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目标取向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020-08-14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70)
前言
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对动机的分析和探索是整个研究工作的重点内容,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占据主导位置。尤其是成就目标取向理论的研究,是自我效能理论、能力知觉理论之后的又一热点研究方向。而这一理论在体育运动中对运动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运动心理学中目标取向的概述
1.1、运动心理学中目标取向的研究现状
运动心理学的目标取向理论是由教育界学者Ames、Nicholls以及Dweck等进行研究的。而在其之后由Duda以及Nicholls将这一理论融入到运动学领域中,通过这一理论对运动学中成就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成就目标理论就是认为在某种成就场景中主要有两个目标取向在发挥功能。即自我目标以及任务目标,这两种目标取向在人们判断自己是否获得成功以及自身实力是否发挥等主观定义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运动员将任务目标取向作为主导作用时,对自身运动能力将会以自我为衡量标准,运动员的行为重点在于完成当前的任务以及提高对整个运动过程的掌握程度,对个人是否获得成功决定于运动员自身的能力是否进步以及在运动过程中学习的程度。而当运动员处于自我目标取向时,会将自己的表现程度以及努力情况等要素与其他运动员进行对比,以此判断自身能力是否进步,因此运动员的行为重点在于运动过程中是否充分的将自己的能力完全展示出来,当对比后发现通过更少的努力就可以超过其他人时,则认为自己获得了成就。
2、对目标取向的研究与应用
2.1、目标取向与运动员能力以及努力之间的关系
当前运动员的目标取向与其个人能力、努力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重点。能力差别在于运动员在成就场景中采用不同目标取向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对个人能力区分较少时是选择的任务取向,而当对个人能力区分较多时选择的是自我目标取向。在传统的Nicholls理论中,一直认为如果能力低的自我目标取向在中等难度的运动场景中遭遇失败,会以此证明缺少运动的竞争力,这种情况会使运动员产生一定的负面想法和不良情绪,进而适应一些负面的认知以及行为。而处于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认为自己的个人能力较高时,就会避免证明自己在运动中缺少竞争力,这种心理行为会让运动员拥有较为乐观的行为和表现,能够更加充分的展现自己的能力。而当运动员处于任务目标取向时,并不会通过个人能力的认知来判断成功与否,运动员将更加关心自己的竞争能力是否在运动过程中得到提升。因此在一些理论中认为,运动员的能力区分与其目标取向的区分是完全对立的构建过程,运动员的能力可以有所区分也可以没有明显的区分。对于自我目标取向以及任务目标取向来讲,其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待个人能力、自身努力以及成就这三者的态度上。
2.2、目标取向与道德问题之间的关系
当前在运动心理学的目标取向研究中发现,目标取向与体育运动中的道德问题有着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当运动员处于自我目标取向时,更加重视自身能力的展现以及比其他人更加优越,而这种心理状态会直接导致运动员对比赛是否公平并不关心。
例如,在篮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自我目标取向会导致在比赛中出现欺骗、缺乏体育精神等行为发生,这些行为与自我目标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有着较高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会采用一些不正当的方法来达到自己获得成功的目的,比如,在比赛的过程中故意让其他人受伤导致不能参加比赛。在足球运动中,运动员的自我目标取向会对其攻击行为和伤害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当运动员处于自我目标取向时,对其他运动员采取攻击行为的几率更大。而在最新的研究分析中,自我目标取向较高的冰球运动员其攻击行为次数远远高于自我目标取向较低的运动员。
通过四部模型的数据分析,运动员的目标取向对运动道德问题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当运动员处于自我目标取向时,运动员会选择各种方法来帮助自己完成目标行为,而对这种方法十分符合道德要求并不关心。而当运动员处于任务目标取向时,运动员关注的重点在于任务而不是自己能力的展现,在这种成就场景中,运动员将通过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努力,发挥自己的竞争力,而对于一些违背道德的行为也是有意识避免使用的,因此当运动员处于任务目标取向时,对于自身行为是否符合体育道德标准是没有不利影响的。通过对某年体育运动员的运动机状态为例进行数据分析,其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某年体育赛事中目标取向与道德问题之间关系数据
可以看出在运动比赛中,道德问题也会受到运动员目标取向不同的影响,当自我目标取向占据主导位置时,对于运动会产生较为激烈的竞争,重点体现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展示;而当任务目标取向占据主导位置时,运动员更偏向于遵循比赛规则。因此运动员的目标取向与道德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很多情况下,处于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甚至会认为在比赛中预期伤害对方是合法的,这种情况在大学篮球运动中得到证实。
2.3、目标取向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运动员的目标取向研究发现,运动员的目标取向还会影响到个人的情绪,例如,当能力较低的运动员在自我目标取向下,通常会在中等难度的比赛中遭遇失败,而这种失败会导致运动员体验到负面的情绪。而通过Duda等人的实验发现,当运动员处于任务目标取向中时,其目标取向会与运动员的正面情绪有一定关系,而对一些焦虑的行为关系不大。通过对目标剖析理论的实验,在儿童时代,当孩子认为自身运动竞争力不足时,处于高任务目标取向、高自我目标取向的孩子,相比一些低任务目标取向、高自我目标取向的孩子来说,其个人情绪上更具愉悦的情感。
在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调查实验中发现,运动员的目标取向与高能力知觉、焦虑情绪、自信心有着一定的关系,其中任务目标取向与焦虑情绪呈负相关系,而自我目标取向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系;反之任务目标取向与自信心呈正相关系,而自我目标取向与自信心呈负相关系。在体育运动中,面对失败的恐惧以及对比赛结果过于在意都会引起运动员的焦虑情绪。而在实验中发现,处于任务目标取向的运动员更加重视在比赛中完成自己的任务,而比赛的成绩对其情绪影响不大,因为这些运动员认为可以通过自己后天的努力去改变当前的成绩。但是处于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更加在意比赛的结果,因为这些运动员需要通过赢得比赛来保护自己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旦比赛失败则感觉自己的能力不足,进而产生焦虑的情绪。
2.4、目标取向与运动员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
当前学术界在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中针对运动员攻击行的分析集中在运动员道德与动机的层面上。一些学者通过道德行为以及动机结构对当时200余名运动员的攻击行为进行分析。实验证明,将自己定义为具有更多攻击行为的运动员认为其教练更加倾向于运动员的自我目标取向。当运动员处于低任务目标取向、高自我目标取向时,出现攻击行为的次数明显增多,尤其是通过故意伤害对方进而使对手无法比赛。
2.5、目标取向的培养
在特定的场景中处于任务目标取向或者自我目标取向是目标取向理论研究中环境要素对个人差异影响的重要参数,个体受到环境影响进而产生的目标取向状态称为情境目标取向,而由于个体自身原因形成的目标取向状态则称为倾向性目标取向,可以看出目标取向是物质性与状态性共存的。因此在运动领域中,教练应当在日常的训练中对运动员进行任务目标取向的引导,在训练过程中布置任务目标取向的动机氛围,让运动员能够在日常训练中获得更多的快乐。然而不同个体之间能够激发其任务目标取向的氛围因素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在生活中给予运动员更多的自主权,减少运动员之间比较性的行为,努力促成任务目标取向的动机环境,让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时更加关注自身的努力,通过对技巧的学习达到不断进步的目的。在当前的体育竞技活动中,比赛的激烈程度日益增加,比赛结果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时候一块奖牌就代表了一个运动员甚至是一个国家的荣誉象征,在这种情况下让运动员重视比赛结果是很难实现的,但是自我目标取向会导致运动员在比赛时产生很多负面情绪,这就需要引导运动员如何正确的看待体育比赛的结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中目标取向能够影响运动员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行为、情绪等不同因素。处于自我目标取向的运动员更加在意自己能力的展示,甚至会因此产生攻击行为或者欺骗等负面情绪,而处于任务目标取向的运动员,更关注自己在比赛过程中是否完成任务,是否在运动中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在运动领域中,教练应当在日常训练和比赛中引导运动员处于任务目标取向,将自身的的关注点放在努力完成任务、提高自身能力上面,通过目标取向理论进一步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