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功能及优化
2020-08-13杨一奋
杨一奋
摘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作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引领作用而创立的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乡村教研共同体,组织形态为“1+2+X”。一方面,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要充分拓展内外资源,全力激发培育站学员潜能;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举措,实现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主体功能的释放和优化,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效能。
关键词: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体功能;优化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首先表现在城乡教育的二元对立,具体呈现为乡村教育中的学校规模急剧缩小、办学条件陈旧、办学质量下降。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乡村教师队伍出现了优秀师资流失、队伍结构老化和教师专业发展乏力等一系列问题。为改变这一局面,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一系列旨在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
教师培育的“江苏实践”
江苏省位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位于全国前列。但是,在效率优先的发展战略下,城乡差异仍然十分明显,教育发展尤其如此。基于这样的事实,该省从2016年起,连续实行为期5年的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项目,旨在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高素质的乡村骨干教师队伍。计划每年度建设200个左右的培育站、6000名乡村骨干教师进站培养,5年共建设1000个培育站、3万名乡村骨干教师进站培养。通过骨干带动全体的方式引领全省27万乡村教师发展。
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是集教学、研究、培训于一体的乡村教研共同体,其组织形态是“1+2+X”模式,由一位主持人、2位导师(省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和25至30名学员组成。培育站学员从本区域行政设置为镇的乡村学校中遴选,以确保学员百分之百的乡村教师身份。
培育站的主体功能
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常州市已连续4年开展培育站建设,目前已经建设培育站50个,先后有150名优秀教师担任主持人(导师),培养乡村骨干教师1400人。在实践中发现,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在促进教师发展、实现教育均衡上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功能和作用。
引领教师成长 乡村教育的振兴,教师是关键。培养一大批业务精良的骨干教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基础工程和关键举措。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能充分发扬作为导师的优秀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在零距离高频次的专业接触中,乡村教师能获得迅速的成长。教师发展机构通过搭建平台,让所有成员全员参与各种形式的基本功竞赛、优质课评比、教育教学论文比赛等,进一步激发了乡村教师聚焦课堂教学研讨,开展教学经验反思,通过行为改进促进自身专业进步。作为设区市的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乡村教师参加各类省级竞赛活动。基于平时扎实的培训和赛前认真的准备,每次比赛学员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已经结束的第三届培育站优质课评比中,我市学员凭借厚积薄发的常州实力,力克群雄,勇夺桂冠,7人参赛,5人荣获“一等奖”,位于全省榜首(全省13市共25个一等奖)。经过近4年的努力,在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1400名学员中,多名学员成长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多名学员被评为市、区教学先进个人、获省市基本功竞赛奖项、论文比赛奖项、论文发表及优秀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综合荣誉。
深化教学实践 开展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路径。培育站充分发挥导师团队教育功底深厚、教学水平和效果一流的优势,让导师团队承担起站内教研活动的指导功能,指导和引领学员开展学科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在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教案备写、设计试题等方面给予全面系统地指导。从已有的实践来看,听评课是最主要形式之一,这其中包括了听课、磨课、评课、议课、说课和反思。在深化教学研究中,导师团队还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方法,有独到的见解和教学风格,打破了乡村教师原有的思维禁锢,获得了对基础教育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聚焦課堂是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主体的运作方式,通过把课堂教学放在培训策略的首要位置,促进学员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培育站规定每月定期开设观摩课,每位学员一年中至少开设两次公开课,广泛开展研究课,开设多层次的学科课程教学研究,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提供直接指导和实践案例。
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能加深教师的教育理解,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并能提升自身的经验,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发展。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从建站之初,就将课题研究作为规定动作,以培育站团队的力量,凝聚每位成员的智慧,攻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培育站的导师团队结合培育站自身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集体研究的课题作为培育站的建站主题,通过课题研究营造专业发展氛围,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行为改善。在四年的培育站实践中,每个培育站都开展了课题研究,其中,第三届培育站的导师团队主持开展了69项省、市级的课题;学员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50项、市级课题121项。
变革研修方式 与传统的教师培训相比,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呈现出全新的教师研修模式。在培训站中,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逐渐被抛弃,代之以个性化、参与式的培训。教师置于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做中学,实践性知识被有效传递。通过积极的研讨分享,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获得提练和升华。通过与主持人和导师团队的影子学习,不仅获得了专业能力的提升,还感受了导师们的思想力量和人格魅力。
培育站功能优化的思考
通过培育站的催化、激发和引领,乡村骨干教师在专业发展上有了进步,为带动和示范引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振兴乡村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功能的发挥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和优化的潜力。
开展更高层次的区际交流 每个培育站都是独特的学习资源。为了使不同区域的培育站有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议省级教师发展机构建立不同地区培训站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既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的,通过广泛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学习交流活动,与多个培育站加强交流并接受兄弟城市培育站来常州学习研讨;通过分享各培育站的专家资源、课程资源、课题资源和乡土资源,可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和共同成长的目的。通过组织同学段和同学科之间的线上交流,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智慧的分享,这也是后疫情时代应该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如此可以放大培育站的学习资源,优化培育站的功能。
更加聚焦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 教师需求调查表明,与城市相比,乡村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亟待提高,乡村教师也更加渴望获得对教学技能的指导。因此,培育站可以通过邀请专家进行课标解读与研究成果分享。邀请教学一线的名优教师开设示范课,进行现场实践指导。通过学员自主设计、集体备课和同课异构的形式,围繞培训主题,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专家对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深度研讨和频繁互动,进行释疑解惑和经验分享。通过聚焦课堂的研修活动,让学员转变以往的认识,变得更关注课堂、改变课堂,积极主动地交流和探索,在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中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助推培育站功能扩展 乡村教师普遍认识到读书对自身专业发展的价值,因此,培育站倡导广泛开展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各培育站的主持人和导师团队能根据本站成员特点和成长需求,选择有阅读价值的教育专著,进行有针对性阅读指导,拓展了学员们理论视野。目前,重点落实每学期完成读一本理论专著,每月读一本专业杂志,在日积月累中养成读书、思考的习惯,养成自觉写笔记的习惯,养成每周论坛的习惯。但是,这种阅读是个性化的,至多也是站内成员间的分享。建议要大幅度提高信息技术在培育站研修活动中技术含量,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等互动、沟通,围绕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表达观点、互相交流、互相启发,通过信息技术的更广泛运用,实现培育站功能的培增效应。
在探索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多元路径中,江苏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发展机构协同建设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走出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创建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模式。未来将在总结既有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更广的区际交流、更实的课堂教学技能磨练,更大的信息技术投入,实现培育站的功能释放和优化,未来值得期许。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乡村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a/2018/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严华银.从供给侧着力让需求方惊喜——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2016(46).
[2]朱广清.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动因、路径与价值意蕴[J].江苏教育研究,202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