实践小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尤其强调实践的可操作性与可考量性,以期将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目标化解到具体的学习生活中,搭建成长“脚手架”。如围绕“工位”发展公约,分解为“爱岗、规范、安全、熟练、责任、创新”六大序列目标,再化解为若干实践小目标(见表1)。
(三)课程载体:聚焦五位发展,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聚焦五位发展,将离散的教育活动进行有效整合和系统设计,促进综合职业素养培育进生活、进教学、进活动。
1.围绕五位,构建课程体系。整合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活动课程”的校本课程体系,实现对“五位”的全面关照。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关照“学位”“工位”和“岗位”。活动课程包括生活技能类、人文艺术类和科技创新类。生活技能类活动课主要关照“餐位”“寝位”“岗位”,侧重培育公民的基本素养和生活能力。如“劳动礼仪教育”课程,培育学生“洒扫应对”的基本素养。又如“餐厅礼仪”“‘走心创意菜”“书香房间(寝室)评选”等促进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教育。人文艺术类和科技创新类课程侧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特长,力求为每名学生提供适合的发展空间。
2.“校企家”联动,促进课程育人。课程建设强调“校企家”协同落实综合职业素养培育。校企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实施方案、技能教学标准等,协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5]。开发渐进式职业体验活动课程,按年级依次安排企业体验日、企业见习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职业信念和职业能力。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专项模块,以“情境化”“实战化”教学方式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以技能节、教学开放周等活动向家长展示教学成果,提升家庭教育参与度。以生活技能类活动课,如“餐厅礼仪”“‘走心创意菜”“书香房间(寝室)评选”等,积极促进学校和家庭的联动教育。
(四)评价激励:坚持做评结合,涵育综合职业素养
“五位实践”的要义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习惯养成”内化良好素养。借鉴“7S”管理理念,围绕“五位实践”,构建“可知、可做、可评”的综合职业素养评价体系。“7S”源于企业对生产现场的管理理念,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其核心指向“素养养成”[6]。“7S”管理将教育实践活动赋予“工作色彩”,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涵养行为习惯、在习惯养成中涵育良好素养[7]。
1.做评结合,“7S”管理融入“五位实践”。“7S”管理,将综合职业素养培育的要求进一步显性化并落实于“五位实践”。协同设计与“五位发展”相对应的“五位发展评价量化考核表”“五位‘7S管理实施办法”(35个一级指标、142个二级指标),将培育要求转换为“可知、可做、可评”的每日行动指南。以“餐位”“寝位”为例,“校企家”共同从“社会公德、生活能力、礼仪涵养”等方面提出素养规范,如“用餐不看手机,珍惜亲友团聚时光”“尊重工作人员,自觉执行餐厅7S规范”“整洁有序,主动整理房间(宿舍)”等。“可知”,明确发展目标和实践要求;“可做”,体现实践导向,可参照可执行;“可评”,明确行为准则,可检验可评估。做中评、评中做,知行统一将“标准”变成“习惯”,将“习惯”内化为“素养”。
2.“校企家”协同,发展性评价激发成长自信。围绕“五位”实践,构建“校企家生”共同参与的发展性、过程性管理评价体系。协同制定“五位发展评价量化考核表”,采取“加分制”考评方式。“校企家”参与评价,凝聚教育合力;学生参与评价,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以“加分制”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和诊断调节功能,通过正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促进学生成长的“自我建构”。“7S”行动评价渗透每天的学习生活,促进管理评价与教育实践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在“理解感知—对照行动—评价调节—改进完善—内化提升”的过程中主动发展、体验成长。
四、结语
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育意义重大,它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关系到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育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需要凝聚学校、企业和家庭的教育合力,全面关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不同场域中的角色成长。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不仅借助实践改变客观物质世界;而且通过实践不断地改造内在主观世界。“五位实践”的要义在于实践育人,通过做评结合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促进良好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形”。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探索基于“五位实践”的“校企家”协同育人,通过“目标驱动—课程载体—评价激励”,构建形成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教育生活全方位的协同育人体系。经过多年教育实践改革,产生显著应用推广成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区域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被省市人民政府相继授予“江苏制造突出贡献奖”与“无锡市职业院校产业发展贡献奖”。
参考文献:
[1]余思瑤.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实践探索——以订单班人才培养为例[J].职教论坛,2018(6):138-141,147.
[2]欧阳河,吴建新.以学生成长为目标构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基于《职业教育法》重新修订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6):8-18.
[3]袁加锦,刘莹莹,杨洁敏.应对方式与认知训练对青少年情绪障碍易感性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4,22(7):1062-1074.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73.
[5]梅琳.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与建设路径研究[J]. 职教论坛,2017(18):83-86.
[6]王丽君.“7S”管理在职业院校教学与管理中的实践及效应[J].职业技术教育,2017(20):16-18
[7]朱永新.习惯养成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行动路径——新教育实验推进“每月一事”的理论与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1):4-15.
[责任编辑 刘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