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探究
2020-08-14周环环
周环环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学识。学识的积累对学习语文是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要学好语文,单单靠课堂的四十分钟阅读教学是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提升。因此在课堂上不仅完成课内阅读教学,还会把阅读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课前,认真备课,在上新课之前多渠道地搜集相关材料,并把所搜集到的材料作为学生的预习任务。课上,让学生交流从课外读物中的所知所悟,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
1 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讲一篇课文,要想理解其中的意思,就要首先理解课文当中的生字和生词。因此,在三年级的阅读课文教学中,第一课时的重点仍是字词,只有字词解决妥当,学生才有可能理解课文大意,教师才有可能对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进行训练。在三年级的阅读课文学习中,让学生开口读是非常重要的,但遇到长篇课文,全篇的指导朗读又非常耗时,这时,好词好句的指导朗读,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剃头大师》,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非常多,我会带着学生首先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找关键字等方式理解“耿耿于怀”、“层层梯田”等四字词语的意思,再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比如“夺门而逃”一词,首先让学生用字典查“夺”字是“冲出”的意思,再理解整个词是“冲出门逃走”的意思。
2 科学要求学生预习
理解词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理解句意是体会情感的钥匙,体会情感是指导朗读的基石。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自如地阅读,就需要让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实践。从一年级起,就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拿到一篇课文,要从预习的方法开始教起。比如在一年级时,我对学生的预习就做了要求。要求一共有三个:通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上标记;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随着学生年龄和能力的不断增加,预习的要求会逐渐细化,让学生带着要求读课文,为学习带着问题读课文打下基础。在课堂中,先预习,再理解文中的词句、段落或者是整篇文意,就会更轻松,学习的过程也是有意思,让学生自信的。预习带给了学生诸多的好处:学生能自行理解课文,对课文有自己的初步印象,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预习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预习让学生增加词汇量,为大量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这就是方法的力量,有了方法,有的放矢,学生的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让课堂高效起来。
3 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学到无限的阅读技巧,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教师更应该注重“一课一得”。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我就把重点放在这篇文章的结构上去,让学生学习全文的“总分总”结构,体会全文从哪些方面印证了第七自然段“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个中心句。而在介绍海底的各个方面时,作者又是如何围绕这段话的中心句,将中心句的意思说清楚的?这时,我就引导学生,作者不光在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在每一段中,还运用了“总分”的结构,这些不同的结构,能够帮助作者在不同的情况下,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清楚,说具体。整篇课文,我就抓“结构”二字,让学生去体会,去品读。在今后,学生如果遇到类似结构的文章,就能更快速地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了。因《小虾》一课是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注意本课对虾外形特点的描写,以及对虾的动作描写,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来,多读一读,体会虾的可爱,体会文章的有趣。本课的小练笔设置,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趣味,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得到锻炼,真正做到读与写的结合。学生在阅读的同时,也能通过仿写,学到写作的方法,学以致用。三年级的阅读课堂中,“一课一得”可以看作是教师能够做到的教法,也是学生能够掌握的切合实际的学法,一篇课文学一种方法,把一种方法掌握牢固,吃透它,真正地消化它,那么长期的积累,就一定能形成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此外,在语文课堂中,阅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是不可分割的,人们不会只注重阅读课文而不注重理解课文,它们二者密不可分,不可单一来讲。所以,课堂上,教师不光要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理解课文,通晓文意,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反的,通过本课学到的方法,如果把它运用到别的阅读中去,那就是最大的收获。
4 及时指导学生复习
一篇课文读下来,学生运用了什么方法?这些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有没有用?如果有用,那么是否应该把这种方法记录下来?这些问题,在三年级的阅读课堂上,我问了学生无数次,他们也回答了无数次,答案都是肯定的。方法对了,就能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拿出来用呢?那就需要教师把阅读的战场从课内转移到课外去了。学习一篇好的课外阅读文章,就是一次奇妙的“阅读方法复习之旅”,不仅能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利用好方法将阅读变得简单,也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带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机会和时间都很有限,但只要教师用心地筛选出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进行有效精读,学生们来说,就是一次绝佳的复习、巩固、品新的过程。
5 恰当利用信息技术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强,常会表现为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繁琐阅读理解吃力、对语文阅读产生抵触和厌倦心理等现象,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发挥其引导和解惑作用,帮助学生融入其中渗透阅读知识,在教学情境中与作者产生共鸣。以《桂林山水》一课为例,教师可制作相关微视频,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展现在视频中,配合音频效果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中,一时之间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欣赏优美景色的同时感叹“好美的景色!”,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现在以观赏到的桂林山水为题进行描写,你会怎样写?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先写山,再写水,山是连绵起伏,水是清澈见底;有的说以自己觀赏的角度写,先看到什么,再看到什么等等。接下来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走进课文《桂林山水》去感受作者的写作方法。
6 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既要注重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去自主思考和回答,还要提倡合作学习, 使学生能在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应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小组内部要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将学习内容分化到个人,每个人分工明确,展开学习。以《满江红》这一课为例,教师鼓励学生在机房通过网络下载并浏览关于岳飞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要求每个小组准备一段关于岳飞的介绍,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有的负责查阅资料,有的负责规范语言,有的负责介绍等,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皆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为后续的课堂奠定基础。教师还要注意做好引导和管理,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
总之,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老师而言,能总结课堂所学,教给学生简便易懂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能阅读的情况下,读得更“精准”,就是最好的教学。于学生而言,要想文章中那些无声的语言呈现出它们原本的魅力,需要阅读,需要细思,需要琢磨。有方法,讲趣法,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甘肃省夏河县麻当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