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设计
2020-08-13金敏星
金敏星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四大课程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重组内容,创新操作形式,优化实施策略,设计评价机制,改变教学状态,推动学生学习与不断进步。
现实困境
作为小学数学四大内容之一,目前存在以下问题:活动内容缺少有效重组,某些综合与实践内容在操作中距离学生实际还是有差距,因此对实际问题的背景缺乏共鸣,造成实践活动未能让学生深入地探究;实践活动缺乏实施策略,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目标、过程、形式还是评价等随意性较大,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未进行有效地设计,缺乏策略与方向;变成作业似乎多快好省。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费时耗力,不如变成作业显得“多、快、好、省”,但以“题”攻“题”的单一学习模式把综合实践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应试。
实施策略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资源的深度开发 一是合理重组与扩容,增加内容厚度和深度。围绕主题进一步调整和拓展内容结构,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丰富新的活动题材,在不影响规律寻找、实践探究等基础上合理重组,使实践活动目的更加聚焦,更好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二是合情开发和拓展,增强内容宽度和广度。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仅限于教材,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知识内容等具体情况,合理开发和拓展实践内容,鼓励学生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体会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更大程度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综合与实践课的任务式开展 一是主题实践任务,自主探究中提升能力。创设适合学生的实践主题,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经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交流提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合作探究任务,分工合作中提升素养。综合与实践课很大的特点就是合作学习,围绕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充满研讨、探究的氛围。
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的课型实践 一是课题类。围绕研究主题,指导学生運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实践经验、研究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推理和实验等手段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充分利用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合理重组内容,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拘泥于课本,呈现适合学生操作的研究主题;加强活动指导,帮助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从确定专题、设计方案、实践操作、分析解决、展示分享等方面形成方法;开展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体会和成果,或当场总结展示、或延后成果分享,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思维的碰撞。二是操作类。经历动手操作、观察、记录、讨论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进行运用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积累经验提升操作能力。做好操作准备,操作前精心考虑,做好教学准备,让每个学生顺利地进行动手操作,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明确操作要领,面对多样的活动材料,需要讨论和明确操作要领和程序,过程中适时方法指导,及时关注操作过程,使活动有序开展;突出学生能动性,保证让学生参与操作,经历完整的探索过程,若需合作应分工合理,保证每个学生的机会,深入操作体验。三是调查类。明确调查内容和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向和调查方式,明确正确的方法,过程中修正学生的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与作用;组织数据收集和整理,指导学生掌握获取数据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数据进行数学化整理,筛选并从信息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开展有思考的实践活动;指导数学分析和思考,让学生从获取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对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和思考,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游戏类。游戏为载体开展实践活动,经历理解或制订规则、实施游戏的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并运用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素养。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科目标的游戏内容,体现数学的学科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游戏内容,活动前明确游戏规则,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内容和规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意识。关注游戏与数学紧密联系,既让学生玩的开心,又让学生玩出智慧;既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更让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五是设计类。经历提出问题、方法思考、设计策划、动手操作、优化设计等过程,解决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学习活动,开展设计活动提升学科素养。内容重组,符合学生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学科特质,研究贴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引出适当的设计课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凸显自觉应用,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注意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的自觉综合运用,拓展学生再认识,引发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的自觉性;鼓励整合创新,注意加强对学生设计思路的指导,充分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在综合运用基础上鼓励创新。
结束语
教学中,需要深入研究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做到序列化,在实际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操作方法,合理使用并不断根据学生实际和内容作出优化与调整。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