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食品安全治理领域的研究方法应用探索
——基于我国21个地区样本的定性比较分析

2020-08-14姚山季胡江涛

中国调味品 2020年8期
关键词:赋值食品质量定性

姚山季,胡江涛

(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1816)

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已近3年时间,回顾这3年时间我国在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建设上颇有成效。“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食品安全战略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在各行各业稳步推进的“健康革命”中,引发社会轰动的2019年“3·15晚会”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原来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食品安全也是学术界一直受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结合两大战略的提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应迈向新的台阶。以“食品安全”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期刊数据库中检索相关核心期刊文献,从检索结果看,文献总量已达到13000条以上,整体趋势为自21世纪以来有关发文量逐步上升,至2013年达到峰值1300多篇,随后逐步下降,到2018年还有800多篇的发文量。

有学者搜集中国知网在2003-2018年间的1406篇食品安全相关论文,运用文献计量法、SATI统计软件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和动态趋势,研究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的发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文献发布的期刊较稳定并影响力较大。当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治理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食品相关的供应链、食品卫生、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5个方面,研究趋势则朝着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行为主动化以及治理方式智能化方向发展[1]。探索新的合适研究方法是开辟该领域研究新空间、创造更多学术和实践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食品安全既是社会的痛点,也应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希望将新的学术研究方法应用到食品安全治理研究这一学术领域,为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寻找新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为食品安全治理实践提出有效建议和参考。

1 文献综述

为了探索我国食品安全研究新的可能性,摆脱传统研究方法的束缚,文章在做文献回顾时应遵循以下两点:(1)回顾发表时间较近、被引次数较多的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有关论文;(2)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关注。这样便于我们掌握当前学术界在食品安全领域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关注的热点内容,易于进一步厘清现有研究方法的优劣势和内容的时效性。

通过阅读整理发现,首先,博弈论分析的方法是当前食品安全研究领域的宠儿。相关研究都围绕政府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消费者这些与食品相关的主体展开,研究者们创新性地纳入消费者反馈、社会共治等领域热门概念,结合网络订餐等现实状况进行博弈分析,为政府监管、企业管理和消费者维权提出意见和建议[2-6]。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治理是多方努力的结果,需要寻找多方合作的平衡点。其次,有关食品安全政策及法治的探讨是另一大热点。有研究从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惩罚性赔款条款所引发的争议出发,提出应将其立法目标矫正到改善经营行为上[7]。有学者指出食品安全的全程追溯制度在我国食品安全法中虽有提及但仅停留在自愿形式,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来促使该有效措施的落实[8]。还有学者更细致地聚焦于食品安全法中与食品添加剂相关的法律制度,研究指出应该在不断完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监管体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应对各种食品添加剂问题,从而促进我国食品安全不断提升[9]。再次,对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体制的论述成果也有很多。有学者基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分析了我国剩余监管权的逻辑和困境,研究指出要构建统一、权威、专业的监管体制,必须全面优化剩余监管权[10]。另有学者通过国家在抽检工作中常用的食品安全标准、相关文件及规定,分析了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抽检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剖析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保障食品安全抽检工作有效进行提供了重要参考[11]。食品添加剂始终是食品安全绕不开的核心话题,但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在监管机制上仍存在监管力量、依据、标准、程序等问题,应该以法治化的治理理念从构建有效的监管力量体系、加强食品添加剂立法、修改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体系等方面予以完善[12]。同时,综合性地回顾研究方便我们全面认识食品安全的有关问题及其变化情况。有学者通过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食品安全相关的历程,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行了系统梳理,进一步剖析了变化的内在逻辑,最后通过总结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成就指明发展方向[13]。另有学者从历史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和归纳演绎法,追溯中国从先秦时期至清朝的食品安全治理理念的演进过程,以形成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为当今社会食品安全治理提供借鉴,推动中国食品安全制度建设[14]。最后,还有学者将食品安全治理困境问题与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加以分析和思考,渴望找寻新时代适用并且高效的问题解决路径[15-17]。

综合来看,目前食品安全领域的有关研究在内容上有所拓展,整合了热点话题和新技术思考。在研究方法上虽然有博弈论这种相对流行的方法,总体来说依旧较为死板,以案例分析、观察思辩、比较分析、文献梳理等为主,研究结果和建议趋于一致,创新较少。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

定性比较分析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种针对中小样本案例的研究方法。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拉金在1987年出版的专著《比较方法:在定性和定量策略之外》中最早介绍了该方法。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定性比较分析受到各领域学者的青睐和验证,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研究中[18]。定性比较分析关注多个原因(变量)与某种特定结果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旨在找到能导致某特定结果的条件组合方式,在中小样本分析中具有突出优势,尤其适合案例数量在10~60之间的研究[19]。在分析技术上,目前比较成熟的有清晰集分析、模糊集分析和多值集分析3种。

定性比较分析是否适合应用于食品安全这一研究领域呢?研究者认为非常适合。首先,食品安全的研究是综合性的,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工程科技、医药卫生等多个学科领域。定性比较分析在跨学科领域研究上具有一定优势。其次,有关食品安全目前已有很多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成果,这正是定性比较分析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综合以上两点,从理论上来看,定性比较分析毫无疑问能在食品安全研究领域发挥作用。实际情况是否如此,这正是本研究想要探索的。

2.2 变量选择和赋值

在定性比较分析中,确定条件变量和结果变量是很重要的一步。本文在进行大量食品安全相关文献的阅读后,选取的定性比较分析条件变量从主体和环境两个维度出发,将主体维度进一步划分为政府和企业这两个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的主体。对于结果变量食品安全,研究使用各地区2018年全年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食品检验抽查合格率数据为初始指标,将初始指标与全国2018年市场监督管理局的食品检验抽查合格率进行比较,对高于全国合格率的地区食品质量赋值为1,对低于的赋值为0。所用数据均来自各地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统计局网站、政府网站等权威平台。

政府主体维度,研究选用政府财力和政府重视程度两个变量指标。研究认为地区政府财力是政府实施食品安全治理的重要基础指标,而地区政府是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可能是影响治理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政府财力,研究使用地区政府在2018年全年的人均财政收入作为初始指标,将初始指标与2018年全国人均财政收入进行比较,对高于全国指标的赋值为1,低于的赋值为0。所用数据均来自于各地区统计局网站、政府网站等权威平台。对于政府重视程度,研究在2019年9月9日下午使用各地区政府网站的检索功能,以“食品安全”为标题的要闻数量占本地区相关要闻数量的比例为初始值,搜集所有地区数据求均值后对高于均值的地区政府重视变量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0。

企业主体维度,研究选用地区食品企业质量能力和地区食品企业资金两个变量指标。企业资金与政府财力相同是企业主体的重要治理基础,而地区企业质量能力是影响食品质量的最直接因素。对于地区食品企业资金,首先,要单独统计各地区食品行业资金量难度较大。其次,地区发展程度的差异将导致数据差异巨大。因此,为了合理衡量这一指标、消除差异,研究采用了各地区2017年(2019年统计年鉴未出版,导致无法获取2018年数据,根据往年经验,2017年与2018年的数据在赋值处理后大体上相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的数据作为初始指标,将初始指标与2017年的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食品烟酒数据进行比较,大于全国均值的赋值为1,低于的赋值为0。所用数据来自《2018年中国统计年鉴》。对于地区食品企业安全能力,研究对中国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第三届中国最受消费者信赖食品企业百强榜”进行统计划分,将上榜的100家企业划分至其总部所在地区,将数量作为初始指标,将初始指标与均值进行比较,大于均值的赋值为1,小于的赋值为0。对于该指标的选取,基于微博微信平台信赖核验,本次上榜企业均满足食品安全相关负面事件零投诉的硬性标准。研究认为,大企业占市场份额高,结合大企业的标杆作用和带动作用,地区高质量能力的食品企业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地区的企业食品质量能力。

环境主体维度。研究选用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两个指标。因为研究的结果变量对象是食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总量的很大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进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加工品的质量。经济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也可能是造成地区食品质量差异的原因。对于自然环境指标,水质是影响农产品和其加工品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使用2018年全国蔚蓝水质指数的排名(排名靠前表示水质好)作为初始指标,将初始指标与所有地区排名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对低于平均值的赋值为1,对高于平均值的赋值为0。对于经济环境指标,研究使用2018各地区人均GDP为初始指标,将初始指标与全国2018年人均GDP进行比较,对高于全国的地区经济环境指标赋值为1,低于的赋值为0。所用数据来自国家、各地区的统计局网站。

2.3 案例选择

研究在启动时希望尽可能地将全国各地区作为研究样本。但在搜集数据的过程中因部分地区的数据无法采集到,最后研究使用了全国18个省(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共21个地区为对象展开定性比较分析研究。案例数量上也达到了定性比较分析比较适合的案例数。需要注意的是,在变量赋值部分需要平均的数值均为这21个地区的均值,水质排名数据也是1~21的排名。案例的数量确定后结合对指标的选择有定性和定量指标,研究很适合采用定性比较分析中的清晰集分析,处理后所得数据真值见表1。

表1 数据真值表Table 1 The data truth table

3 定性比较分析及结果

定性比较分析的过程主要有两步。首先是必要性分析,用于观察单个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解释程度;其次是条件组合分析,用于观察多个条件变量组合对结果变量的影响状况。定性比较分析的结果有一致性(consistency)和覆盖率(coverage)两个部分。一致性用于表示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解释程度,覆盖率用于表示条件变量可以解释的案例数量在案例总数中的占比[20]。本研究使用fs/QCA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3.1 必要条件分析

一致性大于0.9的条件变量被视为必要条件,该条件可以单独解释结果变量,需要在条件组合分析时去除该变量。一致性小于0.9的条件变量被认为需要和其他变量一起才能解释结果变量,是满足条件组合分析的条件[21]。由表2可知,本研究选取的条件变量一致性均未达到0.9这一标准,适合开展进一步分析。

表2 必要条件分析结果Table 2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necessary conditions

3.2 条件组合分析与结果解读

对于条件组合的分析结果,fs/QCA软件会给出吝啬结果(parsimonious solution)、中间结果(intermediate solution)和复杂结果(complex solution)3种。复杂结果是未经过简化的完整结果,吝啬结果是对条件组合进行高度简化后的结果。中间结果则位于二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简化又未丢失重要的条件组合信息,结合本研究分析后实际所得的3种结果,研究选用中间结果进行条件组合解读。研究分析使用软件默认的案例阈值1和一致性阈值0.8,分析所得中间结果见表3。

表3 条件组合中间结果Table 3 The intermediate solution of conditional combination

由表3可知,所得条件组合结果为6个。综合这6个组合可以解释84.62%的案例,结果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度,也证实了综合所选案例条件变量组合和结果变量可总结出一定的普遍性,实际分析可从这6种结果组合出发。研究进一步观察发现,在6个组合中组合1和组合2的原覆盖率达到最高,这两个组合解释了近一半的案例数。组合3、组合4和组合5也有较强的覆盖度,组合6相较来说属于特例,下面对前5种组合的案例情况进行解读。

组合1和组合2属于经济驱动型。符合这两个组合的对象为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和江苏省,不难发现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非常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并没有多少颇具影响力和实力的食品企业,但是在充足的经济强度下利用好经济实力控制食品质量是他们的做法。以小见大,研究进一步通过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搜集了2018年北京市和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出决算分别为12.45亿元和19.53亿元,而同样是人口大省、地理位置和江苏临近的安徽省只有4.29亿元。通过搜集的数据不难发现,这些经济基础强的地区在食品质量上的控制方式离不开巨大的投入。这种组合虽然治理效果不错,但效率普遍不高。刚好,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分析了我国2015-2016年11个地区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共12个对象的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其中就包含天津和上海,两者的效率排名在第11位和第12位[22]。它们的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安全治理方式适合于经济实力较强或食品质量存在很大问题需要立即获取治理效果的地区去效仿,这种食品质量控制方式相对直接,但需要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投入较多。

组合3属于技术驱动型。完全符合该类型的地区是河南省,河南省拥有万州国际、科迪食品集团、三全、思念等10家“2018第三届中国最受消费者信赖食品企业百强榜”上榜企业。这些企业有着强大的质量控制能力和技术,例如科迪走出了一条“种、养、加结合”和“工农一体化”道路,更加利于进行产品质量的管理和控制。基于企业能力结合政府重视,河南省走出了一条靠产业技术控制食品质量的道路。该组合适合食品企业较多的地区去学习,在政府重视主导下做大做强企业质量控制能力是这类地区的目标。

组合4属于环境驱动型。完全符合该类型的地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在2018年2月召开的宁夏农业工作会上将质量兴农、绿色食品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政府利用优良的地区环境质量,发展原生态食品,提高食品质量。环境驱动型质量提升道路稳定性好、资本需求低,但是需推行、改善缓慢的食品质量提升形式。适合自然环境优异、有一定绿色产业基础的地区学习。

组合5则处于组合1和组合3之间,既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也需要一定的企业质量技术支持,属于经济技术均衡型。完全符合该组合的是广东省,广东省拥有较强的经济基础,也拥有8家进榜企业。经济和技术均衡发展也是一种不错的组合方式,存在稳定性比技术驱动型好、经济需求比经济驱动型低的特点。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与建议

文章创新性地使用定性比较分析这一突破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界限的分析方法,分析了食品安全这一学术热点问题。研究从政府、企业和环境出发选取了6个关键指标,通过搜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权威数据对变量赋值后进行分析。分析得出6组条件组合结果,对案例的组合覆盖率高达80%以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其中占比较高的5组,分析了我国各地区在食品质量控制上较为成功的条件组合情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组合方式。主要有经济驱动型、技术驱动型、环境驱动型和经济技术均衡型4种,4种组合形式各有优劣。由此对我国地区控制食品质量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大力发展相关企业质量控制技术是关键路径。地区政策合理引导食品相关企业改革质量控制技术是食品质量提升的关键,促进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学习技术应用和质量管控手段,加强内外部技术、管理的交流。从企业环节把控好质量大关是当前我国地区食品安全提升的根本所在。

(2)合理利用经济优势控制突发性食品质量问题。大量投入资金和人力对食品质量的控制成效明显,但也存在管控效率低、资金浪费大等问题。在遇到地区食品质量波动明显、存在突发性食品安全隐患时,该种做法具有很好的效果。对于食品行业状况复杂的地区也推荐该种模式。

(3)以优质环境走绿色发展道路具有极高效率。对于食品来说,原料绝大部分均为种养殖产品,种养殖产品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倡导绿色环境和绿色种养殖可大大降低食品原料存在问题的可能性,可从食品供应链源头解决食品质量问题。但绿色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循序渐进,地区政府应加强宣传、缓慢推进,以长远的绿色发展计划为食品安全增添新翼。

4.2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既开辟了食品安全治理研究的新道路,将定性比较分析用于食品安全治理研究,并得出理想的结果,也为我国食品安全治理实践提供了一定建设性意见,助推健康中国战略更进一步。但是,本研究以较为宏观的视角使用定性比较分析,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后续,食品安全治理领域的有关研究还可以从实际食品安全案例出发,运用该方法寻找食品安全治理失效的影响因素,为防治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预警机制。

猜你喜欢

赋值食品质量定性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纺织品定性定量分析上的应用
分裂平衡问题的Levitin-Polyak适定性
带定性判断的计分投票制及其公理刻画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的应用
提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
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现代主义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进步”之定性
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现状
强赋值幺半群上的加权Mealy机与加权Moore机的关系*
算法框图问题中的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