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
2020-08-13白广虎
白广虎
摘 要: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运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化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将演示实验与其他教学手段相结合,培养初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造能力,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多样性,进而为高质量的初中物理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观念;演示实验;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26-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6.045
物理作为实验操作性极强的自然学科,其通过对物质结构、行动轨迹等规律的研究向人们展示其中的奥秘。由于大多数物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进而导致初中物理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學中利用演示实验将现象与理论相结合,能够通过直观的演绎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主要就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进行分析。
一、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演示实验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直观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
人对世界的客观认知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进行的,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直观的机会,帮助学生调动其思维活力。初中生刚接触物理知识,物理知识相对匮乏,难以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识及规律,而教师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认知,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质量。
(二)演示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掌握巩固,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及规律的重要手段
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教师在进行新知识讲解时时常会通过演示实验进行反证及分析,使学生在了解抽象概念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有更加透彻的认识。
(三)演示实验是学生动手操作、提高自身实验水平的方式
初中生对于物理的实验操作是较为生疏的,例如在实验中选择哪种仪器,如何记录实验结果,如何制定实验步骤等都没有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初中物理教师的示范性实验就是学生学习的机会,学生根据教师的操作方式进行模仿、学习,能够对实验操作方法有所掌握并加以运用,从而提高自身的实验水平与实验能力。
(四)演示实验是培养学生物理兴趣和探索前进的基石
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兴趣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初中生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自我约束能力一般但好奇心较强,他们喜欢探索未知的奥秘。基于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可以使用演示实验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五)演示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演示实验作为现象的直观呈现,为展示客观规律而服务。它促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将现象进行总结,使学生从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物理实验的准则,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分析其中原因,通过反复的实验操作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借助演示实验导入新课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难度,因而不少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都会感到困惑与不解,特别是在学习物理新知识时更是难以进入状态,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果不够理想,将会影响到学生之后的物理学习和学生的物理成绩。同时,受初中物理知识自身性质的影响,不少初中学生难以提起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过度依赖教师,只是机械被动地学习物理知识,难以发挥出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不利于保障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对此,在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应用演示实验来导入物理新课程,并在课程之初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探究物理知识、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知识,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物理学习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初中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进步。
(二)利用演示实验构建表象,促进学生积累感性认知
初中物理包含着诸多概念与知识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单一运用语言表述的方式来讲述物理概念及相关知识,则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难以使学生清晰、透彻地理解物理知识,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与枯燥,导致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厌倦情绪。对此,教师应积极利用演示实验来构建表象,促进学生积累感性认知,让学生能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来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进而强化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劲头十足,兴致勃勃。
(三)利用演示实验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巩固物理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会更加具备可靠性。在进行物理演示实验前,教师可以针对教学需求,有目标地选择演示实验的主要内容,并设计好各项程序,有针对性地将所需表现的现象,尽可能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能够对其进行充分观察。可见,演示实验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也能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巩固学生的物理学习,让学生能够扎实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基于此,教师要合理设计演示实验内容,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合理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深入观察整个实验过程,提升学生在实验期间的参与程度,吸引学生在演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细微之处来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从而真正强化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水平,为学生今后的物理学习做好铺垫工作。
(四)创设教学情境,以其为依托开展演示实验教学
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规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物理学习作为研究物质结构、行动轨迹及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而初中生正处在形象思维成长的重要阶段,虽然其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得到发展,但他们拥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教师应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进而将课堂教学知识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压强相关知识时,由于人类虽然在大气中生活,但并没有感受到气压的存在及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大气压强如何存在?”“压强究竟有多大?”进行思考,无论以多生动的例子进行讲解分析,都不如进行演示实验。例如,教师选用水杯與A4纸进行覆杯实验:(1)将装满水的杯子倒置,看看纸片会不会被水压下;(2)将装1/2水的杯子倒置,看看纸片会不会被水压下。在讨论后教师拿出马德保半球,看看是真空的时候可以拉动还是进入空气后可以拉动。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明确的实验教学情境,确认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建立正确的认知的同时深化知识记忆,进而将其概念知识进行有效掌握。
(五)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团队精神
演示实验的使用不能只局限在教师为学生进行演示操作中,如果教师进行示范性实验时学生只能采用观察、思考的方式,就难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当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自主学习、探索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演示实验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浮力知识时,为加深学生对浮力产生原因的理解与记忆,教师可以在根据书中内容做出理论讲解后,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带领学生进行“浮体”演示实验,要求每组A取一只烧杯,B选一块石蜡(保证石蜡表面平滑)将其放入杯内,C对其缓慢注水,在水没过石蜡时停止,D则进行记录。教师向小组成员提出问题:为什么作为附体的石蜡下沉而不上浮呢?要求小组成员之间互动讨论得出结果。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激烈讨论得出结论:液体对物体产生的浮力与其对向上向下的压力差有关。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乐趣,培养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物理学习上的进步。
(六)合理运用教学评价,调动学生对演示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科学性的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初中物理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及结果的评价,重视学生的操作过程,对学生实验学习的态度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表扬学生的优点,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同时,教师在运用教学评价时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例如,在水的沸腾演示实验中,教师在学生实验前对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水在加热时水杯会出现许多的小气泡,在持续加热后这些气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持续加热中,水温如何变化?停止加热沸水后,水温有什么变化?气泡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观察,通过有序的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在向教师汇报时,有的学生采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将记录报告交给教师,有的学生采用大而化之的态度进行记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可以培养学生认真求证的科学态度,进而使学生在日后的实验活动中尊重客观事实。另外,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表扬与肯定,发扬其优点;对表现稍差的学生进行纠正与鼓励,指导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挥自身长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水平,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发展。
三、结语
演示实验教学法虽然是物理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手段,但其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时能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掌握物理知识。演示实验的有效发挥能够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学习效果,同时使学生养成对事物细心观察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琼.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才智,2019(17).
[2]陈喜燕.研究性学习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湖南科技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