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效果比较
2020-08-13丁毅
丁毅
【摘要】 目的 比较乙型肝炎(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效果。方法 100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恩替卡韦组(采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和阿德福韦酯组(采用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 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肝功能指标[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水平, HBV DNA转阴、ALT复常、HBeAg转阴情况, HBV DNA应答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HBV DNA、AST、ALT、TBIL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AL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恩替卡韦组改善程度优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周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均逐渐升高,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36、48周, 恩替卡韦组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48周, 恩替卡韦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治疗前HBV DNA定量103~105 copies/ml、106~108 copies/ml、>108 copies/ml患者的高度应答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中度应答率均低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恩替卡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 低于阿德福韦酯组的20.0%(10/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效果较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好。
【关键词】 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59
慢性乙肝在我国高度流行, 在我国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中, 乙肝病毒(HBV)感染占有重要地位[1]。现阶段, 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 临床普遍认为[2], 抗病毒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案, 其能够对病毒复制进行有效抑制, 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延缓。本研究比较了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本院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100例,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恩替卡韦组和阿德福韦酯组, 各50例。恩替卡韦组患者中男27例(54.0%), 女23例(46.0%);年龄31~64岁, 平均年龄(47.2±7.5)岁;病程7个月~20年, 平均病程(10.2±2.5)年。阿德福韦酯组患者中男26例(52.0%), 女24例(48.0%);年龄32~65岁, 平均年龄(48.1±8.3)岁;病程8个月~20年, 平均病程(10.8±3.1)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血清HBeAg阳性≥6个月;②均符合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3];③均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疗。
1. 2. 2 排除标准 ①应用过免疫调节剂;②应用过干扰素;③应用过核苷(酸)类似物。
1. 3 方法
1. 3. 1 对症支持治疗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对其辅助检查进行完善, 对其应用水飞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等保肝或对症支持治疗。
1. 3. 2 阿德福韦酯组 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 国药准字H20070123)10 mg, 1次/d。
1. 3. 3 恩替卡韦组 患者口服恩替卡韦(安徽贝克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140037)0.5 mg, 1次/d。
1. 3. 4 疗程 4周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12个疗程。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HBV DNA水平。采用Roche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 应用湖南湘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转阴标准为其水平在<100 IU/ml[4]。②肝功能。运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AST、ALT、TBIL、ALB水平。③ALT复常。标准为其水平<40 U/L[5]。④HBeAg转阴。标准为定量<0.3 PEIU/ml或定性为阴性[6]。⑤HBV DNA应答。依据中国路线图标准, <103 copies/ml、103~104 copies/ml、>104 copies/ml分別评定为高度、中度、低度应答[7]。⑥不良反应。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V DNA、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HBV DNA、AST、ALT、TBIL、ALB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HBV DNA、AST、ALT、TBIL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ALB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恩替卡韦组改善程度优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周的HBV DNA转阴、ALT复常、HBeAg转阴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12、24、36、48周的HBV DNA转阴率、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均逐渐升高, 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24、36、48周, 恩替卡韦组患者的HBV DNA轉阴率、ALT复常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6、48周, 恩替卡韦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后12、24周两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3 两组患者的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恩替卡韦组治疗前HBV DNA定量103~105 copies/ml、106~108 copies/ml、>108 copies/ml患者的高度应答率均高于阿德福韦酯组, 中度应答率均低于阿德福韦酯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 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恩替卡韦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3/50), 低于阿德福韦酯组的20.0%(10/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小结
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均属于核苷类药物, 现阶段, 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 二者均是临床采用的一线药物, 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 能够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进行有效改善[8]。相关医学研究表明[9, 10], 在HBV DNA显著提升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治疗中, 恩替卡韦更为适用, 在HBV复制引发的重型肝炎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较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综上所述, 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采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效果较阿德福韦酯单药治疗好,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勇, 林丹. ETV或LAM加AD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肝的回顾性分析. 中国热带医学, 2017, 17(1):101-103.
[2] 曾忠远. 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效果.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7, 29(7):818-822.
[3] 方阳阳. 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分别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的效果比较. 中国医学创新, 2019, 16(17):63-66.
[4] 莫金荣. 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的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 2018, 56(28):12-14.
[5] 雷锦辉, 罗君. 恩替卡韦初始单药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联用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比较. 抗感染药学, 2017, 14(4):838-840.
[6] 杨冬冬. 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基层医学论坛, 2017, 21(8):934-935.
[7] 张秀红. 恩替卡韦抗乙型肝炎病毒剂量和疗效的关系分析. 吉林医学, 2017, 38(5):931-932.
[8] Ferrando-Martinez S, Huang K, Bennett AS, et al. HBeAg seroconvers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more effective PD-L1 blockade during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JHEP Rep, 2019, 1(3):170-178.
[9] Chen H, Sun J, Zhou B, et al. A missense variant in complement factor B (CFB) is a potential predictor of 24-week off-treatment response to PegIFNα therapy in Chinese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0, 51(4):469-478.
[10] Mani M, Vijayaraghavan S, Sarangan G, et al. 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 The X factor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disease progression. Indian J Med Microbiol, 2019, 37(3):387-392.
[收稿日期:2020-03-19]