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山歌的传承与开发初探
2020-08-13刘慧茹
摘要:本文主要从活态传承与开发的角度对新化山歌的进行分析,以期以己之力、以身所学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新化山歌;活态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09-01 30-01
流传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传统民歌——新化山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化山歌的音调依新化方言按字行腔,风格独特、结构多变,音韵简朴、句式长短有致,俚俗方言衬词较多,说唱风味很浓,独具特色。2006年新化山歌被列入首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新化山歌被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实地走访与采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化山歌主要的流传模式为口传心授。这种模式在传承过程中容易产生偏差与遗失。歌曲、曲谱许多都留存在民间歌手的记忆中,大部分只能将歌词写出,为新化山歌的传唱带来巨大难题。因没有专门收集整理新化山歌的工作人员,以至于新化山歌从解放前的8000多首骤减到现在的不到2000首。
一、新化山歌的流传现状
(一)山歌的减少
目前,除少部分被记录、仍在传唱的新化山歌有歌词和旋律外,许多新化山歌都只有歌词没有歌谱。大多数的山歌曲调仅存在于民间歌手的记忆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间歌手的离去,新化山歌的数量正在锐减,仅存300余首。在偏远的农村,大量的山歌由于无法及时挖掘和记录,基本处于自生自灭与濒临失传的境地。
(二)种类和唱腔的失传
新化山歌声腔丰富、风格独特、结构多变、节奏自由、方言衬词较多、涉及内容广泛且种类多。我们在走访中发现,很多的山歌种类和唱腔己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如童子腔。
(三)伴奏形式和表演程式失传
在新化山歌的传承过程,不仅出现了大量的歌曲、曲调、唱腔、伴式的丢失,也出现了在演唱程序和表演套路上的失傳。
(四)曲目缺整理
新化山歌表演的地域性较强,本地山歌手与他地山歌手之间很少就山歌的演唱进行交流。在申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也没有人专门从事新化山歌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偶尔有文化部门进行短暂的或以音乐爱好者进行一些零星的收集和整理。
(五)开发利用少
新化山歌的少开发、无利用、是其传承发展中最大的软肋。新化地区虽旅游景点众多,但大多都没有与当地的新化山歌有交集。很少利用新化山歌进行创新,也很少把新化山歌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进行开发。
二、对新化山歌的活态传承
新化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是最古老、也是最鲜活的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作为新一代大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来传承民族文化,成为我们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的思考。
(一)走进课堂
大学期间,我们开设了选修课《湖南地方民歌》。借助开放性课程,我们将新化县的民间歌手请到了课堂中,为我们讲述新化山歌的历史,表演新化山歌。整个学习过程从新化语言开始再到山歌的历史讲解,再到山歌的表演与学唱,我们获得了活生生的感受,也产生了丰富的体验感。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对新化山歌印象深刻,对民族文化也有了更多了解与喜爱。
(二)登上舞台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我们邀请了民间歌手的教唱,也去当地进行采风,走访当地的山川河流,对民歌所唱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回到学校后,再通过专业教师的辅导,我们也成为新化山歌的代言人。通过学校的文艺晚会表演新化山歌,让更多学生对新化山歌产生认识,让民族音乐在大学校园留下深刻印象,带动了新华山歌的传播范围。
(三)进行创作
除了表演,我们还分专业进行专业拓展。作曲专业的学生分析新华山歌的主要旋律与节奏特征,有同学将独唱改为带衬词的合唱,也有同学将单声部的新华山歌创编为复调,或加入配器,使新化山歌重新焕发光彩。这些创作活动增强了我们的创新能力,也更懂得如何从民族音乐中汲取营养。
新化山歌是对新化地区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变迁。我们可以从新化山歌中体会到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的生活风貌,人们的情感表达。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我们领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汲取了新鲜的灵感,也对民族文化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
★基金项目:ZOIS年度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山歌韵、梅山情”一湖南新化山歌的活态传承与传播实践》。
指导教师:刘昱
参考文献:
[1]唐博,新化山歌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改革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人文科技学院,2016.
[2]}L庆夫,姜宣书,辜红卫.问题·方素·田野
新化山歌田野研究[J].音乐创作,2013.
作者简介:刘慧茹,湖南信息学院艺术学院2017级音乐表演本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