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乐教学中学生乐感的培养探讨

2020-08-13周恋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乐感培养器乐教学演奏

摘要:乐感即人们对音乐的感知,乐感的培养是音乐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演奏技能的训练,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音乐思维能力,将演奏技能与乐感融为一体,并在理解音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演奏,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器乐教学;演奏;学生;乐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 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194-02

一、引言

“乐感”(music sense/music perception)即对音乐的感受与感知。是音乐音响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并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而产生的对音乐音响的主观反应。它包括人对音乐的感知、领悟和把握,涉及到音乐的创作、表演及欣赏的各个环节。①乐感的培养不断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得学习者对器乐的学习增强敏锐感和认知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对器乐产生浓厚的练琴兴趣,进一步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者习琴的学习质量,通过乐感的培养,逐渐加强学习者对器乐知识的认知、理解,在器乐演奏中通过丰富、灵活的乐感,进一步更好的抒发音乐情感,提升器乐学习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等,更加精准的掌控器乐演奏的表达形式。

二、器乐教学中的乐感分析

乐感是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感受,乐感的好坏决定了人们对音乐感觉的感官判断能力,它不仅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更是检验演奏者音乐表现力的一项核心技能。不仅可以提高文化品位修养,而且还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乐器初期就具备良好的音高感和节奏感的识别能力,并能基本掌握乐曲曲风和情感表达,特别是对于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学习乐器效率较高,演奏时也表现的非常自然和流畅,往往这类学生所具备的这种感官能力主要是在于先天遗传。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因最初对音准和节奏的理解和掌握较慢,更谈不上对音乐旋律及内涵的理解和感悟,导致前期器乐学习仅仅停留在模仿式被动学习阶段,直接影响其学习进度,这部分学生往往需要通过老师对他们后期的不断培养,促使他们在学习和演奏时习惯性地去理解和感受音乐。然而对于教师而言,都希望将音乐中所蕴含的技术技巧、情感和内涵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获得更多美好的音乐感觉,并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自由和快乐。

乐感是演奏者综合音乐素养的体现,良好的乐感需具备对音准、节奏、音色、速度、乐曲风格、情感、调性和声、作品内涵等方面的感知能力。不同的学生其音乐感官能力各不相同,受生理和心理条件因素影响,如有些学生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灵活的手指活动能力,这对器乐演奏学习而言将更为有利。而从良好的乐感构成要素不难发现,乐感的培养与演奏者个体的思想、性格和情感等方面密切相关,乐感是演奏者对音乐的一种主观意识和内心感受。心理研究发现:“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同时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和发展。”②因此,演奏者个体的心理活动强度、速率以及稳定性和指向性的变化都将影响着乐感的培养。

三、乐感在器乐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我国乐器种类丰富多样,每一件乐器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不同的人对相同乐曲的感知能力各不相同。音乐是听觉上的感知艺术,良好的感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是器乐演奏者感受和把握优美旋律以及情感内涵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器乐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音乐素养。现阶段,随着器乐教育事业越来越普及,然而大部分教师仍将器乐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上,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独特演奏技巧来教学,同时大部分教师普遍认为只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演奏技能,其乐感在演奏时自然也会得到提高,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音乐思维的启发和乐感的培养,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演奏趋于机械化。然而,演奏者如果一味地追求演奏技巧而忽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知,使演奏出来的音乐失去灵魂和生命,最终将导致演出失败,从而影响演奏效果,打击学习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重视学生乐感的培养,使学生在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与内涵基础上进行演奏,这将有利于学生创作灵感的培养和演奏水平的提升。

四、器乐教学中学生乐感培养途径

乐感是器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器乐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和丰富的音乐想象力,还要准确的掌握好音乐的音准、节奏、强弱、调式和声等。在培养良好音乐感觉的同时,还应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并将其丰富的情感融入器乐演奏当中,最终实现音乐的完美诠释。

(一)听觉能力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上的感知艺术,对于音乐的感知主要来源于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塑造出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往往一名优秀的器乐演奏者其实更是一名优秀的音乐鉴赏者。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对于听觉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对该乐器的声音与其他声音的相似性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另一方面在每学一首新的作品時,督促学生多听多感受名家的讲解和演奏,做到边听边练,互相促进;此外,教师应针对乐曲的每一个片段进行示范演奏,并对每个乐段、乐句以及音符做到详细讲解,逐步使学生的听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音乐想象力的培养

音乐想象力的培养在器乐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是贯穿于整个演奏思维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因素,也是表演者是否能够成功诠释音乐作品的重要依据。在器乐演奏时,演奏者通过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使演奏出的音乐旋律时高时低、时强时弱、时快时慢等,让人们内心产生情感的波动与变化,引导聆听着进入到演奏者自身所营造的音乐氛围中,去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快乐。音乐想象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对所学作品进行分类,如:草原风格曲、江南风格曲、秦派风格曲、协奏曲、狂想曲等等,将相同风格作品进行归类,对后期学习类似风格作品会更容易掌握。

另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合理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丰富多彩的音乐场景,使学生融入到每一个场景中并发挥其自身的想象力,这样便于学生能更为准确的把握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与情感,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然而,对于音乐想象力的培养,不仅需要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还要让学生们多融入社会,感受大自然,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音乐情感的培养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正是有了情感的存在,音乐才会如此动听,才会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器乐表演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演奏者是否具备高超的技术技巧,另一方面就在于演奏出来的音乐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灵魂,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每学一首新的作品时,一定要认真体会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在演奏时充分投入自己的情感,做到将音乐作品、情感与演奏三者融为一体。即“要在理性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和作曲家的创作情感进行体验想象,充分体会每一个音符、每一个乐句和每一段旋律,并且融入自身的感情,与作品相互激发形成情感的契合,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使调动演奏者的情感体验,从而音乐表现力得到提高。”③

因此,在器乐表演过程中,演奏者只有赋予音乐更多的情感,其演奏出来的旋律才会更加美妙和动听,也会给听众带来更多的快乐和享受。

(四)音高感和节奏感的培养

器乐学习过程中音高感取决于演奏者的听觉能力和各肢体机能的配合,演奏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音高辨别能力,并结合各音乐演奏器官,才能呈现出和谐的音乐效果。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演奏者的音高感,一方面演奏者應多听音乐,做到对所要演奏的音乐非常熟悉,最好能将其背下来;另一方面演奏者可对自己每次练琴进行录音,经过反复聆听并与名家演奏进行对比,逐步解决自身存在的音高问题。节奏感的培养在器乐学习中同样至关重要,往往大部分演奏者对于快板部分的节奏把握不好,其实对于快节奏旋律的训练是从最初学琴就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养成借助于节拍器练琴的习惯是关键,其次,所有快速节奏旋律都需要从慢速开始练习,如一段快板旋律要求每分钟160下的速度,那么演奏者应从60下的速度开始熟悉这段旋律,若60下的速度已经非常熟练了,接下来可以将节拍器调为70,只有养成一步一个台阶慢慢练习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演奏者节奏不稳的现象。

五、结语

器乐演奏者乐感的培养是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良好的乐感可以通过多方面进行锻炼,而教师在学生乐感培养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也应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为其音乐教学开辟新的创新之路,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们积极参与实践、深入分析研究,努力提升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表现力,以其丰富的乐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

注释:

①张欢,张力泉,再论“双重乐感”的人才培养[J].中国音乐,2011(04):137.

②邹卉萌.歌唱乐感的认知和培养[J].音乐探索,2009 (02):79.

③申斌.怎样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中良好的乐感[J].大舞台,2010(OI):140.

作者简介:周恋(1986-),男,湖南岳阳人,讲师,硕士,器乐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二胡演奏艺术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乐感培养器乐教学演奏
“以学生为中心”视角下的音乐院校器乐教学
略谈钢琴演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